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介绍了藏书票这一艺术品的定义、起源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指出了收藏藏书票和藏书一样.是一种高品位收藏。  相似文献   

2.
藏书票是艺术家为藏书主人(包括藏书机构)专门设计并贴在藏书上的专用标志。票面除了要有国际通用的EXLIBRIS(意为予以藏之,原文为拉丁文)字样外,还必须有票主的名字(或者笔名、书斋名),有的还在票面上刻印一些与读书有关的警句和格言。画面以简洁醒目为佳,画风应装饰和寓意兼顾,贴在书籍扉页,更是雅趣盎然。它在19世纪最初兴起时证明的是对书的占有权,后来又和政治身份相关,代表着一种小众趣味。在西方,藏书票相当流行,从政治家、艺术家到普通的爱书人都可以成为它的持有者。今天,藏书票这漂亮的“小玩意儿”已成为一种体现阅读情趣和对书籍珍爱之情的艺术品,越来越受到读书人的关注。一批有关藏书票文化的专著、书籍,如《中国藏书票史话》(李允经著,湖南美术出版杜2000年6月版)、《我的藏书票之旅》(吴兴文  相似文献   

3.
8月31日三联书店和京萃周刊社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藏书票展示会。与此同时,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副总编辑、台湾藏书票俱乐部顾问吴兴文先生的《我的藏书票之旅》新书发布会也在此举行。藏书票是微型艺术的表现,素有“纸上宝石”、“版画珍珠”的美称,曾是欧洲宫廷贵族家势与藏书的象征,现今也成为爱书人的象征。该书透过藏书票这一介质探讨书与人之间的互动、书本与书坊之间的互  相似文献   

4.
1998年12月,国家图书馆出版了一本藏书票集,内容摄取的全是历代官府藏书印鉴,意在将西方的藏书票与中土的藏书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效果。该集设计精良,印制精美,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加之毁版发行,果然争购一空,轰动一时。然其中第五枚藏书票,摄取的是"大本堂书"藏书印鉴。此印原钤于宋内府写本《洪范政鉴》上,原书曾是傅增湘双鉴楼插架之物,后归藏于国家图书馆。"大本堂书"一印究属何时,编者  相似文献   

5.
大本堂考     
1998年12月,国家图书馆发行了首套藏书票集《北京图书馆藏书票》,内容为馆藏部分善本书中的历代皇家和中央官府藏书印鉴。其中第五枚藏书票采用的是"大本堂书"这枚藏书印鉴,因编纂时考证的疏漏,误认此印为宋内府收藏书籍、字画之印鉴。不久前,《文献》2000年第1期刊登了子厚《藏书印鉴小考》一文,引据明郑晓《今言》第三百三十一条,考证清楚大本堂是明朝初年建立的,地点在今天的南京。朱元璋敕建大本堂,目的是要聚藏古今图书,延  相似文献   

6.
漫话藏书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书票是表明藏书持有者的标志,是人们读书、爱书、藏书的信物,它既有装饰图书的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历史研究价值。介绍了藏书票的形制、内容及在我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藏不住的书香票趣──漫谈《藏书票世界》的艺术魅力杨勇,宋丹心辽宁教育出版社“书外的风景”丛书出版前言中提出精品书必经得起“玩”,经得起玩的书大概要内容有趣、形式可爱。这套丛书中的《藏书票世界》便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这种精品精神。藏书票为读书、爱书、藏书人...  相似文献   

8.
藏书票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书票的起源和发展(日)斋藤昌三李春林译(摘自《书城杂志》1997年第2期)藏书票在欧美甚为流行,它和藏书印一样,也是一种用来显示藏书主人的标记。不过,它不是单纯用文字来表现的,而是一张配有藏书者姓名或者字号的图画,贴在书的封面里页或者衬页。有人还在...  相似文献   

9.
《档案》2004,(5)
斯大林的藏书与三个人的命运有关:斯大林花了数十年心血搜集;叶利钦大笔一挥,把藏书楼批给了90年代迅速繁殖起来的无数基金会中的一个;戈列洛夫偷走5000多册藏书,荣登世界珍贵图书窃贼榜首。 1992年初,俄罗斯政府批准俄罗斯精神统一基金会租赁莫斯科威廉·皮克街 4 号的一栋楼。慷慨的政府并不知道里面有斯大林的 220 万册藏书,其中不少书可能是孤本。斯大林从1921年开始搜集藏书。搜集哪些书、如何分类,他都有具体指示。这个图书馆的藏书不断增加,到他去世时,已名列苏联十大图书馆。它的220万册书中,5500册盖有“斯大林藏书”章,还编了号…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相书籍收藏的活动,产生了藏书者的标记。我国比较流行的标记是印章,也称藏书印。西方国家因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亦产生过不同的书籍的收藏者标记,藏书票则是其中之一。藏书印是刻制在玉、石、铜、术乃至贵金属材料及兽角上的。藏书票则多数是刻制在木版上的。藏书印是直接钤盖于书的封面或扉页、书名页、卷首、卷末或某个部位上的。藏书票则是用版画拓印的方法,印制在纸上,经裁剪后贴在书的扉页或书名页上。  相似文献   

11.
藏书票,最早只是用于藏书标识的,其功能很简单、很朴素,没有过多的意思。相当一个时期内,藏书票是作为主人及其书籍的附庸或“婢女”存在的。谁的书贴谁的藏书票,谁的藏书票肯定就贴在谁的书上,而不会贴在别人的书上。  相似文献   

12.
狄更斯是英国作家,他是一个很幽默,很有智慧的人。 有一次,狄更斯在一条清清的小河边垂钓,运气不错,钓了许多鱼。第二天,他又到这条河边钓鱼。旁边有一个人一直在看着他钓鱼,狄更斯以为这个人也是江畔钓徒,就向他讲述自己的好运气。他对这个人说:“昨天我的运气真不错,鱼儿们都来我这儿,过一会儿就上钩。我一会儿钓到一条鲫鱼,过一会儿又钓到一条大鲤鱼,一  相似文献   

13.
小田 《出版参考》2006,(1):19-19
藏书票既是一种美化书籍的装饰,又是一种表示书籍所有者的标志。这种图文并茂的微型版画艺术起源于15世纪的德国。藏书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必须刻有拉丁文“EXLIBRIS”字样,意为藏书,另外还需有书主的姓名,一般贴在书的扉页。随着版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藏书票的制作方式也日趋丰富。无论是凹版腐蚀、平版,木刻凸版,还是别的版材,都可制作出精美的藏书票。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美的藏书票成为读书人的珍爱之物。藏书票艺术传入我国也是20世纪初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15.
藏书票     
图书收藏者用以表明书籍持有的标记之一。一般贴在书的里封衬页或扉页的右上角或中央。藏书票起源于欧洲,是一种袖珍版画,起初多由版画家自刻,后来发展成为根据书票主人的性格爱好等要求而设计的小张图画。藏书票的大小不一,其长或宽,小的3~4厘米,大的约10厘米。票面以图案为主,并配有藏书人的姓名、别号、书斋号等,有时还有一两句箴言、警句或藏书年份。  相似文献   

16.
宋刚 《新闻世界》2012,(3):137-138
在中国,提起藏书章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但对藏书票知者尚少。其实,藏书票和藏书章两者的意义和作用是相同的,都表明书籍的持有者,就像现今有人在自己的书籍上签个名一样。不过前两者是有艺术作品的价值,藏书章上用的是文字,属于我国传统的金石篆刻艺术;藏书票,则是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17.
清代苏南望族与家族藏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清代苏南地区的著姓大族普遍注意家族藏书,这成为苏南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这固然受到苏南地区藏书传统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家族出于自身建设的需要。一、清代苏南望族藏书的一般情况苏南地区以家族为单位的藏书活动可以远溯到宋代。据《尚友录》记载,宋代常州人丁氏始迁祖丁矩之子丁(889-961),即有“书癖”。他“尽家赀买书至八千卷,曰:吾聚书多矣,必有好学者,为吾子孙”。这说明丁藏书目的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即藏书不是为了自读或自娱,而是为了自己家族的需要。他留下了相当可观的财产──八千卷图书,这笔财产不是归哪个人…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本为书立言的书,它几乎包含了与书有关的一切。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书香袭人,主要介绍了书之美、书之味、书腰、书签、藏书印、藏书票、书之态、毛边书、书虫;第二辑书之栖居,主要介绍了书架、书房、书店、图书馆;第三辑与书结缘,主要介绍了书痴、书商、读书、借书、藏书、窃书、禁书;第四辑书畔风景,主要介绍了书与影视、书与女人、书与咖啡、书与疗伤、书与广告。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刻书之风很盛,涌现了诸如缪荃孙、罗振玉、陶湘、徐乃昌、刘承幹、黎庶昌、刘世珩等一大批著名刻书家。这些人在清朝时既是朝廷命官,又是知名学者,家中殷实,本人有嗜好和学识,彼此以藏书、校雠、刻书相竞尚。清亡后,不少人以遗民身份定居上海,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故一时形成风气,刻印了不少质量甚高的古籍。在这股风气中,刘世珩聚学轩刻书是颇值一提的。他刻书既多且精,时人把他比之为明末毛晋汲古阁刻书和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自发明和使用书契文字以来,已经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了。标志文明的文献典籍的积累、收藏、使用和流传,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属于宫廷官府的国家藏书。二、是私家个人藏书。兰、为书院、寺观等藏书。本文拟对私人藏书略加论述。私人藏书家的分类评价中国私家藏书的历史,就文献记载所见,最早的要算是周代的惠施了。《庄子、天下篇》说他“共书五车”。据说稍后的苏秦也有可观的收藏。到了汉代、私人藏书家就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