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综观新时期的经济报道,在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转型、干预经济生活,特别是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出现了许多新的报道领域和方式,涌现了一批名记者和经济报道的佳作。但也有一些经济报道枯燥乏味,报道几乎都是一种模式的简单重复,可读性差。经济报道如何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又引人入胜?如何激发读者的阅读渴望,增强经济新闻的震撼力和穿透力?笔者认为,用社会新闻的报道手段来报道经济新闻,无疑是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家报纸应该有一家报纸的个性,而一个记者也应该有一个记者的新闻个性。 假如记者写出来的文章全都如出一炉,鼻子眼睛儿皆十分相像,毫无区别,那么这绝不是记者的光荣,相反它应该是一种耻辱。如果几个不同的记者,对写一个新闻采取完全一样的报道,那么读者怎么会不对报纸失望呢?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构思,千篇一律的新闻语调,最终会受到读者的唾弃。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百般地努力仅仅是为了得到读者的唾弃,那我们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3.
题材不排斥可读性任何题材,不排斥写成可读性强的报道;甚至,不妨来个逆定理:任何题材,也不排斥写成枯燥乏味的新闻作品。假如你要写公文报告,写学术论文,写生产通报,爱怎么专业性强,怎么难懂,广大读者管不着。因为他们没有义务来读那类东西。但通讯社和报纸是直接为千千万万读者服务的,他们可以不看那些象天书般难懂的报道,象鸡肋般无味的新闻作品。难以写得生动的题材,俯拾皆是。例如计算机、空间科学、新工艺等等。然而,通过记者的妙笔,犹  相似文献   

4.
我国报人在提高经济报道可读性方面做过多年的探索,但这一问题迄今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国内一些优秀经济报道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自身在经济报道中的实践,我认为应从社会新闻角度入笔,来提高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也就是说,软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是提高经济报道可读性的有效方式。党报要多写多发社会经济新闻。 一、重新认识党报的经济报道 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生产型经济报道,远远无法适应新时期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经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使党报改革经济报道,以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报道经济新生活,使新闻报道跟上经济生活变化的步伐。 多写多发社会经济新闻是党报贴近经济生活的具体体现,也是读者向党报提出的新需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读者迫切需要了解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新知识、新内容。例如,过去人们有了钱只知道存银行、买东西,现在可以买彩票、债券、股票等投资,因此读者需要可读性强又在行的社会经济新闻释疑解惑、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5.
冯冬梅  朱斌 《新闻窗》2009,(3):48-5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进步、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信息需求出现了很大变化,一向被都市类报纸所忽视的时政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版面上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然而,尽管许多都市类报纸在做好时政新闻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读者似乎并不认可,认为时政新闻可读性不强、报道方法模式化,枯燥乏味。读者不喜欢读,上级领导也不满意。如何让这种状况得以改变,吸引更多的读者?依然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采写会议新闻时如何创新,是记者现在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成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大技改项目"。搜索新闻的藏身之处──新闻眼的俯视现在,一般性的会议报道令记者和读者都非常头疼。试想,在时间非常宝贵的快节奏时代,有多少读者愿意捧着一份报纸去看长篇会议报道,去关心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业务性工作部署呢?作为党报记者,我们应该如春蚕吐丝般奉献出令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翻阅当代新闻史上的一些名篇佳作,其中不乏令人叫绝的来自会议的报道。其实,一些会议报道之所以令人生厌,与"抄材料"式写法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各种会…  相似文献   

7.
新闻可读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上的新闻是给人阅读的,可读性是读者对新闻的必然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对可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新闻的可读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通过可读性来吸引读者,已成为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可读是读者的天性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可读性的实质是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并顺利接受信息。报纸上的新闻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读者对象,要努力使最大多数人读懂、爱读,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并在新闻中体现可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9.
苏辉 《新闻知识》2006,(8):76-76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作为党报,经济新闻的生命力更是与时俱进,每个经济动向和一个个系统化变动的数字和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指标构成反映全省整个经济发展状况的窗口,也使我们记者有了因数字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新闻和许多新的话题。经常看党报读者会有一种感觉,报纸上的统数字从客观上使读者感到枯燥和沉重,特别是有关数字和一些抽象的预测,因为缺乏可读性,很容易使普通读者厌倦。为此,要求记者在报道统计新闻时,要不断提高统计新闻的可读性,使统计报道能够吸引读者、拥有读者,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成为从…  相似文献   

10.
苏辉 《新闻知识》2006,(10):83-84
常年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必然要经常和各类统计数字打交道。正确运用和巧用数字,不仅能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而且能有效的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记者炼就硬功夫,巧妙利用阿拉伯数字在所报道的新闻中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精华和闪光点,开启新闻的窗口。在采写的经济新闻中,首先要把握的是运用数字的准确性,即新闻所强调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这体现着记者的文风和专业精神,它是保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在新闻采写中,有些新闻事实常常要用数字来表示,来证实,这样容易让读者对报道产生信赖感,从而有助于体…  相似文献   

11.
吃饭要求可口,看报要求可读。可读性,是报纸最基本的品质之一。较之社会新闻和文体新闻,经济报道偏理性,思辨色彩比较浓,因此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提高经济类报纸新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笔者个人理解,就是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重要、要鲜活、要贴近、要实用。  相似文献   

12.
目击新闻是一种能够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新闻形式。目击新闻除具有一般新闻所共有的新、真、短、快等特点外,同一般新闻又有许多不同之处。综观我们报纸上发表的目击新闻,我觉得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目击新闻的写作是用直观形象反映和报道事实。它吸收了电影、电视的某些特点,尽力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人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新闻实践告诉我们,增强目击新闻视觉直观因素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五点:通过记者亲临现场的仔细观察去描述景象。对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13.
正经济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让经济报道"活"起来,使其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同时又具有服务性、贴近性,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成为实现经济报道创新的有效途径。经济报道难,难在其专业性、综合性、工作性上,而它的这些特性又决定了经济报道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在一些旧有的呆板模式束缚下,许多经济报道与工作总结无异,有的更成为数字和概念的堆砌。往往记者下了很大功夫,读者却并不领情,"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而反观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这些  相似文献   

14.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15.
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企业改革提供优质服务,是企业报当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企业报自身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企业报的新闻报道,普遍存在着以下三种现象:一是报道的不是企业职工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二是即使是读者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但就事论事,没有揭示新闻的意义,让读者感到失望;三是时效差,新闻往往发生了十天半月才见报,读者不感兴趣。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报的可读性,而且影响了企业报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要消除这些现象,增强企业报的可读  相似文献   

16.
正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如何写好、写活经济报道,使经济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读者?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入手,多些贴近性、指导性,少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新闻,因为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事件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其带给读者的,并不是单单满足了部分读者的猎奇或单纯的获知心理。更多的,应该是体现一个新闻事件内里的深层次涵义.让读者可以通过一个新闻获知其反映的现象和表达的意思.从而也就体现出新闻的价值。而一则社会新闻的价值在哪里,读者、甚至于社会对它的认同度有多少,都是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张利文 《军事记者》2003,(10):26-27
与突发性事件报道相比,工作报道因为涉及的大多是问题观点、经验总结等抽象的东西,容易写成材料式、教条式、解释式,往往令人感到枯燥乏味。如何增强工作报道的可读性与可信性,真正挖掘工作报道的独特作用并展现其独特魅力,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让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工作报道,让娓娓道来的故事代替板着面孔的说教,让亲近随和的平视心理代替高高在上的俯视心理,一句话,使新闻更具人情味,才能使部队工作报道更加贴近读者,实现作者与读者的“零距离”。有“人”无“人”大相径庭无疑,新闻要通过事实来传播信息,但事是人做的,人和事有…  相似文献   

19.
岑杰昌 《今传媒》2009,(9):79-79
社会新闻,因为反映了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事件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其带给读者的,并不是单单满足了部分读者的猎奇或单纯的获知心理.更多的,应该是体现一个新闻事件内里的深层次涵义,让读者可以通过一个新闻获知其反映的现象和表达的意思,也就从而体现新闻的价值.而一则社会新闻的价值在哪里,读者、甚至乎社会对它的认同度有多少,都是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非日报性质的地市报由于省报的影响,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让读者有东西可读,“拾遗补缺”是增加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重要方法之一。《渭南报》是周三报。怎样才能做到既不放过新闻又不和省报撞车,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呢?通过这几年的办报实践,摸索出了在狠抓独家新闻的同时,拾省报之遗补省报之缺的办法,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