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联系到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和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墨纵横驰骋,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不少考生在中考时借鉴课文的联想技法,写出了一篇篇佳作。这些技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2.
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联系到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和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墨纵横驰骋,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不少考生在2003年中考时借鉴课文的联想技法,写出了一篇篇佳作。这些技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与想象力培养甘其勋一、联想力的培养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它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相关的事物之间有多种联系方式,联想也有多种方式,主要有:接近联想。即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例如由“冬天到了”想到“春天还会远吗?”...  相似文献   

4.
一、相关联想即由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的一种联想。例如由红领巾联想到少先队员;由一张发黄的照片联想到过去的岁月。二、相反联想即由对某一个事物的感知联想到与之特点相反的事物的一种联想。例如,由充满无限乐趣,令人无限向往的“百草园”联想到了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三、因果联想即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想到原因的思维方式。例如《荔枝蜜》的结尾,作者了解并喜爱蜜蜂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四、相似联想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在某一特征上与之相似的另一个事物的一种联想,它必须有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比喻、…  相似文献   

5.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相关、相似。通过联想由某一事物生发开去.以拓宽思路。从平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由“叶子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舞女的裙”: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把学生从作文恐惧症中解救出来是语文教师的研究之重。我在教学实践中 ,几经探索 ,摸索出了“物意”联想作文教学法 ,变刻板陈旧为信马由缰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自由表达 ,让他们在“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境界中激发创作灵感 ,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文。  一、“物意”联想作文的内涵及依据什么是联想 ?简单地说 ,联想就是由眼前的事物触发而想到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也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 ,它有多种形式 ,如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联想是一种常…  相似文献   

7.
×××同学问:《榆钱饭》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篇散文中,可以涉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榆钱饭》从时间上看,囊括了40来年。散文的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那就是在结构上靠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这篇散文以“吃榆钱饭”为线  相似文献   

8.
“铺垫”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段,运用这一手法的文章,往往写得峰回路转,主题鲜明而又委婉含蓄,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有“盘马弯弓”、“千呼万唤”之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用了“铺垫”的课文,比如刘绍棠的《榆钱饭》,以“我自幼常吃榆钱饭”开头,接下去却写起了怎么吃杨芽儿、柳叶儿,借以突出榆钱饭“救命粮”的作用;而张洁的《挖荠菜》一直到第10自然段才真正开始写挖荠菜,却从第2自然段起用大量笔墨写“馋”,用痛苦的回忆烘托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对这类文章,以题目作为教学过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联想和想象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按事物之间的联系来看,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接近联想的特点是把时、空接近的事物联系起来。如见到铁轨,即联想到火车。类似联想是对性质上或形态上类似的事物的联想。如《荔枝蜜》中,  相似文献   

10.
星的联想     
题目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1.在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2.《××的联想》3.课外练笔:叶圣陶、夏硏尊合著的《文心》一书,把联想称之为“触发”,指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书和生活经历中都会有许多触发,试在两周内写出三四则来,并在班上交流。(苏教版)提示:所谓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写作…  相似文献   

11.
一、联想的种类  从中学语文教材中看,常见的联想有三大类。  (一)从具体到具体,从形象到形象。表现形式为:  其一,接近联想。是由时间、空间上互相接近的事物形成的联想,一般说来它与作品的背景有关。因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想到郑振铎散文《海燕》(见1987年10月第二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因为它们所反映的时代特点相近。前者写于1901年,正值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1907)前夕;后者写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一新的革命高潮到来之时。两篇同名,又共同表现了海燕的英勇无畏,讴歌…  相似文献   

12.
在教《灯》这篇散文时,我改变了“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传统教学模式,先选取课文第三部分中的“联想”作为思维发散点。讲清什么是联想,并介绍联想的六种基本形式,点精拨窍。然后启发学生回顾以前谈到过的那些文章中运用了联想,是什么形式的联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发散思维。 1、相似联想:《包身工》:作者写包身工制度时,忽然想起“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两者性质相似。 2、接近联想:《宋词二首·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本没有联系的景物,运用接近联想编织在一起,渲染气氛,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3、对比联想: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对比联想,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现实。 4、神似联想: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  相似文献   

13.
刘绍棠的《榆钱饭》是通过不同时期吃榆钱饭的不同情景,回忆了过去痛苦艰难的日子,颂扬了如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篇散文,从孩提时期一直写到青年、壮年,只用了二千多字,简洁而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应当从散文手法的运用上去探索,引导学生弄清散文写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提高他们阅读与欣赏散文的能力。这篇文章发表在1983年第四期的《时代的报告》上。作者以锐敏的观察力,反映出  相似文献   

14.
《榆钱饭》(见初中课本第一册)与《挖荠菜》(见初中课本第二册)同为中国散文之精品,两文无论是从欣赏角度还是从教学角度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精巧的结构《榆》文用吃榆钱饭作线索贯穿全文。作者从幼年一直写到壮年,涉及三个历史时期。用“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一句总领全文,然后,先叙幼时“常吃”,再叙十年内乱中“又”吃,再叙现在“难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上把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叫做联想。若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联想,可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解答同一问题的多向思维能力,即将知识化零为整,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网络化,同时强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一、运用“接近律”,把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接近联想”接近联想既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理解;亦可使不同学科相互渗透,将接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加深理解。例如讲“离子键”时,可由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联想到物理学科中电荷间的作用,用“库仑定律”加以解释,就能加深理解概念中“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16.
联想,就是由一件事物而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到的事物就是储存在记忆里的事物。它把所见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与所想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文章里写进了联想,就可以使文章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使思想感情得到充分表达,使文章更形象、生动,中心明确。大纲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指出:逐步做到要有“具体内容”和“真情实感”。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重视了如何用联想法描写事物的序列性片断训练。一、相似联想观察时找出两种事物在形态或性质上的相似点,用比喻手法写。如第十一册《草原》一文写草原上的河时有句话:“…  相似文献   

17.
[作文题目]见人教社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 P59—60[文题审辨]题一是联想型记叙文文题。所谓联想,就是要求写作者能够由这一事物联想到与之相似,相关,相反或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能从“无”想到“有”,从“小”想到“大”,从“此”想到“彼”。联想和想象密切相关。想象则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即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联想和想象,是学习写作此类记叙文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此,写作《×年以后的故乡(或母校等)》时,必须展开“神思”的翅膀,飞得高些,  相似文献   

18.
联想是通过客观事物“形似”或“神似”的内在联系,由这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写记叙文借助联想,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路,使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写出立意新奇、生动感人的文章来。1.接近联想法。这是一种由于两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依据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在写作时,能把见到的、听到的事物写清楚,并恰当地加进自己合理的联想。语文课本第十一册安排了《分辨事物和联想》这篇读写例话。在教学中,我针对“读写例话”的特点,寓讲于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  相似文献   

20.
统编教材六年制十一册第4单元《分辨事物和联想》这篇读写例话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紧紧扣住“分辨”这个重点,精心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变抽象为具体、形象,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紧扣“分辨”,设计问题.教师提的问题要“精”,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什么是事物?什么是联想?2、怎样分辨事物和联想?有哪两种方法?3、为什么要分辨事物和联想?恰当运用联想对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好处?这几个问题,统揽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