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洛创作的浮士德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英雄。对其悲剧的理解应当置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语境之中。浮士德的悲剧在于其追求理想和世俗生活中的罪恶性与这一时期的秩序观,基督教新教信仰和人文主义世俗理想的冲突以及其自身理性和欲望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2.
哈代的小说中浸透着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息。透过这层浓郁的悲剧氛围,我们可以感知哈代的生命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哈代所处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他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密切联系。本文拟从人类的欲望、叔本华的生命悲观哲学、宿命论等角度来解析哈代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温斌 《职大学报》2005,(2):97-101
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某种恒定意义的美学属性, 即悲剧情节是一个逐渐加剧的受难过程,悲剧的核心是某种合理性价值的毁灭,悲剧的美感效果是诉诸于怜悯和恐惧基础 上的崇高美,这样,对悲剧的分析和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悲剧自身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陷入道德化审美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在中外文学史上,苔丝和尤三姐是两个非常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结局都很悲惨,家庭环境,男权社会以及她们自身的性格特征都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然而,造成她们两人悲剧的成因和她们个人对待悲剧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从这点出发,对苔丝与尤三姐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巴尔扎克创作的《幻灭》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形象——吕西安,这样的青年正是由于经不住各式各样的诱惑而导致了自己人生的悲剧。虽然今天和当时的法国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但是当时青年的悲剧以及悲剧产生的原因对今天依然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对吕西安这一形象进行深度解析,探究吕西安这一典型青年人生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自身原因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精神悲剧。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的悲剧结局给观众和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诸多关于其疯癫根源的疑问和不解。关于她的悲剧命运,评论界观点不一。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入手,分析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布兰琪本我和超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淮阴侯韩信的悲剧令千古叹惋,论述其成因可谓代有异说.然而,当我们对这一悲剧重新予以认识时发现,构成韩信悲剧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封建制度的残酷和封建统治者人才观的狭隘,也有其自身的人格缺憾.  相似文献   

8.
林黛玉作为一个悲剧形象在《红楼梦》中已得到了充分的刻画和描绘,对于她的悲剧在“红学”中早有众多的学者作过系统的分析。作者曹雪芹尽情渲染的宝黛爱情悲剧这一全H的主要情节,给予我门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对这个形象进行研究时,总是众口难于归一说,甚至“几挥老拳”,这就不能不从这个形象的悲剧性质及如何形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9.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为震撼人心的悲剧之一。冷酷的人生、阴暗的社会,恐怖、血腥的氛围是莎士比亚为剧作构建的环境。剧作描写了麦克白在欲望和道德之间艰难和痛苦的挣扎,在欲望驱使下人性堕落和毁灭的过程。莎士比亚用麦克白的悲剧来警醒读者,激荡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奥尼尔一生致力于现代心理悲剧的创作,以写实手法展现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灵魂扭曲的可悲心态和美国现代社会精神窘困的可忧状况,努力探索人生理想之梦的幻灭根源。论文通过对《榆树下的欲望》一剧的人性剖析,揭示出人性异化、人格分裂的形成原因一清教思想、本能和欲念,并由此展示奥尼尔这部代表性剧作深刻的悲剧特征。  相似文献   

11.
身体危机是体育领域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从表面看,身体危机是由不合理的体育实践方式所致,但透过这一现象背后,实则是体育异化使然.体育异化的原因是人在欲求身体运动价值时,颠倒了需要与欲望的关系,是人被欲望所奴役的结果.拯救身体危机和体育异化,必须将"人"从欲望中解救出来.在伦理意义上,欲望表达着人对身体的恶,是人在身体面前迷失了自己的道德本性.根据马克思"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观点,体育只有将人性的"真善美"在身体上显现出来,才能拯救人于欲望之中,才能最终化解身体危机与自身异化.  相似文献   

12.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品,讲述了曹七巧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她自己和子女的命运的悲剧。本文主要以虐恋文化背景下分析七巧与子女的关系,揭示了母亲与子女的施虐和受虐的关系。以及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父权缺席下对权力和欲望的僭越。七巧和子女的关系是变态和扭曲的,这种关系与张爱玲和她母亲的关系也构成了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一文学基本原理的有关理解存在种种误区,针对这一现象,从谁在说、如何说、说了什么三方面分析文学独特的语言本性,可以发现:文学是语言自身言说所显现的世界;文学是以陌生性、想象性的形象符号显示那不可见的存在;文学语言是欲望与智慧合一的诗意言说.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的悲剧欣赏观强调欣赏者的主动参与,是对悲剧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的一种心理反应的探讨。这一理论别出心裁,站在独特的视角对悲剧欣赏者的心理反应做了一番探讨,这无疑为当时中国的悲剧理论亮起了一盏明灯。但他是在审美经验里探讨审美体验,因而其较现实有着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5.
自从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问世以来,这个人物就引起许多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人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本文试从夏洛克这一形象复杂性格的深刻性,丰富性入手,从正反两种“导向”分析,探求剧作家在喜剧人物夏洛克性格中融入的深刻的悲剧美学效果,及寄寓其中人性复归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蕴含着深厚美学意义的悲剧形象.诸多研究者已从思想内涵方面阐释了安娜形象的典型意义和悲剧根源等.本文只从悲剧的内部规律出发,探讨一下安娜悲剧美的成因.一、对象的陌生化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那里,“陌生化”是使文学获得文学性的一种手段,它阻断文学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从而使文学成为一种不及物的、自足的、自我目的的实体.在布莱希特那里,陌生化则主要是为了创造观众对戏剧的心理距离,以批判的态度取得对戏剧、进而对现实的认识.且不论前者对形式的强调或后者对内容的重视,但就二者的理论基础而言,它们都依据于爱德华·巴罗的“心理距离”一说.早在本世纪初,爱德华·巴罗就在其享有盛誉的论文中提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他认为:“距离……是通过把对象及其感染力与人的自身分离出来,通过使其摆脱实际需要和目的而获得的……,但这并不意味自身与对象的关系就要变成一  相似文献   

17.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人物。本文将从环境与性格两方面入手来分析该人物的悲剧性,进而揭示中国国民的悲剧性。关于阿Q的性格悲剧,本文将重点分析他性格中的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麻木健忘和精神胜利法。本文认为,一个人的悲剧命运是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性格的缺陷共同作用造成的。阿Q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著名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看作是"命运悲剧"的代表之作,堪称为一部完美的悲剧。本文通过对这部悲剧中以人与命运抗争为主题的分析,试图解读古希腊悲剧中对人和命运的描写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德西雷的儿子》是凯特·肖邦多部悲剧小说的其中一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揭露了夫权制社会和种族歧视对妇女和黑人的压迫。另外,作者独特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令人心痛的作品,《李尔王》一剧无疑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文在文学伦理学理论指导下,阐释《李尔王》这部家国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李尔扭曲了关于自身双重伦理身份的认知,并在家庭伦理层面以及社会伦理层面做出了错位的伦理诉求,导致了自身的悲剧结局。通过设置李尔王从威严国王到疯癫老人的身份剧变并最终以死亡结局收场,莎士比亚表明了他关于时代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秩序进行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