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独特的女性视野讲述了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本文将首先浅析女性主义文学和王安忆的关系,再讨论《长恨歌》中透露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以日常书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上海形象的书写,这种书写方式呼应了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苏青等诸位“小叙事传统”作家,且文本中中产阶级书写又将《长恨歌》与“上海怀旧”联系在一起。而改编成电影的《长恨歌》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黑幕、商业意识的又一次敬礼。在文艺大众化、市场化的境遇下,电影《长恨歌》以及一系列的文艺片的拍摄呈现了什么特点以及文艺片将向何方发展是文章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经历了《富萍》、《小鲍庄》、《乌托邦诗篇》之后,王安忆自觉在行而上的“精神之塔”中漂浮得太久,便降到了最最行而下的都市滚滚红尘,并选择了辗转沉浮于人情世故中的上海女性心灵作为她人生探索之旅的又一个出发地。于是,我们看到了《长恨歌》,看到了一个攒足了气力在城市水泥的夹缝里、灯红酒绿的暗影里掏故事传奇的王安忆,她从容穿梭于香港、上海这样的商业化大都市,出没于最不起眼的街道弄堂,隐身于人家的厅堂、厨房,透过喧嚣尘上的满地尘埃,捕捉一个都市女性疲惫的身影与灵魂。一、城市《长恨歌》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王安忆式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展现上海新时期三十年“文学巅峰”的大型文学丛书“白玉兰文学丛书”日前由东方出皈中心推出,担纲丛书主编的王安忆,在序言中首度自评其入选代表作《长恨歌》的三部曲写怍。在序言中,她这样写道,“本人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可说迎头赶上风潮,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上海女人王琦瑶的大半生为线索,写了她与几个个性鲜明的男人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与这个城市的纠葛,虽是写大都市的人和事,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上海最“土”一面的欣赏,诠释着上海的“草根味”。  相似文献   

6.
阅读王安忆的《长恨歌》,除却以王琦瑶的一生为主线而展开的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到八十年代的上海故事之外,文中还充斥大量关于各式食物的描绘,食物由此成为书中情节以外不可忽视的点缀。透过这些看似简单的食物描写,可以窥见食物与生活的对应关系、食物中体现出的食欲对于人性欲望的一种隐喻、食物对矛盾起到的缓解作用、时代对食物的影响以及从王琦瑶时代的“食物”到薇薇时代的“服装”所隐含的时代变迁。食物的“小”与时代的“大”在小说中得以串联,这既是王安忆“新历史主义”创作的独到之处,也是理解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新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7.
上海女人长恨歌--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上海和上海的女人为歌,重新确定“女人”的概念。文中通过有颗“上海心”的女主人公王琦瑶琐屑的人生轨迹,展示了女人真实的生命图景。作者把上海这座城市化为女人心灵的同时,拆解了女人附属男人的历史,诠释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主题解读历来是多重的,本文就从传统文化角度入手,以“度”这个关键词为核心,深层挖掘了小说《长恨歌》中传统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体现,认为“贵和尚中”的中和之“度”是作者在该小说中体现出的一个潜在的思想,并从审美层面、人事层面及城市摹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举例分析这种“度”之体现,从而试图阐释在王安忆的小说中这一文化潜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安忆始终将视线定格在上海这个魅力非凡的城市,并因为书写上海的独特角度备受关注。在她的“上海往事”系列中,《长恨歌》、《妹头》和《富萍》是三部影响较大的作品,也是对上海的书写相当成功的作品,并且这三部作品可以见证作家书写上海决心的逐渐坚定和逐渐游刃有余的过程。王安忆以自己对上海的亲身感受为基础,开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相结合,将以女性为主角的琐细的上海世俗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试从上海印象、上海的女人、上海的男人以及王安忆的上海与张爱玲的上海的比较几个方面把握王安忆笔下独特的上海面貌,提取她的作品中的上海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讯,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长恨歌》,近日遭到上海《咬文嚼字》和读者的挑错。有语言文字专家指出,《长恨歌》一开篇说:上海弄堂里的闺阁,也讲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都市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女性形象,王琦瑶与其成长环境上海关系密切,深入认识上海文化,观照一座城市的品格一上海心,透视都市欲望对女性的异化影响,进而呈现出都市女性坚韧挣扎却仍然虚无漂泊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了一个城市故事。日常生活下的城市图象、“漂”于细节上的城市时间、卑微虚无的城市悲剧,共同构筑了这个故事的城市景观,也是王安忆对城市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13.
在有关上海的“传奇”书写中,王安忆的《长恨歌》对上海精神的关照是略去“浮华”,指向市民生活底层,指向充斥着腌渍油污和流言私情的弄堂深处,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背后的“暗”;主人公是生于弄堂长于弄堂,即使到“繁华”里走了一遭,到头来还是归于弄堂死于弄堂——繁华只是旧梦。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改编的同名电影则大不相同,流行光影中“繁华”、“风月”成为上海的内核,在视觉的声色享受中谁还记得王安忆那个真实的上海?本文力图通过对原作和改编后电影文本差异性的比较。拔开迷雾看到一个与流行相去甚远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女子哀婉动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本文将建筑学中的"灰空间"理论应运于文学中的叙事学领域,从叙述视角、情节选择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浅析《长恨歌》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证《桃之夭夭》之于王安忆的创作流变史的意义,以及小说于此流变中愈益彰显出来的独到的生命探寻.《桃之夭夭》一反《长恨歌》的写作———不再沉溺于历史兴衰与个人悲欢表现出对《长恨歌》那种缠绵的风情的抵制,从续写“忧伤的时代”转变为续写快乐的时代,可以看出王安忆在《桃之夭夭》的创作中试图脱离风月,开始探寻一种铿锵有力的阳刚叙事.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名叫王琦瑶的“边缘的”女性一生的命运故事。通过她, 王安忆展示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并将这个故事置于时代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17.
朱芹 《现代语文》2007,(5):77-77
王安忆曾多次申明她的小说是不能够单纯的用女性主义去解读的,单单上关注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会缺失她小说中最为本质的东两。在我们看来,王安忆的小说不论是怎样描述上海弄堂里的女性人生,其本质还是在于书写“关于城市的故事”。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讲述了上个世纪大上海二十年代的上海小姐王琦瑶沉浮坎坷的一生,将人生嵌入历史,写入城市。而以此改编的电影《艮恨歌》则侧重描写了王琦瑶与叫个男人的感情纠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本围绕王安忆《长恨歌》历史叙述表现形式展开论述,指出作品中“违反历史真实”的观念被消解,表现出王安忆对历史观的解码和重新编码。使学独立于历史,还原其“第一要素”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不仅是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砗,而且在当代文坛中同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部小说堪称书写上海近几十年历史的“史诗性文本”,作品以王琦瑶这样一个弄堂女人非同寻常的一生来表现女人和城市、女人和历史、女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的纷繁复杂的主题意蕴。文章即从文本分析入手重点解读作品所蕴含的这四大主题。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以小说名世.《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小说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然而,王安忆同时还是一个散文创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