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文章针对电子类高校中招生数量小、非主流的应用化学专业的建设,以“化学”与“电子”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通过明确专业建设的方向、强化专业建设的内涵,用“训练—互动—制度”三个链接模式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等专业建设实践,使应用化学专业逐渐成为了特色鲜明、在国内印制电路领域具有广泛知名度的省级特色专业.  相似文献   

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工程教育认证的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强,是实现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的有力保障。文章分析了山东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建设过程中,在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建设标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为抓手,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优势,从专业定位与特色、协同育人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明确专业特色,设置三个特色方向,构建了“政—城—产—企—校”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采用“专兼结合,引育并举”的措施优化师资队伍,以“金课”建设为引领,改革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陶艺专业建设为例,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应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从而使特色专业办出特色,形成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4.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随着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文化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为平台,以“U—G—S”教师教育模式为引领,探索并实施了以“同课异构”为主要方式的“有效教学”现场会,对提高教师培训成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地作用和影响,形成一条教师教育事业建设的特色之路,推动了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天然的内在协同联系,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使然.本文从协同学理论的视角,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融为一体,分析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系统的特征、演化模式与动力机制,提出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双赢发展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专业建设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抓手。基于专业的属性与分类标准,以中国首批56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为样本来源,通过量化分析其专业布局特征发现:从总量看,专业大类齐全,专业之间冷热差距明显;从热门专业的布局看,热门专业紧贴经济社会重点领域,主要集中于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旅游等专业大类;从冷门专业的分布看,冷门专业的区域特色突出。通过层次聚类法得出,“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在专业发展模式方面主要有优势特色专业群驱动模式、应用类专业群引领模式、多科专业协同发展模式等。多元的专业发展模式蕴含着优势特色专业个体的自我进化、专业(群)之间的竞合演化、专业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协同演化等生成机理。为促进“双高计划”的建设,应固本培元,着力打造各院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同时做好不同层面的制度设计,营造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增强专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双高”建设关键环节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遵循,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切入点,更新教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价值目标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高度一致的专业优势。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完善“一体互进三制并举”集体教研机制,校社企协同反向设计课程及思政建设方案,构建“一体双驱—两域衔接—价值互嵌—德能共升”课程思政特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思政目标为双驱任务,引入现代教育手段,依托线上线下两个教学场域,采用层级递进多样化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嵌入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教育之中,同步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和实务技能,培养善于疏导社会问题,心怀大爱、服务社会、敬业乐群、笃行不倦,德才兼备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熊辉  仰义方 《文教资料》2011,(18):192-193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中共党史特色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必须加强科研实力雄厚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和营造优质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作为独立学院,怎样能够在众多高校中把工商管理专业办出特色,获得社会认可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文章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潜能和特点,以“自择专业方向、分类培养、后期分流”为原则,提出了构建“市场—应用型”和“专业—提升型”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培养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应用越南语专业为例,分析了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提出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应用越南语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明确了应用越南语专业特色和课程一体化建设着重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国际化“双师型”教学团队四个方面的实践路径,形成本专业的特色和品牌,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外语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专业建设是加强地方院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地方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专业结构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结构优化的历史发展现状,针对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断优化与完善专业结构,以学科“专业群”建设为依托,构建了“立体式”的学科专业平台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为背景,提出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根据具体目标探讨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为特色专业建设作指导。  相似文献   

13.
立足江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服务广东乃至华南的物流业为重点,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着力点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优化上。通过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施体现高职特色的“323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特色职业学校是职业学校追求的办学目标。职业学校特色建设应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前提,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关键,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形成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本文在阐述笔者所在学校以“四期素质教育纲要”为指导的德育特色、以“三延伸一整合”为重点的教学特色,和以科研引领,促进成果转化的教科研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职业学校特色建设的重点,总结和反思学校在特色,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中山大学秉持“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强调“教授就是大学”,把“善待学生”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这三点办学核心理念,用特色办学培养出特色人才,在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在创新教育领域不断突破,走出一条用专业特色推荐高水平人才建设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易灵红  施先义 《广西教育》2014,(47):104-105
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刘秋泉  袁庆国 《湖南教育》2009,(8):F0002-F0002
依据“服务地方,校企合作;对接产业。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和“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岳阳职院全面推进了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创业园区建设为主要内涵的教学改革,尤其着力打造“依托创业园区、突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办学特色。并以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为契机,形成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强、具有鲜明岳阳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研究工作的核心之道.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彰显高职教育研究的个性特色、地方特色、应用特色和开放特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加强专业设置研究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研究,推进研究团队建设和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学校发展定位,按照“确定培养目标—探索能力素质主线—构建知识能力体系—制定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实施教学改革—检验培养目标—不断调整各培养环节”的系统工程思想,探索和实践了以工程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自动化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在我校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中已实施...  相似文献   

20.
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