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云孟 《教师》2011,(20):127-128
从1987年独立执导处女作《红高粱》到2010年所谓"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改其张扬、恢弘、大气、艳丽的制作风格,转向凄伤秀丽甚至禁欲的格调。这一转变显示出张艺谋生命意识的变化也是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意识和电影符号。本文试从《红高粱》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影片的爱情观、生命观以及影片拍摄的色彩取向等方面分析这一转变中蕴含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日常世俗生活",本来就是小说叙事的原点。然而,当小说由文坛边缘走向中心,取代了诗歌、散文的正统正宗地位,特别是共和国"50-70年代"文学,由于过分凸显文学的教化功能与"工具"作用,拒斥小说消遣、娱乐属性;由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的强权规约,特别是对"政治第一"评价标准的绝对性强调与夸大,小说叙事越来越疏离和拒斥日常世俗生活而走向有关"民族—国家"的一体化宏大叙事,否定人的正常物质欲求,以理想代替现实,用精神代替物质,让阶级性代替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文学染上了急功近利、充满了乌托邦色彩的政治狂热症。  相似文献   

3.
《山楂树之恋》的票房成绩证明了张艺谋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和新的电影美学的成功。影片的结构借用了"革命加恋爱"的写作模式,建构起一个革命年代的爱情乌托邦,同时从文本内部解构了革命主题。  相似文献   

4.
正由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兼导演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美丽人生》以二战艰难岁月为背景,用极富喜剧色彩和游戏精神的叙事语言讲述了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温情故事,在象征绝望和死亡的集中营里谱写出了爱与生命的旋律。影片主要讲述了机智乐观的基度在集中营中为了让天真无邪的儿子免遭心灵的伤害,用谎言为儿子编织了"美丽人生"。他告诉儿子正身处在一个游戏当中,必须接受集中营中种种规矩以换得分数赢取最后大奖。"游戏"结束时,虽然基度惨死在纳粹的枪下,但乔舒亚得到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于《神巫之爱》、《龙朱》、《月下小景》等有神性叙事的作品。本真的自由是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终极体现,通过"神"的破与立,人在解决束缚于解放的冲突中获得自由,亦即获得了美。  相似文献   

6.
韩磊 《八小时以外》2010,(11):51-53,50
与大导演合作,绝对是最快最有效的成名方式。而与剧中男主角常常更抢风头的"星女郎"、"岩女郎"相比,"谋女郎"这个称呼更有象征意义,象征一炮而红,象征星途坦荡,甚至象征迈进了好莱坞。而在张艺谋导演的最新作品《山楂树之恋》中,90后女孩周冬雨成就了最新的"谋女郎"神话。1992年出生的周冬雨因为在北京参加舞蹈考试,巧合地被张艺谋剧组选中,成为《山楂树之恋》中的"静秋"。在《山楂树》上映后,随着各种集中的宣传活动,周冬雨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女星之一。  相似文献   

7.
由静秋提供个人往事回忆录,艾米写作完成的小说《山楂树之恋》被评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的确小说中存在着许多纯净的事物,比如说纯净的环境、纯净的山楂树、纯净的情感等等。老三与静秋的这一段纯净的"山楂树之恋",让我们找回了久违的感动,它重新唤回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真和美好,为当下被侵蚀的"复杂的爱"提供了一剂精神良药。  相似文献   

8.
赵璞 《八小时以外》2010,(11):26-27
在"山楂树之风"骤然刮过的当下,80、90后们终于有幸见识到了"听说过没见过"的所谓清纯。而所达到的效果便是:如果年长的人们把《山楂树之恋》当做怀旧片来看的话,那么80、90后则当做喜剧片来看。  相似文献   

9.
作为深受全球化电影制作模式影响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在叙事策略上简化人性,打造救赎主题;注重色彩感官享受,凸显明星身体.以传奇式的叙事策略消费南京大屠杀题材,最终使影片沦为全球化视阈下的大众感官影像.  相似文献   

10.
小说散文化倾向的出现是"五四"时期现代小说文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陈衡哲的散文化小说淡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着力抒写人性中自然、健康和美好的一面,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陈衡哲的作品叙事清新自然,情感抒发从容而理性,在叙事中着力追求"平淡"之美,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自然与意趣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中,中国学术界对于人的问题表现出了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在理论上进行了各个层次的哲学反思。反思主要是围绕人性、阶级性和共同人性,社会主义和异化,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系三个问题而展开的,并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从而成为我们完成反封建的现代思想启蒙,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锐利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2.
和谐的乌托邦是奇幻文学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巫术思维下的生态和谐及童话品格下的人性和谐的角度对西方现代奇幻文学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探讨奇幻文学所蕴涵的深刻的伦理价值和人文思考:对和谐人性以及复魅世界进行追求,找回失落的高贵精神,回归自然腹地,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方政治哲学在城邦历史中应运而生,在政治学与哲学的双重关注中构建自身,由于始终关注人的价值与命运,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与思辨方式大都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由于对人的本质理解不同,对人的价值关照视角各异,因此对人的发展路径自然展开不同的设计。通过对西方政治哲学的脉络梳理.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仅仅致力于“解释世界”的理论无论多么丰富都无法体认自身的现实价值.任何与现实生活隔阂的理念都难以在此岸世界获得存在的根基,这是应然逻辑与现实政治碰撞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孟子以人与禽兽之别来规定人性,强调人性为善的道德自觉。人的"类"意识内在地规定了人性具有善的可能性。统治者从这种善性出发,推行得民心的仁政,就成为一种必须的选择。仁政包含了政治、经济、教育、人事等具体内容,它强调稳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体地位,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汉中期 ,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 :性未善 ;教而后善 ;性三品之分 ;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 ,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的散文以探索人性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为重点,揭露了十九世纪初现代工业文明破坏人的完整性、使人异化以及对人性扭曲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自己对保持乡间自然本性的向往和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尊重与推崇,进而表达了他对人类生存现状的不满。  相似文献   

17.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幸福思想史上的思想家们总是以人性为出发点来认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及其关系。只有科学的人性论才能科学地解读人的幸福。马克思的人性论是科学的人性观,人的本质是最根本的人性,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三者的完整统一,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可以确证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及其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性关乎人的本质及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其他学科的根基所在。对人性的探究自古至今从未间断,形成了诸多流派,但多囿于善恶二元道德评价体系之中。比较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性学说侧重对人性本体的研究,最终发展为独特的"体用不二"人性哲学体系;西方人性学说侧重于相论的研究,而对人性本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跳出传统的人性二元框架的束缚,从"体"、"相"、"用"三界说的角度对人性进行系统考察,乃是研究人性的崭新路向。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性哲学体系,亦即人性动态一元论,能有效的弥补东西方人性学说的不足,更合乎人性本身和指引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0.
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一剧中隐晦地表达了他对僭主政治的不满,该剧因此而有"隐讳教导"的因素。主人公俄狄浦斯有着鲜明的僭主气质,其"弑父娶母"的罪行显然根植于人性的内在罪恶性。至于僭主政治对人性的戕害主要体现在权欲,政治制度以及理性言说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