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文章大多是应时而写,如杜甫的《春望》。同样,有些课文可应时而教,这里的“应”有顺应、回应的意思,“时”就是指眼前面临的现实。虽然它们作为语文教材的一部分编者赋予其应有的顺序和位置,但是作为教者还是可以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在教学顺序上作一些调整,这应当属于对教材的二次处理。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贺成金老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清晰而又形象地对此给予诠释--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或增或减,或合或分,就像大潮上的一轮"明月",虽然时而弯如银钩,时而皎洁如盘,时而隐若无形,却总呼应潮势:而学生与教师自身的独特因素以及由此确定的教学目标,恰如蓄势待发的"大潮",虽然忽而平静,忽而汹涌,却总映照月形.  相似文献   

3.
罗琼 《江西教育》2004,(1):75-75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初听起来好像是绕口令,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渐渐发现,这文字的排列顺序一变,其中蕴含的意思是大不一样的.而且就在这种"变阵"中展开了一个令人遐想的教育世界.  相似文献   

4.
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理解教材方面出现偏差.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的呈现、评析,提出理解教材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进而阐述理解教材应以研读课程标准为基础、应把内容体现的数学本质作为理解教材的着力点、"用教材教"应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5.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挖掘教材的内涵,重视教材外延的拓展,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应坚持的教材观.教学时,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和改造,应遵循加减法、重组、生活化、超链接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理解教材方面出现偏差.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的呈现、评析,提出理解教材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进而阐述理解教材应以研读课程标准为基础、应把内容体现的数学本质作为理解教材的着力点、"用教材教"应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7.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针对教材使用问题而提出的两种观点,"用教材教"论者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归因于"教教材".从教材内容与功能的共性来看,"教教材"与"用教材"根本不构成教学中的对立范畴,"教教材"也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离不开教教材.本文认为应置换视角,充分发挥教材的使用功能从优化教材内容结构和实现教材层次多样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解决教材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校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理所当然应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作为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和健全机构的单位,又必须对被管理者实行严格的管理。文章从管与教相互贯通、相互包含,管与教相反相成,对待作为矛盾双方的管与教可以时而突出某一方面,时而突出另一方面,但突出此决不能忽视彼等四个方面,论证管与教并行不停,并应力求使之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学校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理所当然对受教育进行教育,作为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和健全机构的单位,又必须对被管理实行严格的管理,章从管与教相互贯通、相互包含,管与教相成,对待作为矛盾双方的管与教可以时而突出某一方面,时而突出另一方面,但突出此决不能忽视彼等四个方面,论证管与教并行不悖,并应力求使之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上,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在于"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就湘教版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教材选文的"定篇""用件""样本""例文"四个不同类别的角度,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用教材教"的四种教学主张。分别是:珍视"定篇"的文化传承,"用教材教"不可绕过"教内容";发现"例文"的示范作用,"用教材教"的重心应垂向"教方法";注重"样本"的独特价值,"用教材教"要充分关注"教过程";发挥"用件"的实作效力,"用教材教"要实现教学有效。  相似文献   

12.
教活书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会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不注重对教材的开发,教学时把生成当成意外收获;而新课程教学强调把生成看成一种价值追求,教学应回归生活,应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应关注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真心去关注人与社会,通过亲身的经历体验,才能学活知识。【案例1】在九年级教学相似形中的"等比性质"  相似文献   

13.
一、以生活为依托,近"水"楼台先得"月" 1.单元重组,由近及远 《品德与生活》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并非教材说了算,当然也非教师说了算.教师备课时,如果能根据地理知识呈现的特点,从单元人手,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重组教材,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们都有一个家》为例,该单元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教材按照民族→版图→河流→名胜古迹→地理位置的顺序,向学生阐释"家"的大,"家"的壮丽.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中,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是一种文本和载体.因此,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以及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文着重对初中数学新教材创造性使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说,一般教师都能区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就是只关注教材本身,把教材作为课程的全部内容,把教材教完或教懂教材作为最终的、唯一的教学目标。"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例子,并以这一例子为出发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到教材之外的知识,并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念:前者囿于教材,就教材而论教材,缺乏课程观,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理  相似文献   

16.
对于作为"建筑师"的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教材分析是其必备的素养之一.这一素养是由"学与教"的问题意识、知识力、比较力和决策力四个方面组成.其中,"学与教"的问题意识是教材分析素养的前提,知识力是教材分析素养的基础,比较力是教材分析素养的手段,决策力是教材分析素养的保障.四个方面互相支撑,共同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开展高品质的小学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不是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侵犯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以"的语法化顺序和"以"及其相关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编排,认为:多义词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及教学安排中可借鉴该词语法化理论的研究成果,但并不能盲从或照搬其语法化顺序:1.教材应优先收录一个词使用频率最高、最可能用于基本交际的义项,然后根据语法化顺序讲解语法化程度最低的义项及中间义项;2.针对那些语法化程度较高、意义虚化程度较高的义项,应该抛开词源,单独教学;3.针对那些教材收录义项缺失、无法形成语法化连续统的多义词,要慎用语法化顺序的指导作用;4.有些可看作话语标记的虚词,则无需从其语法化的根源着手。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有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也就是说,我们应机动灵活地“用”教材,而非机械、教条地“教”教材。这里的“用”教材,主要是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之相反的“教”教材,主要是指不根据教学需要而呆板地“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虽然教材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凭借,但它作为可凭借的对象,其使用的有效性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