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但拨开作者偏见和小说家言的重重迷雾,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将《短歌行》一诗完整地引入书中,足以看出罗贯中对此诗的重视。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对《短歌行》的解读与《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学内涵马宝记,朱雨生曹操的形象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尤其是三国文化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对于怎样在新的时期评价曹操(这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新时期”一样,虽然目的、意义、实质已大为不同)应当是一个不...  相似文献   

3.
曹操是一个英雄,而在小说戏剧中却被看成一个奸雄。曹操从英雄到奸雄的演化原因,第一是曹操的两重性为演化奠定了基础;第二是民间文化与伦理政治文化的影响使曹操形象日趋成为一个奸雄;第三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用最大,把曹操基本定型为一个奸雄。  相似文献   

4.
曹操在《三国演义》著名的三大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罗贯中分别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突出的描写。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败犹荣。通过归纳比较得出结论,曹操才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智者形象,堪称为大智者。  相似文献   

5.
曹操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从小说《三国志演义》、传统京剧《捉放曹》、京剧新编戏《曹操与杨修》与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版)分别入手,对曹操的形象作进一步认识,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  相似文献   

6.
曹操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白脸奸臣,这首先得归功于《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个着意丑化曹操的生动细节,凝聚为这张白脸上光亮的油彩。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对曹操总体上持贬诋态度,但对其文治武功和诗文风采并非一概斥责。本文试图通过审阅作品对曹操文化活动的零星描绘,结合有关史载的考察,揭示《三国演义》中"奸雄"形象的另一面——文化功臣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具有浓厚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创作者企图把刘备作为奸雄曹操的对立面,塑造成一个理想的仁君。因此,刘备成了“仁”的化身,被不少论者誉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仁君。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说刘备是“外君子而内小人也”,周瑜对刘备的评价也不高,刘备只不过是“枭雄之辈。”仔细研读《三国演义》,我们认为刘备确实是一位“外君子而内小人”的奸雄,并通过这个形象的分析,挖掘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它的广泛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人物曹操。清人顾家相曾经说过:“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曹操在人民的心目中,已成了奸雄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元代散曲中的曹操被定位为"奸雄"形象,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与尊刘贬曹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其体现出的虚无史观则是元人特殊文化思潮的产物,折射出元人所特有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足够鲜明,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起到解读和剖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形象,最真实。罗贯中塑造曹操的"真",是因为他喜欢真实的曹操,并想借曹操来影射自己,表达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相似文献   

12.
刘英 《文学教育(上)》2014,(24):116-117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足够鲜明,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起到解读和剖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形象,最真实。罗贯中塑造曹操的"真",是因为他喜欢真实的曹操,并想借曹操来影射自己,表达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一直颇受人们关注,研究者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写得非常成功。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15.
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已很复杂。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曹操从历史上的英雄逐渐演变为奸贼。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带有千余年来各种文化的印迹,又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学理想,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历史、道德观念和爱憎态度,因而这一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曹操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曹操(155-220)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历史名人。但是一般人对他的认识多是来源于《三国演义》故事,还有戏剧舞台上那张特殊脸谱所展现的奸臣形象。它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曹操就是一个“宁使我负天下人,休使天下人负我”的令人切齿痛恨的反面人物。其实,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曹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烽火四起,各国纷争.时势造英雄,各路豪杰云集,各司其职,《三国演义》之所以被人奉为经典,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战争史,还是一部英雄史.《三国演义》中所塑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神采飞扬的英雄形象.赵云这一形象虽不像刘备,曹操,关羽,张飞,诸葛亮是作者花大笔墨极力刘画的形象,但赵子龙却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一个别具特色的英雄形象.他忠君爱国,有勇有谋,顾全大局,谦恭仁义,可以说是体现作者良将理想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8.
明代书坊刊刻了众多带有插图的《三国演义》,插图的绘图者首先是小说文本阅读者,而后根据对文本的阐释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图进行绘图,通过插图传递给读者加工后的文本信息,是对文本的二次创作。《三国演义》插图对文本"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没有始终遵守,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曹操形象在叶逢春本插图中得到维护和美化,诚德堂本插图对曹操不置褒贬,万历中后期,双峰堂本及以后各刊本插图,对曹操进行严厉的指责。这反映了书坊主的主见,还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人们承认他的雄才大略,却憎恶他的阴险毒辣,名之曰“奸雄”(有别于董卓之类的“奸贼”),并把那种为人自私狡诈,但有一定能力(既有坏心,又具坏才)的人称作“曹操”,以“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相似文献   

20.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后世的有关文学作品出现了强烈的贬曹倾向,曹操形象成了自私、奸诈、暴谲的典型,这一倾向至《三国演义》形成高潮,而其源头则为两晋南朝的小说和野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