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着重说明 ,以往相当多论者对李贽反孔批儒的论述和评价 ,不够准确、全面 ,只讲他反孔批儒 ,无视其热诚尊孔。李贽全面肯定孔子的治国手段 ,以为孔子远超千古帝王、百世圣人 ,是万亿年载尊亲有加的千古至圣。有时他还视孔子为知音。李贽的反孔批儒起了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 ,但是李贽所批判的孔子 ,是被历代统治者和后世儒者哄抬起来作为封建专制和禁锢垄断思想文化护符、偶像的“孔子” ,主要不是“孔子本身”。认为对李贽的一些愤激之言应当做理性的分析。《赞刘谐》、《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是反尊孔作品 ,却常被误认为反孔作品。李贽有反封建的思想因素 ,有率性放任的叛逆行为 ,但他在政治上只是一个革新派 ,仍然维护封建君主制和纲常名教。尊孔时代夸大了他的“离经叛道” ,反孔时代再次予以渲染。要对李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必须研究王阳明和先秦儒家及其典籍对他的影响 ,并且消除学术界依然存在的尊孔和反孔的惯性 ,辨析既往对李贽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着重说明,以往相当多论对李贽反孔批儒的论述和评价,不够准确,全面,只讲他反孔批儒,无视其热诚尊孔,李贽全面肯定孔子的治国手段,以为孔子远超千古帝王,百世圣人,是万亿年载尊亲有加的千古至圣,有时他还视孔子为知音,李贽的反孔批儒起了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李贽所批判的孔子,是被历代统治和后世儒哄抬起来作为封建专制和禁铟垄断思想化护符,偶像的“孔子”,主要不是“孔子本身”,认为对李贽的一些愤激之言应当做理性的分析,《赞刘谐》,《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是反尊孔作品,却常被误认为反孔作品,李贽有反封建的思想因素,有率性放任的叛逆行为,但他在政治上只是一个革新派,仍然维护封建君主制和纲常名教,尊孔时代夸大了他的“离经叛道”,反孔时代再次予以渲染,要对李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须研究王阳明和先秦儒家及其典籍对他的影响,并且消除学术界依然存在的尊孔和反孔的惯性,辨析既往对李贽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阶段,在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像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样的民主思想家。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在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则提倡"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也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  相似文献   

4.
李贽是明代中期一位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反对当时被作为官方哲学的唯心主义理学,在世界观、社会观、历史观等方面提出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公开对统治阶级奉若神明,理学家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及其经典提出大胆的非议和批判,在当时的思想领域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使得统治阶级及其卫道士们惊恐万状,视为“异端之尤”,称他是“离经叛道”、“非圣无法”,而屡加迫害,最后以“敢倡乱道,感世诬民”之罪名逮捕入狱。李贽不屈自刎,终年七十六岁。  相似文献   

5.
李贽是明代最具叛逆精神的思想家,晚明人文主义的先驱者。李贽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与他出生于商业繁荣的沿海城市和七岁丧母后的生活经历有关。李贽的叛逆精神与人文思想最鲜明地表现了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盲从;认为圣人并非万能,孔子亦有不能,反对神化圣人;提出童心说,崇尚自然真实。坚决反对一切假道学和伪君子作风。李贽的思想对晚明思想界和文学界有重大的直接的影响,开创了一种新风气。晚明人文主义新思潮涌现得快,消失得也快,除了自身的弱点外,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未能提供使之繁荣壮大的阳光雨露与土壤。李贽是战士,也是作家,他的杂文和诗歌都取得了相当成就。  相似文献   

6.
有人提出 ,人类要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 2 1世纪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但在四百年前 ,李贽就提出孔子的是非“不足据”。李贽如能活到 2 1世纪 ,他将不知如何认识。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对苏辙与李贽《老子解》两部著作的对比研究,提出苏辙的《老子解》的特征在于主张孔子与老子没有根本的对立,强调儒教与佛教尤其是南宗禅的一致,其放异彩之处正是在于无心与解脱精神,所以,可以说苏辙的《老子解》往往成为无心无欲的修养论,而李贽的《老子解》则更多体现了他的政治论,那就是反对为政者以自己为中心的独断专制,由此可以说苏辙把老子看成处世课本,李贽则把老子看成不干涉主义和放任主义的治世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无论从理论建树 ,还是精神情操 ,李贽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和张扬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今天我们对李贽的认识 ,还没有达到李贽自身所应有的历史地位。本文还对李贽的尊孔和反孔问题提出了看法 ,认为尊孔表现了李贽的进步历史观 ,是对孔子的科学的历史的评价 ;而对孔子及其儒学的批判、亵渎 ,才真是振聋发聩的历史创举 ,显示着李贽价值的所在。  相似文献   

9.
李贽认为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天下尽市道之交”, 并且对人际关系的种类进行了划分;他反对人际关系的等级模式,力主人际间的平等关系;他反对依附型的人际关系, 提倡人际交往中的自主性, 并倡导竞争型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认为,无论从理论建树,还是精神情操,李贽都给我们留下非常值得研究和张扬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今天我们对李贽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李贽自身所应有的历史地位,本学对李贽的尊孔和反孔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尊孔表现了李贽的进步历史观,是对孔子的科学的历史的评价,而对孔子及其儒学的批判,亵读,才真是振聋发聩的历史创举,显示着李贽价值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洁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4):49-55,65
在20世纪初期的尊孔与反孔思潮中,有人激烈地提出"打倒孔家店",也有人固执地要把孔教定为国教来供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李大钊对有关孔子及其学说的态度并没有偏激到这两个极端。就现有文本资料来看,他对孔子及其学说的论述和评价有抑有扬、有褒有贬,而没有简单地片面地全盘否定或盲目地纯粹地肯定。李大钊在政治上不遗余力地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同那些抬出孔子作为护身符来维护专制统治的言行展开了猛烈斗争;同时,他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对孔子及其思想进行了辩证分析。他认为孔子有两种不同形态的存在,即春秋时期真实存在过的孔子和被后世一再"解喻"的历史上的孔子。李大钊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孔子有着不同的分析和认识,并予以不同的评价。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是合理的,也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与李廌师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李廌之父李惇为同榜进士,李廌缘父执之谊与苏轼结交,遂得侧身门下,荐名于“苏门六学士”之列。李廌一生贫困潦倒,而苏轼特以故人之子相待,在生活、仕途、文学等各个方面给予他诸多帮助。苏轼善待李廌,而幼年丧父的李廌也以事父之礼敬事苏轼,奔走师门,于苏门诸学士为最勤。李廌除了与苏轼交往外,还与苏辙及苏轼诸子相交游。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的儒家文化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认为,孔子有“实在的孔子”、“历史的孔子”和“世界的孔子”三种存在形态,对不同类型的孔子应区分对待,儒家的修养观和境界观、儒学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仍对现代人有所裨益。这正是李大钊的与众不同和过人之处,它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礼”的认识和主张体现着他的政治学说,同时这一思想对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实践有十分巨大的社会作用.孔子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试图构筑一个“礼”治的理想社会.研究孔子“礼”的内容对于我们全面研究孔子及其所处的当时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私人讲学的人,他生平最重诗教,但对诗本质的东西却很少论述,他主张诗从属于伦理道德和政治。孔子十分崇尚周礼,有着改良周制的政治思想,但却得不到重用,因而孔子通过诗的教化作用向弟子传播周礼,以期培养一批改良主义政治人才。  相似文献   

16.
文章拟对《论语》中“之”的用法作一穷尽性的测查与分析,以探讨“之”在先秦时期的使用特征,从而为古代汉语以及汉语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之”在《论语》中的使用最为普遍.类型也多样复杂。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之”作动词、代词、连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试图更好的掌握“之”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8.
孔子基本上是属于学者,是思想家与教育家。李大钊在评说孔子与儒家思想时是把两者区别开来,分别对待。他尊重并称赞孔子,但否定孔子学说与批判儒家思想,开辟研究孔学的新径。李大钊的做法不啻是一种启迪。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化整理与传播立下不朽功绩。作为思想家是杰出的,独树一家之说。孔子个人是操守端庄、渊博谦逊的伟大学者与哲人,值得后人敬仰。但孔子的学说,尤其儒家思想应当摈弃与批判。传统是一种因袭惰性,具有历史的落后性与进步的阻力性。愈是传统的东西,越要小心,越要持批判精神,以免贻误发展。时至今日,想用儒家理论来拯救时弊未免失之迂腐。我们的精神岂能还禁锢在儒家的牢笼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当代社会精神文明而奋斗。  相似文献   

19.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批判尊孔复古主义,以唯物史观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是他留下的重要精神遗产之一。李大钊虽然说过激愤之语,但总体看来,他能以理性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孔子,对待传统文化。今天,重温李大钊批判尊孔复古主义的论述,学习和弘扬他的批判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