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大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应适应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改变原有的教学培养模式,改变以前计划经济下的统一僵化的学年制、班级授课制、固定学制等,实行选课制、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导师制."回归培养"应成为大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回归培养"的内涵、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对实施"回归培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实施"回归培养"的方法、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作必要的分析论证,将有助于思考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实施的是学年制,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基础设施的不同,既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规格人才,也不适合培养面向社会的普通人才。弹性学制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准绳的教育模式。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弹性学制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实施弹性学制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竞争性社会的转型期阶段,大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应适应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仅需要书面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能力.要改变原有的教学培养模式,"回归培养"应成为大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就"回归培养"的涵义进行了剖析,更重要的是:对我国高校实施"回归培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实施"回归培养"的方法、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应该由师范大学或综合大学来培养,将来逐步发展到由综合大学承担教师培养的任务,而小学教师的培养则应该坚持独立办学体制与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办学体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称作“两步走”办学体制)。小学教师的学制教育可以实施“5+2”或“5+3”的学制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屹 《高教论坛》2004,(3):153-156
社会发展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数量、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两大基本特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多规格、个性化的教育原则,解决成人工作与学习之间矛盾的学分制,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学程制丰富了台湾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管道,带动了大学学制的多元化,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和竞争,加快了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台湾学程制对于推进大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程制丰富了台湾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管道,带动了大学学制的多元化,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和竞争,加快了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台湾学程制对于推进大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书院与学院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教育传统,现代书院是20世纪教育变革的产物。大学书院制作为现代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高等教育组织与书院教育传统的融合。从组织机构及功能来看,它包括独立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特定教育机构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两种类型。大学书院制的兴起,受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等因素推动,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深厚的文化教育基础。大学书院制融会中西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书院制与学院制互补,适应了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构建立德树人保障机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学术创新和教育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功能,是推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解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一种“中央集权制”的教育模式,其调节机制也是单一的政府宏观控制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其调节机制应是多元的.除政府宏观控制的调节机制外,还应有社会需求、市场竞争、内部管理等多种调节机制共同作用,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辉珞 《职教论坛》2007,(3X):32-33
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特点,重点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元制模式”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元制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双元制"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解决了德国就业难和失业的问题,为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核心竞争力。"双元制"大学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大学和企业双边培养、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的特点,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重要方向.高校教学如何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校应用型高校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提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与社会联系等多个角度进行改变,有效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双元制大学是在第三级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迅速扩张以及社会时不同素质人才需求的背景下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合作的一个创举。双元制大学规定有较高的入学资格和较严的入学考试,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实践型、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本文以曼海姆双元制大学为例主要介绍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双元制模式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发展双元制高等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技能形成体制的新变化。采用渐进性制度变迁理论,系统分析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起源与发展,探讨“堆叠”“转换”“漂移”三个制度变迁阶段的主要特征。研究认为双元制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动力来自大中型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多元协同创新、制度的活力在于形式灵活,但双元制高等教育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现阶段我国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与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目的有相似之处。借鉴德国经验,建议在我国职教本科发展的政策上应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丰富职业本科教育形式、适度提高发展速度和规模、重视职业本科高校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模式是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产物,现代大学的书院制更是如此。中国大学书院制主要在教育理念、组织管理方式、硬件设施、活动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借鉴了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在生成与嬗变过程中,中国书院制发展呈现出发展政策化、功能思政化、类型多样化的内生特质;同时,亦产生“血型不配”现象,存在“精神内核”缺失、“学生中心”飘移、“通专教育”割裂三大瓶颈。我国大学书院制从模仿借鉴走向中国式自主创新发展仍任重道远,应当共谋更加融合、贯通和开放的变革愿景:赋能书院中国化、个性化、校本化“精神内核”;赋权学生书院参与和管理的主体性地位;赋兴书院、学院、研究院“三院一体”的“通专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办学,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双方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应用该模式取得巨大的成功.“双元制”模式对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实践“双元制”模式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因此而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必须改变旧的育人模式,建立新的育人模式,大力培养“理想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才能确保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在促进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教育生态发展以及学生全面成长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从现实来看,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传统书院制与西方住宿书院制模式移植的结果,在精神理念与性质定位、顶层制度设计、学问之道建构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思考。回溯历史,近代新儒家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坚持中国文化本位,沿循“哲学—文化—教育”思想理路,积极创建勉仁书院、复性书院、民族文化书院等新型书院以实现“教育救国”之伟业,为现代大学书院建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有鉴于此,现代大学书院建制要把握时代机遇,建构高质量发展方略,从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哲学维度出发,明确现代大学书院的内核精神,重视现代大学书院的传统文化研修与传承,践行现代大学书院的学问之道,最终实现本土生长的终极目标,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导修制体现了普林斯顿大学小和精的教育理念。文章探讨了导修制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起源、演变和实施方法;通过它在高质量本科教育和研究型大学创建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这一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徐涵 《职教论坛》2022,(1):121-128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这既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经济界需要高层次技术人才的积极回应。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采用了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其应用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形式,为重构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依据产业需求,设置职业导向的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根据职业需求,建立应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导向,确立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