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教育学中“具体的人”——现象学的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相似文献   

2.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3.
人要不要精神生活,怎样看待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本文认为,放弃精神生活和把精神生活强调得到了虚幻的地步都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物质生活,甚至将“经济效益”、“现实服务”作为衡量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唯一标准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我们提倡爱国主义关键在于确立一种信念,树立一种信仰,这些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精神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十七岁的单车》反映了两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城里人和乡下人:可他们也是同一种人——“下层人”,简单地说.这部戏就是一部“下层人”的悲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一有学者指出:“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驯化……这种道德是一种无人的道德,这种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迄今为止,道德教育中的无人现象依然严重。”〔1〕针对这样的德育状况,鲁洁教授作了阐释,认为,既然“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精神世界的提升”,“引导人去过美好的生活,以求善为目的”,那么“发展人的德性就是教育的根本追求”,但“就其原本意义而言,它的主要职能是导之以成人之道、做人之理,它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现代教学论应实现从近代科学认识论到现代生活认识论的理论基础的转换,具体表现为:在研究视界上,从“认知领域”扩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关注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动态生成和发展;在价值取向上,从“价值中立”走向“价值负载”,实现从塑造“知识人”到培养“现实生活人”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从实体主义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促进教学活动从“物的世界”的思维方式转向“人的世界”的思维方式,真正成为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从而使现代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之所以是现实的,关键在于它牢牢地并真正地抓住了“现实的人”,从而为自己的理论找到了真正现实的“切入点”,同时也为生活或生活世界找到了真正现实的主体。当然,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探索历程十分艰辛,尽管如此,我们仍不难从中读出马克思生活世界视野中的“现实的人”的丰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能促进人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身为教师,应努力营造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与书为伴”“与书交友”的生活方式,把“读书是一种需要”提升为“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责任”和“读书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去享受阅读,享受教育,让读书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认识理解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为合理地认识儿童、实现对儿童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儿童生活叙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选择.文章通过对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伽达默尔等人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路梳理,力图融合“成人的视角”与“儿童的视角”,探索一种特殊的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并以一则儿童生活叙事为例,分别运用三种视角进行叙事解构与重构,探索并探讨了运用儿童视角、在视域融合中进行儿童生活叙事的方法选择和实践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生的沉思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正如其他自然物一样,我们不知道何以生、何以死。当我们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同样可以问:一块石头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所谓人生的意义,仅仅表现在社会内部,这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创造、人自身的创造和精神创造。进行这些创造的主体只能是自我,一切活动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上,没有“我”,就没有历史。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各种创造活动之中;在所有创造活动中,唯有精神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成正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似文献   

12.
艺是用一种独特的暗喻形式来表现人类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意志的。浅近地说,它是艺术家特有的情怀意趣、人格精神投注后的产儿,是一种个体生命意志的外化;而延伸到人类化的目标上看,则是作为从精神上掌握外在世界和人自身内在世界的方式。艺家及其他社会群体借此而追求并获得人生、宇宙中更为丰富的生存和生命意味,乃至绝对价值的东南。这可使人类的生命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展。扩展生命空间作为人类艺活动的重要指向,与人类的精神需求相默契。  相似文献   

13.
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思想方式,它包含着三层意思,即作为教育活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育思想方式的转变,强调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的思想路线;作为教育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心态、一种意向。这三方面的阐释,回应了关于教育面向生活世界观点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通常意义上对政治的特定化、片面化和狭隘化的理解,主要源自工具理性向政治领域的扩张所致,这样就导致了政治生活的专门化,从而忽视了政治的价值理性,因而致使政治活动的非生活化。这种背离为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重新审视政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古希腊城邦时期政治与人类自身生存价值相互关联的思考,使得政治回归生活世界成为可能,为打破僵化的理解方式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因此,政治作为一种人们现实的生活样式,其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使人的政治性更好地体现人性和人的生存方式,而且是增强社会生活民主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5.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就是要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批判,确立一些终极的生活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即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权所动,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哲学态度的生活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入世。出世的生活正如入世的生活,两者都了无趣味。纯粹出世的生活心如槁木,缺少生机;而纯粹入世的生活则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一己所得,形同猪狗。只有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生活才具有张力和生机。以哲学的态度生活,即以理性的态度生活,而非以宗教的态度生活,也非以科学的态度生活,非以艺术的态度生活。因为唯有哲学具有自我否定能力,从而能够趋向于无限之野。哲学立足于人,而非神,但又保持着对于神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16.
皇甫科杰  王枬 《教育研究》2021,42(2):131-139
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式的自我更新过程,教师是教育生活的第一责任人,对教育生活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哲学家曾从"超验"和"经验"中寻求生活的确定性,或偏执"超验"构建起一个无形的美善世界,或偏执"经验"陷入物质至上、人性迷失的危机。反思教师的教育生活,也因偏执"超验"或"经验"而出现诸多缺失,既有性质上的偏差,也有内容上的分离,还有形式上的固化。教师的教育生活应以"生命自觉"为价值信念和根本追求,将"超验"、"经验"因素交汇于人之生命共同影响教育生活的质量,以"成事成人"为教育生活的本原性质,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生活的核心主题,追求"生命自觉"的教育生活样式。"生命自觉"的教师最终将在共生共长的过程中提升整个教育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生美学一直是中国现代美学所关注的话题。当代人生美学的研究已经从人生美学的基本理论、审美形态向学科层面推进。在已有的研究中,似乎较少关注自然与人生美学的关系。本文提出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其基本观点是,人生即是"向死之生"的自然过程,人生美学的研究似乎应该首先关注人在这个自然过程中的审美需要。从自然出发来审视人生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人生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的中心问题是建造起审美的自然人生,在顺应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社会法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超越,以满足人生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8.
哲学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把握,既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之所以产生并存在了几千年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更加凸显其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澄明与反思。哲学所体现的流变性、超越性、矛盾性等特征与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不定性、创造性和悖论性等内容是相对应的。哲学与人类生存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表明:一方面,哲学是人类生存之所必需.只有从哲学去把握人,才能理解人和人生存的真谛;另一方面,哲学只有在对人的生存本性的把握中.才能使其追根溯源的底蕴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The ambiguous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life is considered by recalling along with Hannah Arendt the old distinction between zoé and bios. Life as bios is the life of someone and always intrinsically relational and worldly, thus bound to the existence of a world. The first question for life as bios being not happiness, but meaning. Life as zoé, as bare life — sacred to the credo of our time and constituting the silent premise underlying much soci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 in turn must be defended in its own name and for the sake of happiness against everything that is durable and limits its growth and fertility and therefore it includes deafness to the question of meaning and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 that is, of the conditions of human existence as bios. In order to help the preservation of a human life, the question of meaning has to be heard and the world has to be taken seriously. Accordingly, education should not so much orient itself towards the acquisition of the value of (bare) life, but above all help to avoid the time and space in which the question of meaning arises be occupied.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力、精神生命力和社会生命力的统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所蕴含的价值在于,关切人的自然生命力,激扬精神生命力,升华社会生命力,孕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启示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尤其要珍爱、尊重和升华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