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注重过程评价,唤醒阅读兴趣
  1.1我的悦读存折。"我的悦读存折"就是为了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锻炼阅读能力。所以阅读存折的理念是"快乐阅读,大量阅读"。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让他们坚持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地自觉融入书海中,确实不是容易的事。"阅读存折"的做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摆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想读"、"善读"、"巧读"、"泛读",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4.
"读"与"写"的问题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教材;课堂外,我们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经典。学生读了很多,然而,习作水平却未见得提高,他们在习作时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所表现出的无所适从,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于三年级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应该怎样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和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在"以读导写、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发展学生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们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所以把学生们放在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学生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这才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所要注重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兴趣呢?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一语道破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不注重读,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提问和讲解知识点,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也是学生最易轻视的一个环节。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一篇文章,只要反复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要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要让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践行个性化阅读呢?本文作者认为可运用"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让学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读促悟,在恰当之时由老师点拨,最后由学生总结,从而做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相似文献   

9.
张华元 《成才之路》2011,(24):85-86
"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0.
一、注重引导,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我都非常注重引导,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尽量让学生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要把语文阅读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之色彩纷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阅读,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自由自在地阅读,我试着做以下几点尝试:一、“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二、“多元”——学生体验阅读的丰富性;三、“真切”——学生领悟阅读的情感性;四、“受益”——学生达到阅读的目的性。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切享受到阅读的“自由自在”,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现在的许多孩子缺少人生经验,使他们的性格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缺陷。面对生活,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对他人的漠视和对人生的无谓。《草房子》就为学生搭建起一座精神殿堂,能真正唤醒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心变得柔软起来,让他们真正学会感动。我结合《草房子》谈谈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读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书提升。使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深入思考,真正地与书本对话,与课文交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读中有所理解,读中有所感悟,读中有所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外国有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往往事倍功半,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死读书,读死书"已经被人们摒弃,更多地应该强调快乐阅读,让阅读变为"悦"读。  相似文献   

16.
小学阶段的英语家庭作业中总有一项常规的听读类作业,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听教材配套磁带或光盘中的录音然后认真进行跟读及背诵。为了掌握学生对听读类作业的真实想法及他们完成时的心理状态,我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让家长或学生进行相关情况的反馈,经过对他们所填内容的仔细阅读,我得出以下结论:在家庭作业所有类别中学生最喜欢的是听读类作业,原因是在他们眼中听读类作业是与书写类"硬性作业"相对的"软性作业",所谓“软性作业”就是指他们可做可不做,只要家长在此项作业后签字就万事大吉。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1)建立班级图书角,提供"书源",保证学生有书看。(2)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保证课外阅读质量。(3)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乐读"。(4)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5)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言学科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多读才能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积累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时明确读的目的,上好阅读指导课,注重阅读技巧,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语文教学"读"占鳌头,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理解,读中抒情,读中积累语言,以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洪晓 《广西教育》2011,(13):19-19
所谓品读,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品味性阅读,体会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内涵。但一些教师对"品读"理解存在误区,导致课堂上出现了"急于求成"式的读悟、"夸夸其谈"式的读悟和"空中楼阁"式的读悟等现象。为避免走入误区,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适合学生品读的“发生点”,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相似文献   

20.
冯馨 《小学语文》2007,(10):25-26
最近推荐学生看了“双桅船经典系列丛书”中的《夏洛的网》。总希望他们能通过阅读有所收获。“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写阅读日记。指导学生写阅读日记,是我在平时阅读作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实践的效果也颇让人满意。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日记是他们十分乐意接受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阅读日记可以让他们做到每天读一点,随时写一点,积少成多。在他们看来这种形式比较轻松,没有负担,一边读一边写不会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