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唐代干谒之风盛行,干谒诗文应运而生。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都写过干谒诗或干谒文,通过与杜甫、高适干谒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干谒诗文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李白干谒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在干谒过程的复杂心态以及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高适在《赠杜二拾遗》诗中写道:“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称赞大诗人杜甫经常探讨诗歌创作。其实,高适本人也很爱好讨论诗艺,他的诗文作品里就有不少谈诗片断,反映了他的诗歌美学见解。本文把分散在高适诗文中谈诗的言论,予以整理、归纳,并作一些述评,以期读者们对于这位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的诗歌理论观点,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这两句诗,出自高适的《同崔员外基毋潛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人形象地表道了他对于诗歌创作起因的认识:秋天傍晚晴丽的景色激动了  相似文献   

3.
据传说.唐代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一个下雪天同到旗亭(酒楼)饮酒,见有梨园伶官多人偕同一些歌女也在那里饮宴。三人相约,听歌女所唱歌词中谁的诗最多,每歌一曲,画壁为记。起初,有两位歌女分别唱了两首王昌龄的绝句.有一位歌女唱了一首高适的绝句。  相似文献   

4.
据传说,唐代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一个下雪天同到旗亭(酒楼)饮酒,见有梨园伶官多人偕同一些歌女也在那里饮宴。三人相约,听歌女所唱歌词中谁的诗最多,每歌一曲,画壁为记。起初,有两位歌女分别唱了两首王昌龄的绝句,有一位歌女唱了一首高适的绝句。  相似文献   

5.
高适是盛唐时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与关注,但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赠别诗尚未得到人们应有的认识。从其赠别诗的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其赠别诗在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对赠别诗的发展做出了开拓与创新。这也是高适成为盛唐大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高适、岑参被称为杰出的边塞诗人,并称“高岑”。他们的作品大多描写边境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边塞战争,个人的从军生活和思妇不幸的境遇,表达自己立功的愿望和不满现实的思想。在艺术风格上,高适、岑参都有雄浑、豪放、慷慨悲壮、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又各具特色。高适的边塞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诗清新秀美,语言爽朗质朴,有雄健之气,多慷慨悲壮之音,章法多变,树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富有浪漫主义特色,语言朴素,用词精确、贴切。奇景、奇情、奇彩三者的结合形成了岑参边塞诗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杜诗学(下)──杜诗学发展的几个时期廖仲安一、唐五代之杜诗学杜甫之诗植根于盛唐,天宝时与高适李白醉舞梁园,行歌泅水。又与高适、薛据、储光餐、岑参同登慈恩寺塔赋诗。收复两京后,又曾和王维、岑参同和贾至《早朝大明宫》。可以说明他与盛唐诗人曾经并驾齐驱。但...  相似文献   

8.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唐代诗人高适早期创作的一首著名送别诗.高适(702-765),字达夫.其诗多写边塞风光,风格苍劲雄健,感情浑朴诚挚.他的诗与岑参齐名,被称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千里"两句,写的是塞外黄昏景色.暮日黄  相似文献   

9.
高适在唐代诗人中以写边塞诗著称。后世文论评述他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晚唐人殷瑶在所辑《河岳英灵集》中,称高适之诗“多胸臆语,兼有气,故朝野通赏其文”。《燕歌行》是高适诸多边塞诗中代表作品。该诗折射出诗人“节义”、“大略”与“胸臆浩气”,为此,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喜爱和推崇,各家诗本无一不录,其解集注释也精详细要。然而,在多家注释里,却也有几处值得训辨,而且颇有纠正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高适、岑参是盛唐同时而齐名的诗人.杜甫即曾将二人相提并论.严羽<沧浪诗话>指出有"高常侍体"和"岑嘉州体",后人将其合称为"高岑体"."高岑体"以边塞诗为主要载体,其共同风格是"悲壮",其中高适诗悲中有壮,以悲为主;岑参诗壮中有悲,以壮为主.他们的诗,代表着唐代乃至中国诗歌史上边塞诗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旗亭画壁     
唐开元时 ,一日天寒 ,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相约旗亭———即酒楼———赊酒小饮。当时高适尚在浪迹渔樵 ,而王之涣、王昌龄也不过风尘作吏 ,虽然三人都是名扬诗坛的诗人 ,却又都是仕途坎坷的穷书生 ,只能赊酒而饮。正饮酒时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穷诗人们避席于酒楼一角 ,拥炉火而看热闹。片刻之后 ,又有妙妓数人络绎而来 ,皆衣饰华丽 ,为当时著名歌者。当乐声奏起时 ,诗人私相约道 :“我辈各擅诗名 ,每每不能自定甲乙 ,今日正可密观诸伶所唱 ,若诗入歌词之多者 ,则为优矣 !”前三位依次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  相似文献   

12.
高适题诗     
高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十分注重生活的真实性。有一次他赴台州巡查,路过杭州的风清岭时,住宿在一座寺庙里。赏月观景之余,高适在墙壁上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13.
元朝的崇佛及其相关的乐舞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廷在成吉思汗发动对金战争时,即接触到了中原的一些高僧,遂将佛教视为有利于巩固其自身统治的有力工具而加以介导与保护,以后诸帝,或出于师法先汗,或出于对佛教义理的尊崇,抑或两者并举,致使元朝崇佛之风日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别汉王朝传统,元廷乐舞中装扮圣僧形象、宣传佛经义理的内容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讽刺的对象不是张守,而是安禄山、赵堪与白真陀罗。这可从此诗的主题、从高创作此首诗的前后一段时间高适对张守的态度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5.
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王维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笃信佛,精通佛教义理,创作出大量具有佛理、禅趣之诗歌,被后人誉为"诗佛"。其禅诗具有"静"、"闲"、"空"三方面的特征。"静"有两层涵义,一乃与"动"相对,二即"涅槃"之重要因素;"闲"为参悟万物后之心境;"空"乃物我两忘,达到"无欲、无执、不生、不死"的境界。本文从此三方面对王维之禅诗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语文课本选有唐代诗人的七首送别诗: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题作《渭城曲》),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般来说,送别诗主要是表达友人间深  相似文献   

17.
宋金元哲理诗探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理诗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诗,是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宋金元三个时期共408年的哲理诗,在当时诗人们的努力下,使之历史地成为了可与传统的怀古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北宋的哲理诗,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即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南宋是一个理趣诗与理学诗盛行的时代,前者以杨万里的诗最具代表性,后者成就卓著者则首推朱熹。朱熹的理学诗主要分为三类,即"阐说义理类"、"融合渗透类"、"亦情亦景类",各具特点。而借助形象以进行理性思考,并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或人生方面的哲理,用以加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则是金代哲理诗表现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元代是一个新儒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其定理学为官学的举措,不仅为哲理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使理学家的"学者之诗"一变而为"诗人之诗"。这种变化,是理学诗在元代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佛教最初在中国的流传,主要有两大系统:一为安世高系,此系重禅法,归实践宗教一类;二为支娄迦谶系,此系重义理,以宗教理论为主。道安佛教哲学思想的形成是在获得般若经的译文后逐步形成的。道安佛教哲学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二是崇本息末;三是据真如,游法性。道安对佛教义理的揭示和宣传,促使佛教脱离方术化,发展成为一种精致的义理之学,使佛教真正渗透、融进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层。  相似文献   

19.
唐朝诗人高适写的《燕歌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很强的艺术魅力。高适在唐代诗人中,还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军事将领,对边塞战争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塞外风沙,军中笳鼓磨炼了他的诗笔,因而他的边塞诗就具有一般诗人所不能及的深度和广度。《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前人同题作品多数用来描写妇女对出征丈夫的怀念。高适虽然也沿袭了旧题,但丰富了它的表现范围,深刻地反映了塞外战争生活的  相似文献   

20.
《云豁友议》作为主要记载中晚唐诗人诗歌唱和与逸闻轶事的笔记小说,受到研究唐诗者重视。其中保存了初唐诗人王梵志和其他一些中晚唐诗人的通俗诗歌,这些通俗诗中有相当多的佛教词汇和唐代口语俗语词汇,为研究唐代词汇乃至整个词汇发展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语料。《云黔友议》中的通俗诗还表明,汉语语法在唐代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