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客家民系及其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本来就存在北方,是生活在北方的“土著”居民,无所谓南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问题。但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往南迁徙的过程,南迁后才被称为“客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形成了一系多元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客家民系"的概念是由罗香林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对客家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族群"的概念进入学术视野后,很快被学者运用到客家研究领域,进而形成了"客家族群"的概念。近年,在客家研究领域,"客家族群"的使用频次已经超过"客家民系"。对"客家民系"与"客家族群"两者进行概念上的辨析,再从田野与历史的视角中寻求学术界接受"客家族群"的理由,并通过这一概念的转变来反观概念变化背后所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客家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就“民系”(民族支系)问题如民系的属性、定义,民系生成与存在的原因,民系的区分标准,汉民族的分支,民系与民族、民系与民系的关系,以及民系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吸收性与排他性等作了初步探讨,力求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民系理论框架,以期明确解决当前世界客家学研究中一直处于含混状态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不同地域的历史作用,从而指出了不同时期的“客都”所在地,力图客观地论证客家民系形成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围龙》的创作成就和特色,得益于客家民系意识深层原动力;作品勾勒出客家民系意识的特质:对中原黄河文化的高度认同,对接纳海洋文化的自觉热情;认定了客家文学图腾──围龙屋;喻示走出纯粹传统意义的黄河文化,在开放流通中吸纳蓝色海洋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时代变迁和历史使命。客家民系意识的倡兴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民系意识与地域文学创作存在着有机联系。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民系个性可能走向淡化、消失,将是更多民系民族共同面临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客家民系与客家方言是相伴生而同步形成的,其形成期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从社会学、历史学、族谱学、语言学等角度审视,客家民系与方言大致形成宋末至明初,而客家的成熟与稳定期则是在明末至清中叶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7.
人口迁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动力之一,常受到历代户籍制度的约束。针对流寓民,统治者制定了有别于土著居民的户籍制度,如宋之"客户"、明之"附籍"、清之"客籍"等。户籍制度与客家民系存在密切的关系,学术界忽视了户籍制度本身与客家民系形成之间的关系。"客户、客籍"名称未必是近现代"客家"名称的直接来源。户籍制度是国家政权控制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差别性户籍制度不仅对流寓民进行户口确定,而且进行社会身份的标定。明清时期,土著与流寓民之间激烈的经济政治斗争,强化了族群的自我认同,推动了赣闽粤边区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清代摆脱"寄籍"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客家学的研究中,客家民系的本质问题争论较多。我们认为客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原汉人南迁而不是客家人南迁的结果,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古百越族的支系主要是畲族融合形成了现在称之为客家的民系,而且在这个融合过程中畲族不占少数。  相似文献   

9.
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历史时期赣南起了关键作用。一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湘赣闽粤边区的百姓和蛮獠多次联合进行反抗封建官府的斗争,其中心舞台在赣、汀二州,所以起事者通常被称为"赣寇"、"汀寇"或"汀赣贼"。这时的汀赣两州之地,犹如一座大温床,积极孕育着汉族的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诞生。二是明中叶,湘赣闽粤边区再次爆发大规模的畲汉人民大起义,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剿抚并用,平定了起义,并采取措施,促成大量畲民转化为客家人。在这一过程中,赣南是湘赣闽粤边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对客家民系迅速发展起到了中枢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闽西是中国客家民系形成和主要聚居地之一。文章从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上探讨客家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从社会调查的大量史实论证客畲的融合过程,阐述了由此而形成客家民系的安土而不重迁,以农为主多方发展,讲道德重节义,重血缘讲亲情,敢于斗争勇于开拓,重教兴学承继文化传统等六大特质。  相似文献   

11.
客家概念的界定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判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客家概念的种种界定作一评述 ,然后根据民族学理论和客家共同体的特性 ,博采众长 ,提出客家界定与客家民系形成的一孔之见 ,与方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客家精神内涵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而非少数民族,因此所谓“客家族”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论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显示出地域性的特点。赣南闽西边区是唐末五代接受北来客家先民的第一站 ;客家民系于北宋时期酝酿、发育成长于赣闽边区 ,而于南宋时期成熟于更为广袤的赣闽粤三角区。随着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 ,赣南又成为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地。因此 ,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中 ,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闽西是中国客家民系形成和主要聚居地之一。文章从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上探讨客家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从社会调查的大量史实论证客畲的融合过程,阐述了由此而形成客家民系的安土而不重迁,以农为主多方发展,讲道德重节义,重血缘讲亲情,敢于斗争勇于开拓,重教兴学承继文化传统等六大特质。  相似文献   

15.
在第12届世界客属X垦亲大会期园满地演出了六幕大型音乐舞蹈《客家春秋》,全剧演出被制成激光视盘向世界各国发行,该剧是史诗式的舞台艺术作品,集中概括地表现了华夏汉民族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程,展示了客家人自强不息,博采众长,质朴勤俭,爱国爱乡的风采,融“客家味”,“侨乡味”于一炉,是一部宣传爱国主义和华夏伦理道德的艺术佳品,其剧作荣获广东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受到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客家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客家民系的形成,需要时间与文化的积淀,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生存地域与空间,同时必须形成共同的语言、心理、生活方式与信仰,而且成为民系的自觉。判断客家是否形成,首要的是看是否具备了形成的各种条件,并有无文献及实物为证。客家是族群融合的产物,这一融合大约于明代中期完成。  相似文献   

17.
在第12届世界客属X恳亲大会期间园满地演出了六幕大型音乐舞蹈《客家春秋》,全剧演出被制成激光视盘向世界各国发行。该剧是史诗式的舞台艺术作品,集中概括地表现了华夏汉民族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程,展示了客家人自强不息、博采众长、质朴勤俭、爱国爱乡的风采,融“客家味”、“侨乡味”于一炉,是一部宣传爱国主义和华夏伦理道德的艺术佳品,其剧作荣获广东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受到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8.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人口众多,分布地域辽阔。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当代的客家精神是什么?本文从我国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以及粤东农村客家地区巨变进行探索。总的认为:科学求富、勇于创业、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是当代客家精神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客家妇女是客家民系乃至汉族中一个很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以其独特的精神品质与在政治、经济和化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很多赞美之词,“优美劳动妇女”“温柔顺从”“刻苦耐劳”“聪慧热情”等等.100多年来连续不断的赞誉.加深了我们对这个群体的整体印象和肃然起敬的感情,也激发了不少学对客家妇女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20.
客家民系的形成有其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也有其自然因素,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其形成原因和形成时间,国内外学界进行了长期研究,然众多研究存在趋同化现象,即多从历史演变探讨,而从其文化内涵研讨不够。本文力求结合当今客家文化传承的现实,倡导在客家文化内涵研究上要与时俱进,使其厚重的客家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中外客家族群,让客家文化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