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大学文化范式变革,就是指大学文化信念变革。当前大学文化范式变革的目标有:从"无视"个性文化向"重视"个性文化转变;从精英文化"独尊"向精英和大众文化"共存"转变;从学术和市场文化"失衡"向学术和市场文化"平衡"转变;从"后发跟随型"文化向"自主创新型"文化转变。大学校长和大学教师分别是大学文化范式变革的引领者和守护者。大学文化范式变革过程可能存在强烈和长久的冲突,应理性对待,不应该放弃对新文化范式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身份尚未达到普遍认同,原因之一是其研究队伍的学科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待增强。以学术共同体为视角,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文化生成可以从知识生产、组织管理和范式规训三重逻辑下得以审视。面向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学要自主共建中国特色学科知识体系,积蓄学科文化底蕴;要积极强化学科组织建设,塑造学科文化形象;要营造有利于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环境,传递学科文化力量,从而不断增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在乡村积极履践教育使命的"教师";同时又是充分融入乡村共同体的"村中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乡村教师及乡村民众对这种双重身份的正确理解,并且双方的行动都高度契合这种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原理,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又是其身份重构的重要路径。为了使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而促进其身份的认同,需要乡村所有成员凝聚共识,深刻体认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多重意义;需要对乡村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还需要动员本乡及他乡的知识分子精英及文化精英,为乡村教师做出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不仅是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应坚持以下原则:以高职教育文化为主导,对企业文化要有选择,文化结合要有层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途径是:建立与企业相融合的精神文化;引入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立高职院校实训文化;以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没有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建设这个地基,高职文化建设就是空中楼阁。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但它的"职业属性"决定了其文化建设离不开"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建设既是高职文化建设的基础又是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高职文化有别于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不断加强。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高校应积极促进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良性互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成为创建21世纪新文化的主力军,不断提高大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跨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战略有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冷战后西方文化的“倾销”势头、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和我国教育重心的战略性转移等多重挑战,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战略观念,建设以“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新文化,使校园人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和未来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发挥主体作用和对社会文化的示范功能,以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主导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8.
杜海清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4):48-54,121,122
中国和日本的大学校园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中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孕育于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日本的大学校园文化深受本民族擅于学习他人长处,注重研习实用知识的传统影响。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大学校长,尤其是学校创始人的办学思想,对本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走向起着引导和奠基性的作用。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有趋向同质、不够稳定、内敛保守的特点,校园文化活动通常由校方主导,目的性和指向性强,旨在育人成才;日本的大学校园文化个性鲜明,持久稳定,更具开放性,校园文化活动由学生主宰,自主性、自律性强,注重自娱自乐。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塑造警察形象的四种模式是官方主导、精英主导、民间主导和市场主导。官方主导是根据官方宣传需要来建构警察形象,代表作有《今天我休息》和《一分钱》;精英主导是通过知识精英的话语形态,把警察形象与超越性价值联系起来;民间主导的《姐夫与小舅子》市井气息浓郁;《无间道》体现了市场导向下大众文化产品的类型化策略,表现了现代人的认同危机。类型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渗透。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警察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刘军 《考试周刊》2007,(39):11-12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当代社会以日益明显的方式对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发挥作用,不同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作用有所不同。本文选取了以"学术自由"为主导的大学校园文化,阐明了其价值取向,并分析了这一特殊的校园文化类型对师生互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学校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当以“第四媒体”身份出现的网络涉足校园后,网络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从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从物质意义上讲,校园网又不仅仅是大众传媒,它也已成为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与日俱增,校园文化借助网络新空间,有了新的深化与延伸。  相似文献   

12.
精英人才的内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不断扩大,坚守"文化批判"这一最高理想,不蜕变为纯粹技术精英的培养,是今天各国精英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更是转型时期中国大学尤其应该重视的问题。中国近代大学的精英教育实践为今天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其未完成的文化改良与社会启蒙任务,也是处于转型社会中的精英教育不容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论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其校园文化建设应有其自身的特点。独立学院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底子相对薄弱、文化体系相对不完整、文化功能相对不健全的挑战。因此应该以确立独立学院的文化主体地位为目标,坚持以独立学院办学理念为主导、师生参与共建和文化建设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三原则,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我们思考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其借鉴意义。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有:更加尊重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大学多元文化的交叉与融合及更加强调和重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亟待转型:从"学校主导"向"学生主体"转变、从"文化统一"向"多元交叉"转变、从"注重传统"向"强调创新"转变及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为此,我们从树立理念、提高热情、重视社团建设和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等角度,提出自己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市场和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企文化对接融合有以下路径: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今天提出的教育新文化,是一种以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为核心,以校长文化为总揽,以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为人本载体,以静态校园文化为物本载体,以幼儿园文化、班级文化、动态校园文化、学校文化为传承载体,以考试文化为创新的突破口,9种文化形态构成的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7.
虽然双元制模式不能代表德国职业教育的全部,但它的确是最具特色且最核心的部分。所谓双元制模式,即一种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的模式。受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掌握"怎样做"的问题;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以了解"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今天提出的教育新文化,是一种以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为核心,以校长文化为总揽,以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为人本载体,以静态校园文化为物本载体,以幼儿园文化、班级文化、动态校园文化、学校文化为传承载体,以考试文化为创新的突破口,9种文化形态构成的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9.
从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共同体与现代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广义文化观。从梁漱溟文化中性论和梁启超的民族劣根性、美国传教士的有色眼镜与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批判诸方面评价了狭义文化观。从中国文化生态基本面貌、三种文化形态的局限性、多元文化的价值迷失、弘扬主导文化 ,培育文化合力诸方面探索了价值观的文化困惑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虚拟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基于知识资源又面向知识成果发展的分布式社会性结构,具有境脉依存性。分析影响虚拟实践共同体实践发展的境脉因素的构成与功用对于有意识培育、发展虚拟实践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以社会化的共同体成员、知识、技术三个虚拟实践共同体的关键构件作为境脉分析主体,可以将虚拟实践共同体的境脉分为知识境脉、技术境脉与社会境脉三种类型。境脉与社会境脉的。知识境脉为虚拟实践共同体界定了实践领域为提供共享的知识库;技术境脉为共同体成员提供实践工具以及知识转化与创生的实践场;而社会境脉不但对于共同体成员身份建构不可或缺、也为共同体内部的社会性互动与知识分享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