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秦以后的各种学说,除开外来的佛学,大都能从先秦学说中找到根基,将其作为参照系统,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中华人文意识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伦理意识、实利意识与虚静意识。孔子、孟子倡导伦理意识,认为人的爱心和善心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人性使然;荀子则将道德的产生及其作用归结为现实需要,弥补了孔孟之不足。管子、墨子、荀子认为伦理意识与实利意识均不可废,应以利为本。荀子、韩非子、老子强调虚静意识,提倡"虚壹而静"。这三种意识相合相离,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匡正,维护、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延续。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场所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孤立空间,而是通过因缘整体性获得自身统一的处所,它具有空间、时间与情感三个维度.城市场所在空间维度上要强调城市街道、城市节点和城市区域的生态组合,注重空间序列的连续性、意义蕴涵和节奏感;城市场所在时间维度上要注重城市建筑景观的保护与民俗风情的延续;城市场所在情感维度上要给居民以“家园”之感,同时还要丰富城市生活,满足城市居民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3.
功夫茶,其茶道体现了人性之美与环境之美,其泡茶文化闪烁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光芒。喝功夫茶自然放松与休闲的情境,通过茶道艺术之美、喝茶时的礼让与敬意之情以及意蕴茶中之"和",能使人在竞争下的焦虑精神得到某种舒缓,自然移情于这种融入和谐之美的茶事活动之中,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从而寻求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之美,即"天人合一",正暗合于当下的生态意识的审美意义,领悟生命中深刻的内容,提升生命的精神内涵与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伦敦绿色空间建设的话语体系中,"城市之肺"这一身体化概念贯穿始终,并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比喻是在"瘴气致病"理论和"自然系统"思维以及伦敦城市蔓延吞噬大量绿色空间的综合作用下出现的,随后经过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者等推崇者的宣传,逐渐从"净化空气""储存新鲜空气""呼吸场所""公共休闲地"等概念喻指走向包括公园建设、公地保护、墓地公园化在内的绿色实践,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城市之肺"的比喻经历了概念复制和再生产的过程,也是唤醒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话语工具,它与当时的社会关心和当前的绿色政治均相吻合,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共时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乡村抒情诗忧郁而舒缓,饱含着对自然万物的深深眷恋。基于21世纪全新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审读,可以发现诗人超前的自然意识,它由"浑融万物的和谐意识"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平等意识"构成,前者体现于人与自然的互通性、交流性、同一性特征,而后者则表现于诗人对诗作中动物、植物等诗歌意象的人道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6.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城市的美化装饰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以公共意识、人文环境为人所关注,并以达到相互映衬、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新千年后,人文环境被最大限度地认识和重视,故人文环境成为城市雕塑之灵魂。  相似文献   

7.
大美审美是中国自然审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大美研究离不开大美审美主体的研究,大美审美主体意识的研究是大美审美研究的基础。在具体的大美审美活动中,其主体意识主要包括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是大美审美主体赋予审美对象的一个新的维度,它使得大美成为时间维度上的存在物并在时间维度上获得了意义;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是时间意识在审美主体个体方面的特殊表现,是人生短暂与时间无穷之间不可缓和的矛盾在主体方面的反映,在情感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因自身无法与大美相较的生命短促感而来的审美悲情;审美主体的价值观念表现了审美主体意欲克服时间无穷与生命有限的矛盾、把外在于人的无限时空与人的存在一体化的主观追求,在人生存在的虚空中注入与具有绝对价值和意义真实的大美相对应的个体价值,作为个体生命对抗生存空虚的保证。审美主体的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中国大美审美的重要因素,在对大美的审美观照中,这些主体意识最终表现为审美主体效法自然、追随自然的渴求和达致与天地合一、与日月同辉的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平衡,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平衡.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指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整体和谐的价值体系.现代社会中,我们追求与建设生态文明,理应在这一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促进国民对与生态文明相符的道德责任的觉醒,并引导公民自觉且积极地践行对自然、对人与社会、对自身的道德责任.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启发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并在有效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有着丰富的价值启迪.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首先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明了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紧迫性,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改教育不断加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要追求的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但是这样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场所,所以,怎样把"传道"的场所引入创新,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数学类学科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性思维更加重要,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各种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
改进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教育方法和评价要科学化,并将法制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他者"意识,主要表现为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相异性、外在性的尊重和理解,并以此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他者"意识使教师道德主体的建构、学生自由个性化发展以及关切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可能。教师"他者"意识的生成和提升至少应考虑如下方面:省思自我强权意识的危机、审视学生"他者"性的价值、体认"相遇"伦理学的意蕴、强调与"他者"交往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神话蕴含着一定的生态整体意识,具体体现为:万物一体的认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谴责以及对理想生态的追慕。然而,这种意识并非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也不可与后世的生态整体主义划上等号。但是,作为后世生态思想的“史前史”,我们在建构生态诗学以及编写生态文学史时,应该赋予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临沂市“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任务,临沂市农民素质的现状,决定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培训新型农民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因此,要高度重视培养新农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强农民五种意识的培养;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资源支撑的高度,抓好农村人力资本队伍的培养;整合临沂市教育培训资源,构建临沂市农村劳动力综合技能培训人才的“梯次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李银 《鸡西大学学报》2007,7(3):72-74,87
本文通过对台湾现当代小说整体扫描,分别以台湾日据时期乡土文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现代派小说、七十年代的主流文学和八十年代新世代都市小说为对象,探讨小说中“城市”形象和城市意识的演变过程,进而捕捉在台湾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小说的形成脉络和“人”对“城”态度变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出和深化,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中创造出多种有效举措,推动了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庆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表明,要突破传统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分割”体制障碍,应在统筹城乡的基础上采取一体化和多元化相结合的路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投入主体和服务机制的创新,实现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农”问题的发展历程可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整体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因其文化教育场所的特殊地位,在发挥"三个代表"作用上具有着突出的重要性.教师是发挥这一作用的关键力量.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重业务技术,轻品德思想,教书与育人相互分离,已经显著影响了高等教育功能作用的发挥.必须改进工作,在重视业务建设的同时,重视并加强师德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西安文化建设战略与周公“仁政”的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建设战略的制定,应该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西安和关中的文化建设战略,在树立“以人为本”过程中,应该充分继承和发挥周公“仁政”思想。在城市文化战略上,要以将西安建设成“东方仁都”为奋斗目标;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宣传西安的文化形象;并大力发掘周公“仁政”中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内涵,推进“绿色化”设计和建造;注重周公“制礼作乐”奠定的“诗意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