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沈从是中国现代学史上有自着自觉的化意识和独特的化选择的作家,本主要通过对沈从生活时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化环境以及沈从个人的独特化背景--湘西来分析其化选择的成因,并概括沈从化选择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沈从对人生、“生命”的基本认识入手,分析他对人性的独特理解,论述沈从关于学表现人性,表现对“生命的明悟”这一基本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创作中的超人意识与实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在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以叔本华、尼采的超人意识和孔德的实证意识来指导自己的学创作,醉心于被历史凝固化了的湘西化,推拒都市化,精心营造审美的两极形态,目的是企图重建健全的人类生命史,以燃起年代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如果站在客观的、历史的、辩正唯物的角度来审视沈从的创作,则能发现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温泉 《现代语文》2006,(3):100-101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学批评史上,有这样一位批评家,他以作家的身份出现而又以批评家的身份为批评界所瞩目,与同属“京派”的朱光潜、李健吾等批评家比较起来,他不是“纯正的”批评家,甚至没有自己的批评体系,但他以一种独特的批评角度与批评方式,给批评界带来一股清新、素朴之气。他就是沈从。本欲就沈从对“海派”的学批评,探讨他对学商业化的忧思与抗争。  相似文献   

5.
沈从认为学创作是个人自由创造,是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审美观照和独立思索;是经过主体生命体验注入了主体生命的客观化、对象化创造。他以敏锐的艺术直觉和敬业的职业道德,认识到学创作离不开主体人格的高扬,离不开主体生命在现实生活的真诚投入。他的学创造观,揭示了学创作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沈从解放后沉默了许多年,在历史博物馆默默无闻地做着登记、保管物的工作。每当有人去看他,沈从往往显得很热情,说起他发现、保管的心爱物,则如数家珍。但问及“可还在写作”时,沈从“三缄其口”。这种微妙的局势,自然被编辑们发现了。他们知道,那阵子要请沈从重新拿起笔来是很难的事。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沈从文对鲁迅的评价及其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多有论及鲁迅的字,尽管建国后比建国前要少得多,但仍可以发现。他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继1947年底发表《学鲁迅》一之后,再一次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沈从已经自觉地把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纳入到时代的主流话语体系中;另一方面,仍有他的独到之处,即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形态。探究建国后沈从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我们不仅可以把握到他的真实心态,而且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的两位学大师之间的关系,也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卖字     
名作家沈从的书法是很有名气的,尤其是他的章草.深为书法爱好喜爱,很多人都想重金购买沈先生的书法作品,然而他总是惜墨如金。不过有一次,沈从先生却破例卖了一次字,卖字的钱  相似文献   

9.
沈从是名的多产作家。他笔下的湘西小说是一幅幅清淡的山水画,是一曲曲悠远的牧歌,浸润了作的化理想。分析沈从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小说,我们可以观照他化选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学的诞生与发展中,沈雁冰、李健吾、李长之、沈从是感悟式作家作品批评中的佼佼。沈雁冰为人生的学批评、李健吾感悟性的印象式批评、李长之感情的批评主义、沈从注重学人性的批评等。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趣味与追求,促进了中国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季锋 《现代语文》2006,(8):112-112
民俗化是斑斓多彩的,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用的几篇课反映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平中有奇,闪耀着传统化的熠熠光辉。本仅以《端午日》和《本命年的回想》作一比较赏析。沈从、刘绍棠都是名乡土作家。沈从的《端午日》虽然不长,但这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极富人情美和地域风情美。被誉为当代乡土学举旗人的刘绍棠,其学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北京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家回忆童年时代过年的习俗与欢乐场面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高中第四册课本中选登了沈从的《边城》节选部分,同学们得以从中了解沈先生笔下的湘西,品味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的寂寞》是汪曾祺所写,作为沈从的学生,他更加熟悉沈先生的作品和人格,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加深对课的理解,拓展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13.
沈从的散以湘西苗族风情这一新鲜内容做题材,写了苗区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情感和作的人生感悟,带给我们以全新的感受,他的散因此而具有新颖生动的特色,是中国新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化既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思想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地在个人心态中折射着传统化的光辉,传统化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敦促鲁迅举起启蒙的大旗,对传统化在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和它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即对国民性弱点进行了反省与批判。沈从与鲁迅小说创伤中传统化的所指就有很大不同,传统化对沈从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世俗民风的浸染与湘土人情的渗透,他在小说中构建的是一个感性自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心目中,沈从天生就是一个咏唱抒情牧歌的诗人,他的重要创作总是离不开爱与美、弥漫着梦幻般的神秘情调,也许把沈从称为浪漫派作家并不为过。沈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但湘西世界并不是一个远离现代社会的现代“桃花源”,那是一个原始民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社会,而30年代都市“现代明”的侵入,推动了湘西社会朝现代化的演进。《萧萧》是沈从最富有写实意味的作品之一,但它分明让我们产生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然而,在沈从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突出位置和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他的作品描写湘西独特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态,展示了湘西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形式,及其在时代的大力挤压下的扭曲与变形,讴歌了湘西底层人民身上朴素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辉。  相似文献   

17.
静谧·和缓·永恒--沈从文小说的叙事时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时间是作家在本叙事中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层面,解读沈从的叙事时间的特色,我们可发现,他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整体性的回忆,来展示湘西地带的一种人性美、人情美的永恒,并运用减缓与停顿手法,来展现他的湘西叙事中的静谧、和缓的特色,强调他的田园诗般的叙事视角。但这种叙事时间的取向正反映了沈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沈从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散比起他的小说,更能表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的散精品当数《湘行散记》、《湘西》两本书:栩栩如生的人物、真实的历史感受、幽妙舒放的意境、深沉隽永的探讨,犹如一幅幅风俗画,展示了湘西独特的风貌。他的作品具有显的化历史指向和深厚的化底蕴,对后来的湘籍和非湘籍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沈从,一位中国近百年来不可多得的苗族作家,其不同寻常的带有湘西情调的笔名如懋琳、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已给当时的读带来了惊异。尤其是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体作家”。他的散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苗文化传承与沈从文小说叙事的非理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化重表象轻逻辑、重情感轻理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了其化传承的非理性化。苗裔作家沈从以同样自由的心灵进行小说创作,这种主观随意性导致了他小说叙事中结构布局的散漫和叙事内容的散漫化.而这一切就小说叙事来看,也应该是一种非理性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