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两汉时期,国家是实施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救助活动大体上分为经常性救助、紧急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三大类。救助内容包括减免徭役赋税、减轻刑罚、赈济生活用品、调粟赈民、养恤、掩埋遗骸、疫病救助、安辑流民等。两汉时期的国家救助,对于化解民众的生存危机,安定人民的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历史发展阶段和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其救助体系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在官方、民间的慈善活动中均得到体现.该时期由于统治者在统治思想上承袭了两汉儒学"以经治国"的政府管理思想,故其时政府对社会上鳏独困穷人群的救助主要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广泛的慈善救济活动,对保持当时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城市除了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争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民众。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的公益与慈善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接受政府赈济的灾民和贫民人数迅速增加。政府成立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开展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灾害救助作用。民间的慈善救济组织,从事种种慈善救助和赈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痛苦,缓和了社会矛盾。近代城市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性,社会救助中的民间力量在不断增强,城市社会救济、慈善活动较为重视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4.
在宋代社会救助过程中,除政府作为主体救助力量外,民间力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代民间力量用于社会救助主要采用劝分、售卖度牒和创办义庄等形式。  相似文献   

5.
近代居士佛教组织不仅是居士们信仰生活的公共平台,而且还在慈善理念以及社会慈善实践中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慈善组织的角色,并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一起承担着官方救助之外的重要社会慈善救助功能。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佛教居士林的组织形式、慈善功能、资金运作模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近代居士佛教在社会慈善救助功能的重要作用和特征,并以此为当代民间的宗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功能的发展、完善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职业乞丐问题已成为社会治安的重要隐患。其产生主要是由于城乡差距以及农村地区人群收入偏低,救助管理制度的负面效应,不法分子和利益集团的非法操纵。解决乞丐职业化问题,英国慈善与矫治相结合,美国鼓励民间力量救助,我国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明确行政执法分工,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唐代墓志中有大量近亲救助孤儿的例证。唐代近亲是民间救助孤儿的主体。唐代近亲救助孤儿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接济、教育救助、婚丧救助等。唐代近亲对孤儿的救助大部分是通过民间个体自发性的行为实现的,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相应的监督措施;唐代近亲对孤儿的救助在民间救助孤儿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尤其是外亲和女性的救助在唐代表现得更为明显;唐代近亲对孤儿的救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唐代近亲对于孤儿的救助往往与救助寡妇连在一起;唐代近亲救助孤儿存在不稳定性,主要依靠近亲内若干主干家庭的经济实力,一旦这些家族没落后,救助就难以保障,而且在救助的过程中物质生活方面给予救助偏多,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面对天灾人祸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为谋求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烟台绅商策划集资创办了新型的慈善救助组织——烟台恤养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慈善救助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烟台恤养院的创办不仅开创了胶东地区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新纪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间慈善救助事业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学界研究还比较薄弱的课题.王文涛先生的专著<秦汉社会保障研究--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察>(中华书局2007年6月版,以下简称<保障>),则以较长的篇幅、全面系统的分析、诸多的创见而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全书共35万字,除结语外,共分为八章,即绪论、秦汉自然灾害与社会救助、两汉民间互助保障、秦汉时期的特殊福利、秦汉时期的身份性福利、秦汉时期的军人优抚、秦汉社会保障的程序及实效、秦汉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全书对许多问题都作出了精到论述.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伦理意蕴。随着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的推进,其负激励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开始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教育救助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救助对象自身的救助依赖现象,二是救助制度设计及运行机制不完善引发的道德风险。转变教育救助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强法制建设以及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防范道德风险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后妃制度是绵延我国古代社会数千年的一种腐朽的社会制度,是男尊女卑观念下的历史产物。汉代后妃是古代后妃中的一个特定群体。从出身来看,西汉后妃出身下层者较多,东汉后妃则大多出自豪门。西汉册封皇后以帝王宠爱与生育皇子为主,东汉则以德为先。两汉后妃大多受教育程度较高。西汉后妃以雅善歌舞为主,东汉后妃以熟读儒经为长。凭借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杰出的政治才干,两汉后妃成为中国历史上后妃参政的代表性群体。与后世相比,其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汉代乐府民歌是汉代劳动人民社会实践和生活情感的真实记录,其中描写女性的民歌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妇女的社会实践、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表现了她们对人性美、爱情美、人格美、劳动美的强烈追求,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社会谣言和谣言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广泛存在的以民歌、民谣、童谣、讹言和流言为代表的社会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公众舆论,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汉代统治者重视这类社会谣言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并对之作出积极的政治回应或政策调整。但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汉代统治者也会对社会谣言加以疏导、利用或限制、打击,以维护其统治权威和社会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4.
游艺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汉代画像石中有丰富的游艺活动图像,从民间歌舞,民间竞技,民间游戏、民间杂艺等四个方面生动地展示了汉代陕北人民的日常休闲娱乐文化。汉代陕北游艺民俗具有表现形式丰富、娱乐性强、游牧文化的典型特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生机勃勃、尚武尚勇的精神品质和粗犷豪爽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5.
战国秦汉时期是文化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演变阶段,从其消费结构上看,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文化娱乐消费内容丰富多样,世俗化的乐舞百戏是消费主流;文化教育消费的层面逐渐扩大,出现商品化趋势;绘画艺术消费是汉代社会的一种时尚文化消费,备受世人推崇。每个特点背后都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影响西汉人口数量增减变化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其中以影响人口出生和死亡水平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和自然灾害为最重要。西汉初年,为了增加社会劳动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增殖的制度措施:允许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轻路薄赋,奖励生育,招抚流民,释放奴牌等,使西汉前期人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自武帝始,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土地兼并加剧,武帝长达30年的对外用兵,大规模的路役征发,加上统治阶级的挥霍浪费,不断加重税额,百姓财竭力尽,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争死亡,饥饿死亡,严重杀婴,生育下降,造成人口大量减少。上述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西汉人口数量变化。  相似文献   

17.
作于东汉之杜笃《祓禊赋》系篇描写古代祓禊民俗场面之作,祓禊是上巳日里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巫术仪式,观审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祓禊一事是加载官方礼制文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举国参与的祭祀活动,其受重视之程度毋须赘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上巳习俗渗入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时代内容和特色,与它的原生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俗信从迷信中的解放,是民俗发展必然的结果,然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日益进步和逐渐丰盈的知识。随着社会、思想多元的呈现,许多迷信被解放出来转化为俗信时,就成为生活上、心理上常见的习惯,如上巳节、端午节、中元节的过节习俗即是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注重乡里教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时期,不但政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化手段,就连乡里本身也有其自成体系的教化途径,这些对西汉政权的巩固与乡里秩序的维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形成于西汉中叶的督邮监县制,当上承秦及汉初的"都吏循行"。督邮按部刺举,上至王侯、令长,下至乡亭有秩、豪强,无所不纠,而以监县长吏为要。此举标志着西汉已形成了郡县二级地方监察体制。初,督邮对郡守负责,与刺史无涉。但刺史在地方官化的过程中,逐渐左右了督邮。至东汉,郡县两级纵向垂直监察系统得以打通。两汉政治经济之大环境,督邮与郡守之关系,督邮自身之素质,是影响督邮监察效果的三个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20.
南朝经济上承两汉三国的发展,下启唐宋的繁荣,南朝民歌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状况的作用,可藉此深入探析南朝经济发展状况,从南朝的土地利用、商业发展和寺院经济三方面入手,考察南朝民歌相关作品,通过分析相关民歌的主题及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从中了解南朝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