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树理作为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应当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更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缺乏争论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标志着这个时代的文化品格,书斋里的学者取代了思想家的位置,这意味着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充当的角色缺少光彩。捐狂之士李敦将知识分子贬低为最卑鄙的阶级,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激愤之词,但如果按传统的知识分子概念来要求知识分子,那么不难看到,由于各个特定阶段受到的压制程度和形式木同,他们早在本质上变得非常软弱和驯服。在发达国家,对现有知识分子概念的解释发生争论,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其界限越来越模糊,一种是掌握了技术的高级雇员,一种是肩负社会道义的批判力量,也即是人…  相似文献   

3.
理解当今大学的一种方法就是从概括性的(甚至严肃的)提问开始,以特别的(也许是千篇一律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政策为结束。这些问题唾手可得,不过其答案却令人琢磨。首先,一个很自然的出发点,是对后现代世界中的知识特征的关注——假如,由于在日益混乱无序的知识文化中“特征”意味着常规,那么这种关注也就不是矛盾修饰法。令人感到十分矛盾的是,当我们越来越接近“知识”社会的时候,知识似乎就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复杂、有争议和令人难以琢磨。第二个严肃的问题,在有序的辩论中最具逻辑性的下一步,是知识分子的角色,它在与理论无关的不列颠,更准确地说在英格兰,是“有问题”的一类。苏格兰的乔治&;#183;戴维所著《平民知识分子》并不完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神话(戴维,1961,1986)。知识分子是“知识”首次专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或者按现在的说法也许称作去机构化。第三个重要问题是关于在公共政策辩论中大学的介入,或者,大学与公共政策相脱离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关键的话题,因为只有在上一代,特别是撒切尔时代,在大学自治和精英政治之间形成的传统平衡,或者说一致性,被打破了。它们现在面对着持续增长的政治危机,因为它们再一次与公共政策交战——并面对难以应付的社会精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对于教师的社会角色,通常被理解为社会支配阶层的代言人,或是局限于教学领域的“教书匠”。在知识专业化时代,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专业本位,秉承为求知而求知的学术精神以及清明的理性思维的同时,保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现实批判,以真正实现其知识分子的角色内涵。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阶级范畴”,它只表明某些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具有脑力劳动的性质。什么人是知识分子?一般而论: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科学和技术知识,靠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靠此取得报酬谋求生活的,都叫知识分子。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它是分属于不同阶级的一个阶层。  相似文献   

6.
吉鲁认为,人们应该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公共斗争中分析教师角色.他明确提出,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教师是公共知识分子、文化工作者、抵抗性知识分子等多种角色的集合体.这一定位要求教师在批判分析教育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教育与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此,教师应解放记忆,反抗文本,构建对话性的师生关系,接受具有文化政治性的教师教育,将理论转化为具有批判性的政治和文化行动,进而承担起理性审视社会问题、培养有责任的公民、推动民主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双重任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政治精英,他们须肩负起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政治任务;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知识精英,他们又须承担起建构民族新文化的历史重任。换言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一身兼任“文化人”与“政治人”的双重社会角色,具备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遗憾的是,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使得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追求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并由此导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内心困惑与身心煎熬。作为近代中国典型的政学两栖型人物,罗家伦的人生境遇及其思想历程为我们解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样态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8.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天地君亲师”是有牌位供奉的,这是传统文明中灿烂的闪光点。为什么尊重老师?因为他太重要了,他对学生的终身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过去师徒之间常讲“某某派某某派”,“某某”是“某某的弟子”,说明过去的老师是有文化的影响力的,学生尊重,社会尊重,尊重的是你的精神价值,你对学生的精神影响力,传统文化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尊师重教的。整个社会以文化人为英雄,社会才会进步!所以语文老师是一个崇高的角色,它首先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责任方式,他存在的理由,如果舍弃了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审美的熏陶以及信仰与道德的扶持,那将对学生造成令人可怕的戕害与摧残,而这与教育的目的也是根本背离的,  相似文献   

10.
人文主义哲学在高等教育史中的文化角色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自我到他者的变易过程。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矛盾演替,不仅影响了其文化角色的历史变迁,也造成了其在高等教育当下时空中的异化与悬空,其价值、理想、教育与空间正逐渐被科学功利主义及其衍生的“科学至上论”、“效率第一论”、“现代优越论”和“适者生存论”文化所异化。未来高等教育所亟需的,并不是人文主义哲学的虚幻繁荣,而应该是其文化角色的真实复归。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分子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分子”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历史性、开放性的词语,知识分子与人类社会同在。知识分子意识是知识分子对自己角色、使命、价值追求和生存方式的自我意识,主要有理性批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非专业化意识。教师有可能成为知识分子,在专业发展中,教师在一定程度和特定意义上可以具备知识分子的某些意识,这有助于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角色单面化、过度专业化和崇尚技术化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自觉努力维护、构建课堂的公共性,并致力于将自己和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探索、创新精神的民主型主体。  相似文献   

12.
“通才”,这个词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古典时代的知识分子,想起知识尚未学科化,社会尚未专业化、职业化的时代,想起孔子、孟子、庄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人物。  相似文献   

13.
把“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转化为“教师何以成为知识分子”这一命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新的语境中,知识分子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只有承担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相应责任,才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需要承担对社会、专业和学生等三个方面的责任。对于社会,教师需要参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道德楷模;对于专业.教师需要提高专业水平、超越专业局限:推动专业合作;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宽容学生差异、学会倾听、并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许多年来,生活在一个被颠覆的精神世界里,一切高尚的词汇(包括“高尚”)均被拿出来鞭笞,泛滥的文化大众倾向让“知识分子”从象牙塔里走出来,从被迫到主动,把他们的知识和头脑变成服务大众的工具,媚俗成了知识界的时尚。“知识分子”成了一切脑力劳动者的代名词,但同时又在被这些知识界的人士抛弃,戴上“知识分子”的帽子就如被说成“装孙子”一般尴尬,身份已经被“专家”“专业人士”所替换。大学越来越多,被培养成各种工具的“学子”大量涌入社会,知识庸俗化的浪潮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路上还在坚持的知识分子成了过街老鼠,对知识和真理的…  相似文献   

15.
把“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转化为“教师何以成为知识分子”这一命题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师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新的语境中,知识分子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只有承担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相应责任,才能够“成为”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需要承担对社会、专业和学生等三个方面的责任。对于社会,教师需要参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道德楷模;对于专业.教师需要提高专业水平、超越专业局限:推动专业合作;对于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宽容学生差异、学会倾听、并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他说,“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建议》62条)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是指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涉及社会文化诸层面的复杂变迁,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具体表述和追求目标是人文理性,人文理性的首要任务就是造就一大批“有勇气在一切事务上运用理性”的“思想战士”──知识分子,从而为现代化的改革或革命大业提供足够的民心基础和智力支持。在西方现代化事业中,“社会重建”和“文化重建”是分别由市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来承担的。而在中国,二者基本上是由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一肩挑,一些作家则用自己的创作来推动1现代化进程。鲁迅、巴金正是妨熟地…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是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依靠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而知识分子阶层的复杂性,使中国共产党借鉴过去的经验,提出了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团结、教育、改造”等政策,为以后知识分子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认识,“有职、有权、有责”政策不到位,缺乏对知识分子人性化管理,从而造成政策上的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20.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种社会角色,而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1〕由于个人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集,而该角色集中与之发生互动的角色伙伴对他都有一定的角色期望。当这些期望彼此出现矛盾或个体对过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