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时代,政治和个人等诸多原因,丁玲在“左联”的旗帜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丁玲因此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拘禁.1936年,在多方努力之下,丁玲离开魔窟几经辗转来到陕北.到达陕北之后,丁玲以她获得新生的亢奋激情,投入到中国革命运动之中.丁玲通过她自身的实践,继续探寻着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她以作家的敏感和多思,将从全国各地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女性的心灵嬗变,通过文学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小说《在医院中》就是这方面的例子。1941年11月,丁玲在《谷雨》第1期上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来在1942年8月《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2.
丁玲和她的母亲北京第一师范周德耀丁玲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享誉中外的女作家,妇女中的佼佼者。丁玲的母亲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丁玲《魍魉世界》)丁玲走上革命和文学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母亲的影响。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的日子里,左翼革命前辈丁玲同志,为了表示对这一战斗的革命组织和为此而献出了生命的战友们的无限怀念,在一九八○年《新文学史料》第二辑“左联专号”中,发表了她珍藏四十八年的耶林给她的四封信。丁玲同志历尽战乱浩劫,仍保藏着这几封信,多么不易!可见她对共同战斗过的革命战友感情之深。丁玲同志在发表这四封信的《附记》中说:“……把这几封信的原件,全都寄给了张以谦同志。”)张以谦是耶林的侄子——  相似文献   

4.
丁玲,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一生中启用的笔名很多,其中用得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丁玲”。尽管这一名字在一九二四年就启用了,但以此作为笔名出现于中国文坛,却是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梦珂》才有的事。继处女作《梦珂》后发表,一九二八年二月又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后者比前者更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震动了国内的整个文艺界。到了四十年代长篇巨著《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问世后,丁玲已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了。关于她的这一笔名的含义及其启用的原因,早在一九三三年,茅盾就有过解释:“我们的作家丁玲女士,就是那平民女学的学生。那时候,她不叫丁玲,叫丁冰之;按照中国的习惯,她应该用她  相似文献   

5.
丁玲从1927年秋创作处女作《梦珂》到1986年3月14日溘然长逝,漫长的60年创作生涯,跨越了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和几个风风雨雨的历史时期,共写了约300万字的作品。对她的创作分期,学术界意见虽然分岐(1),可是对其“早期小说”的界说却基本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她“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12月《梦珂》问世到1929年6月发表《野草》这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小说。我们不同意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下限时间划到1929年末写的《自杀日记》(2),更不敢苟同将其下限时间延伸到“1930年左右”,把丁玲1930年创作的《韦护》和《一九三0年春上海》也划归她“早期小说”范围(3)。  相似文献   

6.
<正> 丁玲早期的创作,指的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年前后的作品。从发轫的《梦珂》、《莉菲女士的日记》到《自杀日记》的集成,忠实而又形象地记录了早期丁玲在苦闷、迷惘、徘徊之中奋起追求但又陷入困顿的思想流程。 “梦珂”、“莎菲”甚至“阿毛”、“阿英”是丁玲情绪、直感的物化实体,是丁玲早期自我意识的外化形象,是她思想流程中的特殊符号。如果说丁玲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她自己的主观情绪和记录了她思想发展轨迹的话,那么研究这些作品,就不能不联系她的个人经历和思  相似文献   

7.
在丁玲的短篇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和《夜》中,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效果发生了背离:其女性意识比革命立场更为引人注目;小说的艺术重心在女性意识,丁玲思想中深植的女性意识,其创作方法上的矛盾,以及社会革命与女性命运的不一致,是导致这一背离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全面地论述和评价了丁玲晚年的思想和创作:丁玲思想上的战士的本色;以《杜晚香》,《在严寒的日子里》和《风雪人间》,《魍魉世界》,《访美散记》为代表的小说和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并对作者所认为的丁玲晚年的思想和创作未能得到应有的,充分的评价提出个人的分析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丁玲在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是倍受瞩目的作家,不仅因她个人独特而复杂的人生经历,也因为她作品风格的巨变。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晚年的《杜晚香》,丁玲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几经沉浮,造成了她才华与时代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丁玲晚年所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创办《中国》。这是一个困难重重、矛盾重重的经过,丁玲为创办《中国》操碎了心。在这中问,她曾经先后求助于两位中央领导人.一位是胡耀邦,一位是习仲勋,前者是为了刊物登记事,后者是为了刊物的人员编制事。  相似文献   

11.
《果树园》这篇课文,是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三十七章里节选的。 (一) 丁玲是位老作家。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195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的优秀作品。由于作家本人命途多舛,她的作品被视为“毒草”,因而,青少年对丁玲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很陌生的。怎样恰如其分地介绍作者与这部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梗概,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与理解这篇课文是教学时应首先考虑的。  相似文献   

12.
从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到1933年5月丁玲被捕,《现代》与丁玲的关系是一个文学刊物和一个知名作家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及时报道了丁玲的文艺活动,刊发了有关丁玲的书讯,多次向丁玲约稿并发表了丁玲的作品;另一方面,丁玲也以自己的作品和批评表现出了对《现代》的关注和重视。从1933年5月至1934年11月,因丁玲的被囚失语,二者的关系演变为单向的授受关系:《现代》通过及时报道丁玲被捕消息、精心编发(搜集)丁玲相关资料、多次刊登丁玲著作广告和组织刊发丁玲创作评论,一再表现出了对丁玲的关注、声援与追念。二者这一“互动一授受”关系,呈现出了30年代“自由主义文人”与“左翼文人”这两个文人群体关系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丁玲在生命结束之前,给我们留下了她的回忆录《魍魉世界》和《风雪人间》,这给我们研究了丁玲的全部创作,提供了极其可贵的资料,为我们论证丁玲的一生,一直在探素“莎菲型”女性的美,作了有力的佐证,为我们认识莎菲的形象里,或多或少有着丁玲自己的身影,或者作者自己的品质,提供了旁证.为此,笔者在这里愿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八年,继小说《梦珂》之后,丁玲的第二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给丁玲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奠定了她文学道路的基础.但是,伴随着丁玲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和文学生涯,这篇作品也历尽沧桑,经受了许多连作者也始料不及的褒贬毁誉,而争议最多的还是关于莎菲形象的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这一问题,文学评论界众说纷纭.在此,我们想仅就莎菲的性格、思想状况及她的爱情观等方面探讨一下这一艺术形象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5.
《湘江文艺》第九期发表杨桂欣同志题为《丁玲——经得起苦难和委屈的人》的文章,介绍了丁玲同志坎坷的一生。丁玲同志1904年生于湖南临澧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四岁丧父。她从小就投身于革命,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同陈独秀、李达、瞿秋白等著名共产党人开始接触。1930年她和爱人胡也频一起加入左联,1932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并查封和禁售她的  相似文献   

16.
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文学景观。20世纪20年代《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斐声于文坛,40年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助她走向人生的顶峰,70年代《杜晚香》招来一片质疑之声。丁玲的创作呈现出如此不平衡的现象,她也在荣辱毁誉间经历了巨大的落差。这构成女作家一生的悲喜剧。但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17.
陆萍是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本借陆萍之口,重评《在医院中》。《在医院中》表现了丁玲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针砭现实的思想高度。周扬1958年对《在医院中》的批判,是蛮横和霸道的,极“左”的。陆萍是一个应当受到表彰的优秀党员。她在医院的一切活动,只是想对医院进行一番改革,但她失败了。她的失败说明了小生产思想习气的根深蒂固,她面对的是集体奥勃洛摩夫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丁玲,在常人的眼里,更多被提起的是其作家身份,《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沙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大手笔。然而,石潇纯编审在其装帧精美的《缘定今生辙一丁玲与她的编辑生涯》一书中,首次从编辑家的角度为作为文学家的丁玲立传。作者虽为人物立传,却不拘泥于现存史料,她遵从历史的真实性和差异性原则,从不同的历史维度,选取不同的视角对历史进行“反观”与“重构”,  相似文献   

19.
咱们中国有一位世界闻名的女作家,她就是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作者丁玲。去年10月4日,是丁玲奶奶诞生100周年纪念日。1951年,毛主席在国庆节观礼台上问丁玲:“中国有没有培养青年作家的学校?”丁玲说没有。毛主席说:“那你就创办一个吧。”于是丁玲就创办了“中央文学研究所”(即现在的鲁迅文学院)。当年,我就是丁玲奶奶的学生。她给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年秋,我把自己所作的丁玲著作编目与袁君的《丁玲著作年表》作了比较对照,补勘了我编目中的错漏,也发现了《年表》中的错漏。于后,我整理了一篇“补正稿”,随信寄给丁玲同志,请求她的帮助。去信如下: 丁玲同志: 《新文学史料》1980年3期上,有经您审阅的袁良骏同志的《丁玲著作年表》一篇,读后甚感欣慰,它为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过,在把它与我所收集,整理成的《丁玲著作编目对照之中,发现有若干错漏,有的错漏我有把握补正,有的则不能贸然肯定。现有二点,求请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