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汶川地震之后的灾区重建工作中,学者更多的关注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和重建。以科研、学术救灾重建的方式,对羌民族宗教文化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其对灾区文化重建的主体性参与成为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为界,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在此前后因地震灾害的毁灭性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样态。通过编纂《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集成》,回顾近百年来对羌民族宗教文化的研究,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有效政策措施,更多的是期望有识之士可以看出目前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及灾区重建面临的一些问题,从而给有关部门在地震灾区重建及羌民族宗教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提供一定的决策咨询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区特有的羌民族宗教文化的遗存和传承必须借助其文化生态环境的恢复、文化空间的营造以及文化人才的培养,本文试图从这三方面论述地震灾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的途径,以供灾区文化重建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在上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开拓性研究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在考古发掘及史料整理不断推进的同时,以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为显要,各学科交叉运用,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呈现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客观上为汶川地震灾后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中羌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遗产资源所遭受的破坏是灾难性的,其恢复重建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灾后羌文化遗产的恢复重建与传承,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和恢复文化遗产原貌,坚持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在恢复与重建中羌民族精神及民族融合精神、不屈不挠抗震救灾的民族精神遗产要进一步升华;与此同时,也要促进文化遗产表达产品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6.
自"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人们在关注地震灾区的同时,也加快了对羌绣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并取得不错成效。但是,人们对羌绣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上往往局限于历史沿革、刺绣技法以及羌绣商品市场化等方面的归纳和总结,却很少对羌绣作为艺术创作的本质特征进行探讨。文章从对这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羌绣的传承与创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四川省地震灾区的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尽快按照教育现代化标准重建.率先实现地震灾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地震灾区重建的紧迫要求,也是实现四川省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实现地震灾区教育现代化.首先应弄清灾区教育发展现状,然后要以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基本思路进行重建,从而推动灾区和整个四川省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和汶川地震灾区主要民族民俗文化基础上,以非物质文化为代表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区民族民俗文化的地震破坏情况,以及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重建经验和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9.
羌年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汶川大地震后,有的羌族村寨异地重建,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羌年节将会怎样进行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根据村民的口述与参与观察,论文对灾后异地重建的羌族社区原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现名四川省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2010年羌年节日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希望能借此深化学界对羌年、对羌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10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医药文化遭受了西方医药文化潮涌般地冲击,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受到极大的挑战。5·12汶川大地震后,羌族医药文化又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羌族这个古老民族所创造的羌医药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充分展示羌族医药文化的独特性,让人们更加理解羌人发展史中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和多彩的羌医药文化。当下,国家号召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对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羌族医药文化,我们应如何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即将迎来两周年之际,整个汶川地震灾区的教育灾后恢复重建已基本完成,灾区学校硬件水平跨越了20年,提升灾区学校软环境,使之逐步与硬件相适应,是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强化学校现代管理过程为灾区学校软环境建设切入点,是提升灾区学校软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灾后旅游重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旅游业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如何客观科学地认识和评估地震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如何进行地震灾后的旅游重建,如何考虑当今和未来四川地震灾区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这些都是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旅游业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如何客观科学地认识和评估地震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如何进行地震灾后的旅游重建,如何考虑当今和未来四川地震灾区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这些都是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入川日记     
马玲 《江苏教育》2008,(17):55-57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情系地震灾区,各界人士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由新教育研究院主持、教育在线论坛、翔宇教育集团等机构联合发起的“绿色方舟——新教育灾后教育重建援助小组”,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制定科学的教育策略,积极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位的灾区支教日记,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呼唤更多的教育人长期关注支持灾区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已历十年,在逐渐恢复和自我调适的过程中,羌族面临的族群搬迁和家园重建等问题,使得其由宗教文化所蕴生的民族教育内容与民族的当代生存现状以及现代教育模式之间,产生了更多复杂的矛盾。在生活环境、教育需求皆发生了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以保存、延续族群文化为核心,重建新时代的民族教育价值内核和教育框架,需要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合的角度,进行文化还原、道德重塑、信仰引导以及寻根教育,进而探寻当代羌民族教育重构和文化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8月25日下午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介绍了地震灾区中等职业学校复学复课的工作。随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转入恢复重建阶段,教育部提出了要确保地震灾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秋季开学时都能如期复学复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灾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关注区,其科学重建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体现在灾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重建的方方面面。汶川地震灾区探索出了一条融合共建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包括与科学重建融合共建,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的融合共建,并在不同区域有着差异化的实现模式,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区域路径与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发生在我国大陆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破坏了灾区教育系统,汶川、北川、青川等18个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有千余所中小学受灾,极重灾区基础教育系统的受灾率超过80%.今天,如何有效地展开灾区学校重建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本刊特组发有关我国台湾地区921震后学校重建实践的探讨,以及有关学者在制度层面上的反思,以期能够为灾区学校重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学校传统的教育文化是一次重大的检验,灾区师生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勇敢、团结、互助等精神折射出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灾后教育文化重建必须总结、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20.
“5·12”地震发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全方位深度参加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及灾后重建等工作。经过组成若干抢险救灾小组奔赴灾区一线进行抢险救灾指导和地质灾害调查,形成“5·12”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灾后重建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