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萨达姆给布什打电话,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美国所有楼房顶上都有一个大广告牌。”布什忙问:“广告牌上写着什么?”萨达姆答道:“上面写着‘真主是唯一的神’。”布什说:“其实我昨晚也做了—个梦,梦见伊拉克所有重建的楼房顶上,也都有一个大广告牌。  相似文献   

2.
以退为进     
美国一家大航空公司要建航空站,要求电力公司优惠电价,遭到拒绝,谈判陷入僵局。航空公司佯装退却,放弃电价要求,声称自己要建发电厂。对电力公司来说,失去供电机会,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单大生意。所以,航空公司离开谈判桌的做法使电力公司慌了手脚,忙请人从中说情表示愿意以优惠的价格供电。  相似文献   

3.
周毅 《初中生》2007,(7):24-25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电影市场并不景气,各大电影公司都为生存发展而忧心忡忡。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同样陷入困境。为了寻找突破口,公司上上下下费了不少周折,但仍未见起色。这时,有人提议:是否可以用英国间谍007为原型,  相似文献   

4.
美国一家周刊做过一个调查,请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已退休的CEO(首席行政执行官)们填写一份问卷。其中前十大企业的老板对其中一个问题都有相同的答复。这个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你认为什么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那十个老板都做了同样的答案——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一定不能错过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美的两家皮鞋厂都试图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开辟市场,于是各派了一名推销员抵达该国。经过一番考察之后,两名推销员都给本厂发回一份加急电报。英国人的电报是:“本岛无人穿鞋,打赤脚已成习惯,没生意可做,我明日乘飞机返回。”美国人的电报是:“本岛无人穿鞋,预测鞋子在这里将大有销路,建议厂家依据该国人的脚形特点生产适用的鞋子向该国出口,我将长驻本岛。”结果,美国皮鞋厂的销售量当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七,而英国皮鞋厂却失去了这块市场,眼睁睁地看着美国人赚足了钱。美国推销员的精明之处,就在于…  相似文献   

6.
航空公司对箱包件数和重量都有明确规定,每人允许托运的数量有限,选多大的箱包合适?航空托运又是如何规定的?想必每位出国留学的同学都会想到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家杰 《山东教育》2004,(28):60-60
中美教育传统区别很大杨振宁说:从中国到美国读书的孩子,一般部比美国的同班、同岁的同学根基扎实。可是美国学校的老师、学生,都有同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原因在于中国训练学生的办法与美国不同,中国学校  相似文献   

8.
《新高考》2013,(9):4-4
一部反映年轻人成长问题的电视剧《断奶》正在各大卫视热播。剧中,一对年轻小夫妻直到结婚生子都没能摆脱对父辈的依赖。最明显的表现: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极度缺乏生活常识。因此,有人认为,家务应当和教育一样,从娃娃抓起。对此,你怎么看呢?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小学校对全体学生做了“发展性预测”,将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名单提供给各班班主任和教师。8个月后,发现被提名的学生成绩大大提高,性格开朗活泼,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其实,名单与测试无关,只是从各班名册上随意勾的名字,但这些学生在老师的信任与期待之下,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皮革马利翁效应。为何这种期待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应呢?为了探索其中奥秘,笔者曾在99级3个班中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我在每班挑选有“评讲潜质”的同学成立一个“评讲小组”,让他们…  相似文献   

11.
周毅 《成才之路》2013,(21):3-I0001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电影市场很不景气,各大公司都为生存发展而忧心忡忡。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同样陷入困境,为了寻找突破口,公司上上下下费了不少周折,但仍未见起色。这时,有人提议:是否可以以英国间谍007为原型,拍摄一部故事片在全球发行。提议一经提出,公司老板立即拍板并着手实施。  相似文献   

12.
机遇:在美国做中文教育及其推广工作的同事们近来常说。目前是发展中文教育的最好时机。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美各类机构的大力推动,中文教育在美国越来越红火,在中小学尤其如此。通过俄亥俄州立大学中文旗舰工程、州教育厅和各学校学区的共同努力,俄州的中小学中文教育发展在美国堪称后来者居上。  相似文献   

13.
[教学流程]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猜。 生:什么谜语呀? 师:航空公司开业,打一个成语。 生:什么叫“航空公司”? 师:谁来帮个忙,有谁知道什么叫“航空公司”? 生:“航空公司”与乘飞机有关。 师:可以这么说吧。谜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卫尼 《神州学人》2006,(1):51-52
德国与中国大概有8000公里的路程,一般往返选择空中交通工具。随着中德间贸易、文化交流的增多,两国人民间的往来频繁,各航空公司都一直在加飞两国间的航线,同时,服务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以下是近期部分中国留德学生交流乘坐部分航空公司航班感受的一个浓缩版,有兴趣的读者可从此了解一些情况,以便考虑自己乘坐哪个航空公司的飞机。  相似文献   

15.
近来,美国的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围绕台湾“华航”的一张购机订单展开了鏖战。“华航”购机案的背后不仅仅是两大航空公司的斗争,美国政府、欧盟中的法、德、英、西四国以及台湾当局都插手其间,一场争夺台湾航空业市场的商战,演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政治大戏。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航空公司都为高昂的汽油费头疼,美国西南航空也不例外。西南航空的管理者们每年也为高达3.5亿美元的汽油费纠结着,尽管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7.
刘洪 《学习之友》2009,(5):52-53
正如许多国家一样,随着奥巴马“新政”正式出炉,美国各州、市,乃至县、社区,近来也都行动起来,千方百计争食这块大“蛋糕”。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假惺惺地宣布:“美国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表面上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中立”政策,没有立即参战。但后来大战接近尾声,美国又由“中立”到参战。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教材对此没有过多解释,下面从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不偏不倚”浅析杨春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在欧洲打响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立即庄严声明,美国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两周以后,威尔逊又再次呼吁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保持不偏不倚”。在给驻各交战国使节的电文中,威尔逊强调:“...  相似文献   

20.
江西的Jane问: 前些天做剪报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有关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发生枪击事件的报道,怎么一个自称自由安全的国家让人如此没有安全感呢?为什么在其它国家都禁止的枪支在美国如此横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