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惟汾《方言音释》为扬雄《方言》独具特色之注本,对《方言音释》"转语"现象作全面分析,有助于理解古今方言的变读规律,把握语言背后的语音实质,可以对《方言》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杨雄<方言>"袜"字下郭璞所出音注为"于果反",吴承仕、周祖谟、华学诚等先生并以"于"为"乎"之误字,而谓"于果反"当作"乎果反".<经典释文>、<篆隶万象名义>等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匣"、"于"两纽互切的音韵资料证明,郭璞为杨雄<方言>"袜"字所注的反切本来就是"于果反"而非"乎果反".是"袜"音"于果反"不误.  相似文献   

3.
1.远古神话嫦娥奔月是一则远古神话."嫦娥"亦作"常娥",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准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初学记》卷一引古本《准南子》,  相似文献   

4.
郭璞(276~324年),字景纯,生活在西晋、东晋之交。他博学多才,一生享年不多,但写下的诗文著作却不少。虽然没有写过语言学专著,可为前人作了不少注释,这些注释在语言学上很有价值,特别是《尔雅注》和《方言注》。我们根据这些材料,可以了解晋代语音、词汇、方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本文主要探讨郭璞《方言注》以及《尔雅注》所反映的晋代方言地理概况,及其与汉代方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敦煌在唐虞时代,系流沙三危地,《史记》"禹贡三危既宅"即古瓜州今之敦煌《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禹贡》"导黑水于三危入于南海".《汉书·西羌传》"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注云:"古瓜州今之沙州地."《山海经》《水经注》、《括地志》均有记载,皆以瓜州或沙州即今之敦煌.惟刘逢源《尚书今古文集解》,谓三危即西藏地.按《禹贡注疏》指三危为青海与西藏界上巴萨通拉木山(唐古拉山脉之旁支),刘说慨系本此.《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相似文献   

6.
《殽之战》中“不腆敝邑”之“不腆”,中学教材注为“不体面”。此注值得商榷。“腆”是古汉语中意义较为稳定的一个词。《说文》:“腆,多也。”《方言》卷十三:“腆,厚也。”《广  相似文献   

7.
《云赋》引屈原《九歌·云中君》"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一句.课本对横注释是"横guāng通光,穷极,广大."我以为不妥.查《康熙字典》注"横"为"古旷切,音桄.盛气充满也."由"桄"音可断"横"应读为guàng不为guāng,其义与课文解释不同.再查《辞源》注"横"通"黉"hóng而不是通"光".尤其是朱熹的《楚辞集注》中,对《云中君》的"英"宫"降"标了异读,而对"横"却未标异读,并把这句解释为"横行注四海,无有穷极也."横行"为"遍行"(见《楚辞》横行②)由此可推知"横"仍读为"héng",义为"遍行".  相似文献   

8.
(上接《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十二、《子产相郑伯如晋》 1、教材125页[注]释"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句:"使:派人.坏:毁坏."这里,"使"为使令动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手下人).而注释中将"使"直接注成了动宾短语"派人",是不确的."坏"应为形容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毁坏",而不宜直接注释为及物动词"毁坏".句子成份的省略和词类活用,乃是古文中常见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歌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学,陕西近代歌谣中保存了不少近代陕西话的语音资料,是研究陕西方言很好的素材。本文以《陕西近代歌谣辑注》为底本,兼及民国时期《歌谣周刊》的部分陕西歌谣,分为"合音与分音"、"声、韵母的音变"两部分展开讨论,揭示近代陕西歌谣所反映的方言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许多古书注解和字典辞书认为,古代汉语中,"去"有"藏"的意义,因而有时以"藏"释"去".释"去"为"藏"始见于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左传·昭公十九年》:"纺焉以度而去之."杜注:"因纺纑,连所纺以度城而藏之,以待外攻者,欲报雠."杜预用"藏"与"去"对释,但未说明原因.其后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去药以待不详"一语,则直言"古语以藏为去",古代"去"与"藏"音、义相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赞同裴说,  相似文献   

11.
王德华先生的"《文选》尤刻李善注本保留了王逸《章句》八篇小序原貌"从尤刻本到补注本.其间必存在着一个增补问题"的新说不能成立;《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而是节文:传世《楚辞补注》中的19篇小序均为王逸原序;所谓"增补".实出于失考与误会。至于这些序中的问题及其与注的矛盾.那是王逸之事。  相似文献   

12.
梳、盖巢县方言,木长截短,说"锯断它"/"锯成三截"。若待破析成板(从端部开锯),则说"梳成板"/"梳成三块(板)"。《诗.墓门》:"斧以斯之"。陆德明《经典释文》:"斯,所宜切,又如字,又音梳。"清.徐鼒《读书杂释》卷三"斧以斯之"条:"今南方以锯开木谓之梳,即‘斯’字之古音也。"案:依巢县方言,似当见"成板"字样谓"南方以锯开木成板谓之梳"较胜。木长且粗,开之成板(或成段)则必用无梁大锯——一人坐地一人上立,上下拉动,巢县说"盖"。《尔雅.释言》:"盖,割裂也。"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郑注《缁衣》云:‘割之言盖也。’盖、割双声,义存乎声。"是盖之为言"割",盖、割一声之转。巢县说:"拿大锯盖"/"盖成板"。破木为板,木小谓梳,木大谓盖:巢县方言如此。  相似文献   

13.
"蟹六跪而二螯"出自《荀子·劝学篇》.跪,足,指蟹腿;螯,即蟹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螯.吃过螃蟹的人都知道,螃蟹实有十条腿,如果把两只螯算在外,也还有八条腿.在生物学上,螃蟹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十足目,既是"十足目",自然典型特征就是十条腿.那为什么荀子要说"六跪"呢? 学界一般认为这里的"六"字乃"八"字之误.这可以称之为"讹文说".王先谦《荀子集解》"蟹六跪而二螯"注引卢文弨之说云: 案《说文》:"蠏有二敖八足."《大戴礼》亦同.此正文及注"六"字疑皆"八"字之讹.  相似文献   

14.
骆毅《古诗文中所见粤闽方言常用词举隅(上)》(《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12月8日)首句如下: 粤方言和闽南方言中有不少常用词,它们的历史悠久,经常存在于一些古代诗文作品之中;其中有些甚至在上述方言里具有独特色彩而在别的方言比较罕见,可以视为用来识别不同方言词语的"方言特征词". 为了取材的典型性,我选了语言学家的语例;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照录了完整的句子.看看这题目,也可知是行家作品.因此,值得我们分析一番.  相似文献   

15.
(一) 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1981年3月版的高级中学课本第二册P·280注云:"〔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就是没有感情的意思".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明典故而随文释义的臆想之说.所谓"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不知根据何在.据我们查考,则"古人"只有"圣人忘情"之说,而无"太上忘情"之说.现将我们所考查陈列于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文选》李善注征引扬雄《方言》的用字材料与《方言校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认为李善注引文的特点主要在于用字方面:所引文字与被释《文选》原文或《方言校笺》用字之间往往是假借、同源或异体关系;引文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中有句"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对于"积威约之渐也",文中注为:"积累长期的威力制约,逐渐形成了目前的状况.威约,威力制约."①显然,编者将"威约"当作一个整体,一起做动词"积"的宾语:认为本句的断句应该为"积威约/之渐也".我们认为,这样理解不太妥当,正确的断句应该为:"积威/约之/渐也."全句的意思是"长期积累的威力,制约猛虎,逐渐使猛虎形成了这样的结果"("渐"引申为"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8.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辨骚篇〉"博徒"四异"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只要精细解读,参酌时贤,"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所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19.
历代官私书目,或著录《何氏注孙子》,或著录《何延锡注孙子》,卷数或为三卷,或为二卷。《崇文总目》著录《何氏注孙子》二卷之何氏即何延锡。其余著录何延锡《注孙子》三卷或《何氏注孙子》三卷,其中增加的一卷,当是宋代"何氏"所为。故传本《何氏注孙子》三卷的注者有二:一是南唐何延锡;二是宋代"何氏"。三卷之中照录于《通典》及《武经总要》的文字及"梅氏之说得之"之语,当是宋代"何氏"所增益。而此"何氏"或许确是某一姓何的人,或许是伪托南唐何延锡而称曰"何氏"的某一人。故传本《何氏注孙子》三卷注,以五代何延锡注为主,又有宋代"何氏"增注。  相似文献   

20.
扬雄《方言》后世传本全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有学者认为"別国方言"意思为"区别于雅言的方言",但对于"别国"作何解,学界没有明确的解释。"别国"应为"列国"之义。"列国方言"应指我国周秦时期各邦国、秦代各郡县、汉代各郡国的特色语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