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志基 《考试周刊》2009,(38):26-28
蘩漪可以说是贯穿《雷雨》整部戏剧的主线,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正是由她来推动。她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在她身上还充分体现了受压迫性与变态的因素。一切"雷雨"皆因蘩漪而起,蘩漪自身的"雷雨"性格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本文具体分析了蘩漪的"雷雨"性格。  相似文献   

2.
蜘蛛为什么不从网上"落"下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课叫《雷雨》,《雷雨》中写下雨前的部分有这样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刮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我听到三位老师的课都注意到了这个"垂"字,  相似文献   

3.
《雷雨》文本作为一个大的符号系统,有着特定的指称意义。"雷"是这个大的符号系统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语符在文本中大量出现,它所指称的意义极为丰富。运用结构主义语符学理论去探析"雷"这一语符所指称的意义是什么,将有利于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雷雨》并阐述《雷雨》文本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奉献给世人的经典话剧。作为人类灵魂的探索者,曹禺一直在思索着人的出路。《雷雨》中关于人类与天地间"残忍"的悲剧传达出他对人自身"存在"的思考。剧中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在表现人存在的梦魇和焦虑的同时,更多地表达了他希望建构一个有爱、理想的人性存在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雷雨》,从它诞生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以它现实主义的悲剧力量,震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和观者的心!在中国整个近现代戏剧舞台上,能象《雷雨》这样跨两个历史时代而历演不衰,至今仍充满艺术魅力的剧作实在不多。由于《雷雨》的巨大成功,几十年来《雷雨》版本之多之复杂,各版本之殊异恐怕也是其它剧作所少有的。曹禺是一个严谨的作家。他对艺术的完美有着一种执着的、不断的追求。因此,每次再版,或增或删,他都作了多多少少的修改。应该说,每一次的修改,都使《雷雨》更  相似文献   

6.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因具有一以贯之的主题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系列剧,这个主题就是曹禺的自我生命体验与戏剧题材发生情感共振后所形成的"残忍"意识。四部剧作不仅处处显示这一主题,而且不断变换主题的表现形式,从而演化出个体生命在"残忍"的存在困境中由挣扎到溃败、疯狂、死寂的悲剧性历程;其中寄寓的深刻思想蕴含与鲁迅的"国民性改造"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7.
1984年初,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公布了1981年开始起草、经六次修改才定稿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提要》对使用了二十多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进行了较大修改。从近二十年的使用情况来看,《提要》基本达到了修订的预期目的,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欢迎。但其中的某些修改是不尽合理的,特别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雷雨》1951年开明书店版修改本与1934年《文学季刊》原刊本对校,阐释两本的异同和由此体现出的曹禺创作思想的变化,从三个方面来对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继而进一步审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文化生存问题。  相似文献   

9.
宋炜涞 《广西教育》2011,(7):50-51,64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当下,学生间互改作文的现象可谓"轰轰烈烈",但大部分学生却意兴阑珊。原因何在?如何才能发挥学生互改作文的作用?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原因分析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0.
以《后悔录》、《启蒙时代》、《河岸》、《古炉》等十五部作品为考察对象,将近五年来长篇小说中的"文革"书写置于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的"文革"书写这一"宏观"语境中,从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来把握当代作家进行"文革"书写时的主体精神,进而反思其中传达出的某些不良的价值立场与文化意识,希望借此对当代文学如何更好地处理"文革"这一历史对象做出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剧本《雷雨》自1934年7月首刊于《文学季刊》之后,后来又印行了很多次,出现了诸多的版本。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有学者开始关注《雷雨》的版本,并在其版本流变研究、版本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和对版本修改得失的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文从改中出。好的文章、优美的语言都是通过作家大量的修改才得来的。在我国古代,曾留下了贾岛“推敲”的典故;而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则留下了不少修改的佳话。《雷雨》从1934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到1978年入选《曹禺选集》,作者曹禺先生就曾对其戏剧语言作了多次的修改。这里想结合高中语文课本所节选的《雷雨》片断中的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人们对《雷雨》的研究都是着重于从社会悲剧性方面。中职语文在解读《雷雨》时,对超出社会意识形态的部分却只是淡化和回避,以至于把人物固定化,将周朴园定义为一个资本家。本文从人性和人生定位的角度对大文本《雷雨》进行新的解读,引领中学生在通过几个问题来从课文《雷雨》中体会到人性,对周朴园做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自1933年《雷雨》创作至今已有约79年,这部作品却始终为世人所拥戴,保持着新鲜的生命力。这归功于《雷雨》本身的新奇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以及它充满诗意、精致的语言。然而,目前学界对《雷雨》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文学研究,鲜少见到关于《雷雨》语气词的研究成果,关于《雷雨》句末语气词的研究更为匮乏。以《曹禺戏剧选》(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雷雨》为语料,研究《雷雨》的句末语气词,从而发掘出对现代汉语语气词有利的语料,对句末语气词现有的研究进行补充和深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不同时期三部雷锋题材的电影作品《雷锋》《雷锋之歌》和《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个案,通过史料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三部作品中不同的主题设置、内容选取和美学风格与其各自拍摄与接受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雷锋》回应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艰难恢复之中的历史背景,同时承袭了"十七年"电影中常见的英雄成长母题;《雷锋之歌》回应了"文革"时期阶级话语不断激化以及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的历史事实;而《离开雷锋的日子》则以"仪式化"的文本方式,通过对雷锋形象中助人为乐精神的强调,实现了对文本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想象性弥合。  相似文献   

16.
综观《雷雨》全剧所着眼的精神和伦理因素,悲剧主角是周萍。作者在为周萍设置的故事脉络中,事实上已进入了"俄狄浦斯情结"框架,但在周萍"恋母仇父情结"往前推进的每一步后面都能触摸到充满血腥的封建罪恶,由此,周萍身上的"俄狄捕斯情结"完全是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17.
《雷雨》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是由于《雷雨》的创作暗合了基督教"罪感——惩罚——救赎"的模式。《雷雨》全剧再现了周公馆的罪恶,把周公馆各色人物的罪感表现出来,周公馆的罪恶最后受到惩罚,罪孽深重的周朴园皈依了基督教,周公馆成为了教会医院,基督教救赎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10年,学术界在《金瓶梅》的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同时也存在亟待克服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10年来的"金学"成就给予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文章鉴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红"的义项划分和释义的不足之处,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出发,对"红"的义位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补充描写和分析。主要内容:1.重新梳理了微观义位结构,包括修改一个释义和增加两个义位;2.重点补充说明了各义位的陪义;3.以语法功能为纲,对可独立成词的"红"的搭配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肖飞 《考试周刊》2012,(65):153-154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以下简称"2010年通则")已正式生效。本文试图对它加以解读,以期加深对它的认识。 一、修改《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以下简称"2000年通则")的原因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与国际货物买卖有关的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买卖双方在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采用国际贸易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