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蒋经国早年的思想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会从革命转为反共?笔者认为,少年时期的蒋经国已具有叛逆和反抗思想,留苏12年,他对共产主义理想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加入了共产党。由于受阶级属性的限定及其他种种原因,注定他不可能永远革命,他最终向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举起了血腥的屠刀,从而成为一名反共分子。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后期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五四”运动到抗战爆发前,爱国主义是他的思想主流。抗战爆发后,他走出书斋,投入到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专制独裁、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斗争浪潮中,把自己同人民革命事业融为一体。他在政治思想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和提高:他坚信反动政权一定灭亡,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北方”共产党和人民政权身上,认定人民是革命的真正力量。最后他把鲜血献给人民革命事业,是他革命思想达到光辉顶点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蒋经国在赣南的经济思想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经国在赣南的经济思想座谈会综述方世藻首次“蒋经国在赣南的经济思想座谈会”1994年12月31日在赣南师院召开,来自赣州他市有关方面领导、专家学者及知情人士共20余人出席。与会者围绕蒋经国先生在赣南的经济思想进行了研讨。李海根、罗理文认为,蒋经国在赣...  相似文献   

4.
早年的戴季陶深受孙中山信任,并担任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他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积极到中庸、从中庸到反动,逐渐演变为国民党的反共理论家。戴季陶思想的变化,既与当时的革命形势等客观条件有关,也与他个人的性格特征等主观因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和文化方面论述桂林抗战文化的几个独特之处: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桂系没有反;当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仍在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国统区的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革命和进步文化为主导的、并占领了桂林主要思想文化阵地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日新  海滨 《留学生》2010,(7):54-55
1925年10月下旬.年仅15岁的蒋经国远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在那里开始了留苏生活。 “尼古拉”就是“你苦啦!” 蒋经国1910年生于浙江奉化溪口,是蒋介石的长子。1922年到1925年,蒋介石安排蒋经国到上海读书.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熏陶,这期间的蒋经国已经成长为一个追求革命的热血少年,曾经因为积极参加“五卅”爱国运动被学校开除。  相似文献   

7.
戴季陶与戴季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共论客戴季陶,是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位臭名昭著的理论家。他的起家资本,就是反动的戴季陶主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时,戴季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代表,具有反帝和反共的两面性。“举起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右手打倒共产党”,这两句话,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这类人的阶级性格。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8.
蒋经国1939年6月来到赣南主政一方后,大力加强对赣南基层社会的控制,蒋经国为什么在当时要大力加强对赣南基层社会的控制?其原因令人深思,本文拟就此作一番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蒋经国本人主观上想尝试出一条能够解决国民政府长期以来未能对地方基层社会实施有效控制的途径;另外与蒋介石对他的"刻意锻炼"也是分不开的:客观上,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的相持阶段,蒋经国加强对赣南基层社会控制能够充分汲取当地各种抗战资源支援前线,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鲁迅遵奉着“革命前驱者”李大钊同志等的“将令”,在文化战线上进行着冲锋陷阵的战斗,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这是研究界所公认的。但是,作为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鲁迅,其时无产阶级思想是不是开始在他脑子里萌芽了呢?他之所以能在反帝反封建中进行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是由于他使用了进化论等资产阶级思想武器,还是跟他脑子里注入了社会主义思想因素有关呢?研究者中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是分歧的。这关系到如何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毓英是1930年代中国法西斯主义思潮中的关键人物,他创办《社会主义月刊》鼓吹法西斯主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在其法西斯主义宣传中强调“阶级协力”和“社会主义”,主张专制独裁;他通过所谓“阶级协力”的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否定共产主义阶级革命学说,打通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关系.周毓英“阶级协力”的社会主义观,集中袭用了社会主义思想系统中反对阶级斗争者的观念,积极迎合了国民党“清党”反共后当政者反对阶级斗争、追求专制独裁却又不敢公然反对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四次出入苏联,他被蒋介石选作使者乃因他同其父孙中山一样有过俄国情结,他并不赞成苏联的意识形态,但为了中国的抗战大局,他主张把民主国家苏联当成中国的朋友,笔者从他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期间的活动,他同苏联党政领导人进行的谈判,为中国抗战争取到3.5亿美元的贷款,或亲自或促成了几个重要条约的签订等方面,分析孙科为维护战时中苏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苏联解体不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不具备大国领袖的综合素质以及戈氏上台之后推行的激进改革是引发国家解体的直接原因。20世纪80年代苏联所面临的复杂国内背景和国际形势以及苏共领导集团的历史传统和戈氏个人资质等因素共同促使戈氏得以在1985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认为苏共历史上始终缺乏成熟的制度来选拔和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接班人,这也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重要因素,值得深入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蒋经国在苏联的生活经历,从其所受的儒家教育、赴苏联时的年龄与阅历、理想化与“罗曼主义”化、苏联当局及王明等人对其不信任态度、国民党的本质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蒋经国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历来对江春霖的评价均留下一个封建传统的包公式的“铁面御史”形象。本通过考查江春霖在新政、立宪改革中的一些言行、立场观点,体现他开明的政治观念,一定的资本主义倾向。给予新的评价:认为他还应是一位近代史上封建官僚中体制革新的改革派。他反对皇族集权,语侵朝廷获罪,不只是因为得罪权贵。本也试图通过江春霖对监察御史职责执教的追求,以及遭朝廷放逐后社会各界对他的声援支持,展示一代名御史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和近代言官的地位、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联因素是国民党政治体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其传播途径一是通过苏联顾问、共产国际代表及中共党员对国民党政治体制的构建与改造,二是蒋氏父子等国民党政要在苏联考察、学习后认同和模仿苏联体制。国民党政治体制中的苏联因素,主要就是所谓的“党治国家”或以党代政。这比较集中地体现于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政治体制没有权力制衡和权力监督、军队党代表制和政工制等机构或制度上。  相似文献   

16.
布哈林是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著名领袖之一,1928年他因在国家经济建设问题上持不同意见而遭到批判,1937年被逮捕。自1938年被秘密处决至1988年平反昭雪,其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期间,苏联政坛虽几经变迁,却始终对布哈林问题讳莫如深,直至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最高法院方裁决其无罪。  相似文献   

17.
谭献《复堂词话》称誉蒋春霖为“倚声家杜老”,此说在近现代词史上影响极大,几成定评。就学术观点而言,“倚声家杜老”说并非空穴来风,是否成立,尚值得深入探究。然而,在阶级斗争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蒋春霖及其《水云楼词》却受到不应有的贬低和曲解,因为他反对太平天国革命。不少学者对蒋春霖“倚声家杜老”一说或武断否定,或淡化回避,对《水云楼词》缺乏细致精微的品鉴。本文将蒋春霖、杜甫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在比勘他们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推证彼此文学思想、政治立场的潜在联系,进而抉发“倚声家杜老”说的合理内核。并剖析蒋春霖不能配享草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生前虽然总体肯定“文革”,但在“文革”进行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文革”是他闯了“大祸”: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继而实施了系列纠正“文革”错误的政治措施,这些措施为党和全国人民揭露、批判、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是苏联所有领导人中在位时间最长的,而他所领导的时期又处于苏联的早期,他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对其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民族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他的民族思想和理论的核心是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践上就表现为对苏联社会众多民族利益的漠视和损害。导致民族积怨越来越深,民族根源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姜夔作为一介颠沛士子,江湖诗客,毕生游离于庙堂之远,遑论擢升位居要津的重臣、台臣、宠臣,即便是微臣、侍臣、弄臣等此类小臣都无缘躬任。尽管姜夔在“社会政治行为”中没有践行自己“臣妾式”的卑顺,但在其早期诗作中即“文学创作行为”里依然疏泄出政治渴求的“臣妾心态”。此种心态是传统儒家人格之中的负向人格,即“臣妾人格”的内质,它源于社会、伦理、历史、个体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