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炜是一个大地的歌者,他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民间立场,蕴含着多样化的民间审美形态,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格。然而,张炜的民间立场并不彻底,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写作者,他无法摆脱知识分子情结,其明显的知识分子叙事视角与真正的民间立场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作者在企图重建道德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和进行精神启蒙的时候,难免流于空喊,亦唤不起人们的同情和响应,劳而无功。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时期"道德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张炜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同时,作为具有民间情怀的知识分子叙述者,他以知识分子身份俯视民间,主动与民间接近、与民间融合、在民间寻找文学创作的资源、在民间获取文学创作的灵感。深入解读张炜的作品,对理解其精神立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对理想主义的执着、时民间立场的坚守以及对人文精神重建的渴望,是张炜创作的典型特征.1990年代开始,张炜创作了以<九月寓言>为代表的一系列长篇小说,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本文试图从奔跑的意象、融入野地的理想两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九月寓言>的创作思想与特色以及张炜的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在当代文坛上的特有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文坛,张炜是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有着沉重的道德意识和知识分子的救世理想,“道德”是张炜小说的基本价值立场。面对着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当代中国,张炜强烈呼唤知识分子的救世责任。但是,张炜创作价值取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张炜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从高蹈的理想者、不流于俗的漂泊者逐渐回归到生活中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5.
于晓燕 《现代语文》2006,(11):51-52
张炜,成长于美丽富饶的胶东平原。在当今化状态处于“无名”的时代下,各种浮躁之气充塞于坛,而张炜像一位善于思考的智,清醒地注视着“现在”以及“现在”中人们的惰性。他坚持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精英批判立场,以民间世界为根据地,矛头直指现实浮夸的世界。民间世界经过张炜主体性观念的过滤和改造,已上升为张炜想象中的学审美的理想世界,因为与现实世界有隔膜,所以它保留了许多现实世界中所不能容纳的审美因素,例如一些怪诞和狰狞的意象,使本变得含蓄晦涩,而这却恰恰显示了民间世界的另一种生存方式。我们在此以意象为突破口,借以窥探张炜神秘而又饱含生命力的民间世界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张炜的《九月寓言》中充斥着原始自然的文化形态,充分展现了民间自由自在的审美品格。这种品格不仅表现在对民间大地的极力书写,更表现在对大地上所生长的自由自在的生命的极力讴歌。张炜将自己融入民间大地,在与民间亲近,融合,生长的过程中,返回到其皈依的精神家园,在社会文化日益粗鄙的当下,表达着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岗位的坚守,对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小说创作最初是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开始以民间立场的姿态进行小说创作,这一时期莫言的小说在恪守民间立场的同时,并未和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传统和批判精神发生对立。《檀香刑》是莫言小说民间立场的一次大的转折,莫言站在了民间消极性的一面,站在民间和知识分子传统对立的一面,结果使莫言追求的民间立场写作因为道德的缺失而显得暧昧含混。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胡适为代表的精英知识分子就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发起了白话文运动,来维护文学作品的民间立场。直到"后新时期文学",都在进行着一场"民间立场"或"民间价值"的博弈。由此可见,民间立场使我们在研究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家族在百年历史中的浮沉变迁,以民间的视角对历史和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观照,对人性进行审视和剖析,从而达到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重新思考,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民间关怀和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10.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两个维度为我们展示了充满丰富人性意义和人性内涵的民间生存景象,一方面通过建构日常的民间空间,呈现出民间的丰富性和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在叙事立场上,由民间叙事立场反驳精英知识分子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近作《檀香刑》被认为是体现其努力转向民间立场的一次重大尝试,但是其民间立场因为带有鲜明的个性而引起了关于小说中历史、刑罚和爱欲的争论。本文认为《檀香刑》实际上体现的是莫言带有强烈知识分子批判眼光的民间立场,是莫言一贯的民族悲剧、民族根性和民族生命力主题的重申,是一种莫言式的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小说的怨恨来源于以下诸多冲突:创作方法和创作目的的冲突,文化立场和文化人格的冲突,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冲突,社会功利与文学审美的冲突,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冲突,农民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冲突.赵树理的冲突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冲突,赵树理的怨恨是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怨恨,中国现当代文化就在这种无尽的冲突与怨恨中呼啸前进.  相似文献   

13.
孙波 《文教资料》2006,(13):138-139
张炜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来自民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但作品中他们最后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这是“民间”给张炜创作带来的局限。强烈的“民间”意识既成就了张炜也限制了张炜。  相似文献   

14.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与诗歌“联姻”之后对诗歌在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创作主体的构成上。网络诗歌的创作主体大多是普通民众,这改变了传统诗歌创作由精英诗人掌控的局面;而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民间立场也与传统诗歌中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民间立场既突出了网络诗歌的自由精神,也给网络诗歌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蛙》中,莫言延续了《檀香刑》中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对话,借此凸显出民间叙事的优势。小说民间叙事的特点表现为:提供另一种历史文本;展现文化的多元性。但是在面对政治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时,民间叙事有时显得力不从心、左右为难,这正是莫言的民间叙事无法规避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张炜的长篇小说《家族》以二十世纪历史进程为背景,力图通过对历史碎片的展示,凸现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国人的生存境遇,对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试图寻找近一个世纪中国人难以摆脱的悲剧命运的根淅,作家再次严肃地提出了人的灵魂和精神家园问题,对人的内在精神进行了严峻的拷瓿和质疑,表达了作家的人关怀立场,在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小说从人本身来考察知识分子的出路,使它超拔于同时期的一般作品之上。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文学中,张炜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作家。从《声音》到《刺猬歌》,张炜始终以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己任,倾心致力于人类苦难和精神家园的探索。《刺猬歌》是一部具有浓厚寓言色彩的心灵史诗,文本针对当下文化语境,从精神家园、知识分子使命和美学法则建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张炜的《九月寓言》是一部内向性的、极富精神内涵的作品。本文通过对该作品中流浪、奔跑、小村、野地等一系列意象的分析,从三个女孩子的人物命运切入,对大地的叛逃与守望的精神内涵做了进一步思考,从奔跑的意象、对土地的坚守两个方面来解读张炜所坚持的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在当代文坛上特有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程苗苗 《学语文》2013,(6):57-58
阎连科对自己农民之子的身份定位.使他自觉抛弃了知识分子(只上学到高中,他也不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的那种居高I临下的启蒙心态,审视民间大地,从而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民间视角要求作家寻找一种更全面的理解民间生存个性的话语方式。阎连科站在民间的叙事立场,以平民的语气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他的小说朴素浅显的方言、粗俗的口语表现出语言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是一位具有自觉的民间立场的农民知识分子.以农民利益为本位的价值立场和以民间文化为本位的文化选择,使他对自己所担负的文化使命有相当的自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价值理念体系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创作活动也有相当的特殊性.他的创作是以一个农民知识分子直接的感觉判断为基础,用平视农村的视角描绘农村社会,终极目的是为农民代言和进言,其中体现出的文化立场相当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