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闻宇 《武当》2000,(6):27-28
“犹龙太极”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世人是难窥其面目的。即使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张冠杰、王逸樵、张玉华等人发文对“犹龙太极”作了些介绍,但“犹龙太极”的练法体系却未曾公开,实因该派名为“犹龙”,暗含“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本义也。此派上承老子,五传而至三丰,历代道祖皆遵“贵隐不贵显”。“犹龙太极”素讲单传、独传、秘传。这就决定了得“犹龙太极”全体者,一般一代仅唯一人也。虽然张振之先生在世时入座(门)  相似文献   

2.
张冠杰 《武当》2007,(10):50-51
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拳是道脉武学嫡传太极拳,其历史源远流长,是较古老的传统拳派。无论是练功方法,还是技击之术,都有其独到之处,非无本之学可比。其理渊博,拳法变化无穷,令学者学而不厌,是修身养性之要,防身至宝。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武当》2008,(11):39-47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相似文献   

4.
张君 《武当》2013,(1):17-19
一、太极拳之“劲” 提到太极拳,提到“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练习太极拳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谙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不是“拙力”,而是太极拳之“劲”。  相似文献   

5.
松绪金 《武当》2008,(12):19-20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  相似文献   

6.
蓝晟 《武当》2003,(7):30-30
进入21世纪之后,太极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质疑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说“现在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是徒有其表的太极拳”等,他们还发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已经失传”,“寻四两拨千斤之杨式太极之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确实,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绝大多数是“太极操”,因此,许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连身体的基本健康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延年益寿了。  相似文献   

7.
王庆喜 《武当》2010,(3):22-23
习练陈式太极拳,首先要把握陈式太极拳之“意”、“气”、“身法”要点,着重掌握“缠丝劲”的练法要义,再遵循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三个习练阶段,要求循序渐进,从而练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古代医学主张运用体育运动来防病治病。《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引导(导引功)。”《后汉书》记载,古代名医华佗精于方药,能治愈许多疑难病症,他编创了“五禽戏”,主张运用“五禽戏”来防病祛病,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全民健身,1956年组织专家编了一套“简化太极拳“,一时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学练简化太极拳,练太极拳成为大家喜欢的运动项目。太极拳是我国特有的体育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9.
《老子》作为一部研究“道”的哲学著作,对作为体育学这门具体科学内容之一的太极拳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老子》所阐述的“道”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功理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太极拳正是历代武术家主动使武术运动符合“道”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门拳术。由于这种关系,人们在学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由太极拳之“技”进而明“理”,由太极拳之“理”进而悟“道”,不断自觉地提升人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跳,有抢眼的意思。以这个字来评价“壬辰龙”邮票,应该不会引起争议。 您看那龙,扑面而来,张牙舞爪,大有活脱脱从方寸间跳出之势。只有用黑色邮戳镇压一下,似乎才能把它锁在半空中。以往生肖,经典不过于金猴,那猴子再活灵活现,可也难出如来的手掌心。而这条龙,气势在先,威风八面,呼之欲出,无人可挡。鲜见邮票构图如此之”跳”,初见之下,心犹好龙之叶公。  相似文献   

11.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2.
张君 《武当》2008,(10):18-19
提到太极拳,提剑“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谐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并非“拙力”,乃是太极之“劲”。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而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能否制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魏坤梁 《精武》2009,(9):47-52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包含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部分,以太极阴阳理论为基础的形而上是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传播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传播,更是要在“理”、“法”、“术”、“功”传播中融入形而上的内涵,以生命哲学的方式来看待和理解太极拳,才能体现太极拳的养气、守意、平心、练性和厚德之本意,使得太极拳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华太极拳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如今人们在演练太极拳过程中与太极拳的艺术本质相悖,为“技”而练之,领会不到太极拳神韵艺术情感之奥秘。  相似文献   

17.
梁凯明 《武当》2013,(2):16-18
在《太极拳论》中就有这样的关键语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虽然字字珠玑,如果太极拳爱好者不熟识揣摩,却也难得门径。“内劲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在孙禄堂所著的《太极拳学》中论之甚详。太极拳要求“运劲如百炼钢”和“运劲如抽丝”,对太极内劲的练习需要严格按照整体柔顺,  相似文献   

18.
沙明熙 《武当》2010,(9):14-16
阴阳中和之道,含义有二:一目修阴阳中和之气,二日把“中和”立为尚德精武之大道,名出有二,实则为一。它的本质内涵,构成了太极拳的灵魂,表明了太极拳取名“太极”之本意。  相似文献   

19.
张玉华 《武当》2000,(1):61-63
第四位:熊春茂先生(1918~1993年)。江西丰城人,是中医大夫。40岁时,经天津著名螳螂拳大师于海涛介绍,拜张振之先生为师学犹龙派太极神功。熊春茂40岁开始学犹龙派太极神功(在此以前未曾学过任何拳术),年龄已属偏大,但是张振之先生根据他的身体条件把犹龙派太极神功下盘功法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功效。强调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的内外统一;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是一种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其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的特点,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的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