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证明及其意义安启念一、对列宁物质定义的一处重大误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  相似文献   

2.
休谟和康德哲学的最大的相似点莫过于它们都是不可知论。有人说休谟哲学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而康德哲学是不彻底的不可知论,但仔细考察他们的认识论著作,应该说他们两人哲学都应属于不彻底的不可知论。像休谟自己所说的“温和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3.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问题上持这样一种观点或实际的态度: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包括哲学的出发点、基本原则、基本路线以及整个哲学的理论体系。文章着眼于恩格斯本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理解,对的“完全一致”论观点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正确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对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不仅不能在自然观上树立科学的物质观,而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也难以理解,因而也就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质概念所指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从各种物质形态中抽取出共同属性作为思考对象。哲学本…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些同志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思想(以下简称“同时胜利”思想)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同列宁一样,都是主张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区别只在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列宁则认为可以首先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持这些意见的同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作出了新的解释,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进程的思想,无疑的是有启发的.但是,他们所做的解释,他们否认马克思、恩格斯有“同时胜利”思想的论据,有的地方是值得商榷的.一些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根本没有提出过“同时胜利”的思想,主要论据是:(1)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只讲“同时发生”,没有讲“同时胜利”;(2)《共产主义原理》之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未再出现“同时发生”的提法,更没有“同时胜利”的思想;(3)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在谈到无产阶级革命进程时,讲的都是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恰恰否定了“同时胜利”的思想;(4)“同时胜利”的思想是斯大林强加在马克思、思格斯身上的.在这里,牵涉到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的原意问题.是全面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中,彻底清算了经验批判主义即马赫主义哲学,深刻地阐述了辯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制定了科学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唯批》第120-121页)这个定义是总结了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而制定出来的。它牢固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从列宁制定这个定义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发  相似文献   

7.
搞自由化的人为了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攻击我们所坚持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变形”的马克思主义。归纳起来,“变形论”主要有以下两种互相联系的论调。其一是说,“我们学的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甚至不是列宁本人的著作”,而是“苏联  相似文献   

8.
许苏民同志发表了题为《论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一文(以下简称《中介》,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六期)。他主要是引述普列汉诺夫这样一个提法:“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第一九六页)。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直接来源于社会心理。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现在,我们仅就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中介》一文开头就说:“普列汉诺夫明确地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两种基本形式”。在这里,作者不单将“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划分,而且还把“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当作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翻开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他是这样说的:“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以及“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同上书,一九五页)他在书中所说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和“各种思想体系”,实际都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其中的“各种思想体系”是讲理论的东西。只不过普列汉诺夫没有用“社会意识形态”这个词和概念,但他的意思是与此相通的。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豁达     
列宁对待政敌,既有原则,又豁达。 普列汉诺夫是列宁的政敌。两人志同而道不合。普列汉诺夫病危时对妻子说:“看来他们不会承认我的贡献,我要让他们瞧瞧。”不幸的是,普列汉诺夫又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事实和他的判断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0.
简论反映的两个逻辑前提强乃舍“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原南斯拉夫“实践派”,都对反映概念提出过质疑或否定。如法兰克福学派批评恩格斯和列宁曲解了马克思的反映论,把反映概念理解成照相式的机械反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普列汉诺夫在自己一生的后期犯了机会主义错误和社会沙文主义错误,但纵观他的一生,仍不失为一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当普列汉诺夫还活着的时候,列宁曾经指出,作为政治领袖,作为策略家,普列汉诺夫是经不起任何批评的,然而他的理论著作却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牢固成果”,这是“不能忘记或者否定”的。列宁在1908年2月7日给高基的信中还写道:普列汉  相似文献   

12.
列宁的豁达     
列宁对待政敌,又有原则,又豁达。 普列汉诺夫是列宁的政敌。两人志同而道不合。普列汉诺夫病危时刘妻子说:“看来他们不会承认我的贡献,我要让他们瞧瞧。”不幸的是,普列汉诺夫又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事实和他的判断恰恰相反。 1、1918年5月,普列汉诺夫逝世三个月后,列宁提议出版普列汉诺夫的通俗的哲学著作。 2、1918年,列宁签署命令,为一批伟大的革命家、学者、艺术家造纪念像,其中有普列汉诺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率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 马赫参见: 1.“哲学辞典”,第四版修订本,中文版,第432—433页.2.“列宁全集”第十四卷附册,第51—52页。“……因而,说世界仅仅由我们的感觉构成,这是正确的。但这样一来我们所知道的也就仅仅是我们的感觉了,而关于那些核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是感觉)的假定,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和多余的了。这样的观点仅仅在不彻底的实在论或不彻底的批判主义看来才是好的。”(第32页;单行本  相似文献   

14.
板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包括板图)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的直观性。我们知道,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感觉、印象是很重要的。列宁曾经说过:“不经过感觉,我们就不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列宁全集》第14卷,第319页。)毛泽东同志把感性认识叫做认识过程的“第一步”。青少年认识问题尤其如此,他们接受新知识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物质范畴是基石。列宁的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经典。但对其理解是存在困惑的。教学中,为了解释清楚什么是物质,特别是列宁的物质范畴的本真含义,在不改变列宁的物质范畴的深刻含义的前提下,将其在语句的顺序和标点符号上做些微变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疑惑与误解,有利于这一概念的教学与理解。  相似文献   

16.
必须重视农民问题──兼论列宁的《论合作制》范毅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无一不十分重视农民问题,特别是列宁在领导新生苏维埃政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是把农民问题与社会主义的成败兴衰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研究列宁的思想,对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  相似文献   

17.
在写了几篇批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论文并屡次以其过誉张爱玲作为例证之后,由我写张爱玲作品论评,也许是不太合适的;唯其如此,也许我又是写这类文章最合适的人选.因为这可以说明:我们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好就说好,坏就说坏,这也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根本立场.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前期称赞不迭,誉为马克思主义者,这并不妨碍他对变成机会主义者后的那段表现嗤之以鼻,我当然不敢比附列宁,张爱玲当然也不同于普列汉诺夫,但是当她一九五二年离开社会主义中国跑到香港、美国去写反共小说《秧歌》、《赤地之恋》以歪曲土改、丑化抗美援朝时,她的反共立场和粗疏的文风理应遭到否定;但这不能掩盖其早期的创作成就;我们也不应抹煞她在现代文学史及“孤岛文学”方面应占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国内有的学者以列宁不知悉马克思、恩格斯与民粹派关于俄国发展道路讨论的有关文献为由,认为列宁根本不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一国胜利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没有直接关联。通过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文本及出版信息,考证列宁与这些文本的关系,可以明确列宁知道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事实上,列宁正是藉“跨越”设想作为批判俄国民粹派的理论武器。考证列宁是否知晓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有助于厘清“一国胜利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为落后东方国家先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支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术界有些人认为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界定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不一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对生产关系的内容界定的历史考察,充分说明了斯大林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是一致的。应该把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三分法”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结合起来给生产关系下定义。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界定存在一定缺欠,需要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的结果是检验其理的唯一标准。恩格斯说:“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观念,并且产生我们所预期的目的,那么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是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86页)列宁说:“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的标准。”(《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5页)毛泽东说:“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