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谥法源于西周,秦时短暂废除,西汉恢复。西汉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谥号的皇后,直至东汉,后妃有谥逐渐成为定制。西汉后妃多从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东汉后妃美谥居多,但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由于身份地位限制,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与后世相比,汉代后妃谥号用字更为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东汉两朝曾连续不断地出现过数量空前的流民,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究其发生过程和最终归属,应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起作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现象上看两汉流民所引起的社会动荡是这一变革的前奏曲,从本质上看则是变革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师:大家一定听说过在中国有古代的四大美女,在这四大美女中有一位叫王昭君的。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具体讲一下有关的历史情况。 [板书:第四节 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师:这里的两汉就是指学习过的西汉和东汉。[板书:西汉和东汉] 师:匈奴这个民族〔板书:匈奴〕,大家对它应该有所了解的,它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幻灯显示:西汉疆域,边讲边指着匈奴的地理位置),它原先分布在蒙古高原,即今天内蒙古及其以北的地带。今天我们讲述的两汉与匈奴的关  相似文献   

4.
刘勰认为西汉文风趋向于奇艳,东汉文学则追求典雅,而造成这种风格迥异的原因是西汉文学创作受楚辞的影响较大,而东汉文学则深受儒家五经的熏陶。刘勰对两汉文学的评价,也是《文心雕龙》整体文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史学界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旧说大致有七种观点,但似乎都有不足之处。通过考察两汉之际的历史情形,综合政治形势、自然地理状况、时代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东汉定都洛阳是必然之举。其原因有三:一是气候转冷,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势力加强;二是东汉之时代精神与西汉相较,自进取转为退婴,故无意与北方少数民族作坚决之抗衡;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时代精神起到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两汉俸禄考     
著名历史学家全汉升认为"中古自然经济"是自汉魏以后开始出现的,可是种种迹象显示,自然经济化情况在两汉之际已开始出现。两汉俸给由西汉时以钱币为主转变为东汉时的半钱半谷,汉晋以后则发展为以实物支付为主的模式,可见,中古自然经济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而战争及币材不足只是当中较表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可能是受到当时货币思想倒退,甚至出现反货币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纵观两汉赋的演进,呈现出由西汉缘“经”到东汉重“史”的发展历程.西汉承秦制而法楚风,东汉转而“继周”;言语侍从之臣的地位从西汉的尊贵到东汉的衰落,从而由反省现实到反省历史,是以潜藏了汉赋从经学的微言大义向史学的用事述理的变移.体裁上,西汉赋的“训诫”“改作”多通过“物”的铺写彰显微言大义之讽;东汉赋的“昭德”“宣威”多通过“事”的纪述,彰显德教札制之颂.赋学批评方面,西汉赋学重在以“讽”为主且“曲终奏雅”的“点状”论述,东汉赋学更关注“面状”的尚事致用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8.
礼教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形象、地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礼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宣传内容的重点不尽相同,所以它对不同时代妇女的影响也有差异.两汉时代礼教对女子的教育虽都以品性教育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文化教育的内容,并且品性教育的内容基本都以贞节与顺从教育为重点.然而不同的是,无论是以贞节观、顺从观为主的品性教育,还是以诗书为主的文化教育,其在西汉时代比在东汉时代都表现得要较为宽松与开明;而这恰是两汉时代女性形象及地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关于后妃的历史作用,虽不可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但她们的历史作用,决不可低估。本文就两汉后妃的历史作用,谈谈粗浅看法,有不当之处,诸同事不吝踢教。两汉后妃的历史作用应从两方面看: 一、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后汉书·皇后纪》援引《周礼》云:"后正位宫闹,同体夭王。夫人坐论妇礼,九殡掌教四德,世妇主丧、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颁官分务,各有典司。"这就是说古代国君立后妃,各有分工"以备内职",实则不仅"备内职",有才华的后妃还要"进贤才以佐君主"甚至参政、论政,乃至临朝称制。  相似文献   

10.
两汉博士兼具学术性与政治性,并在两汉有不同的表现。西汉时博士征任是学术向政治靠拢,东汉时则是政治向学术靠拢。对于经学博士们来说,其看重的也是博士的政治性。东汉经学大师往往远离政治,在学术上,经学博士不再具权威性。此外,两汉博士的为官情况表明,即使单就政治性来说,经学博士的政治影响力也并不高,始终受皇权的支配。  相似文献   

11.
汉代歌谣广泛地批判了两汉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是我们认识两汉社会政治的一面镜子。帝王后妃们的残忍贪婪,刑罚的苛刻严酷,选官制度的轻滥荒唐,所有这些,都在歌谣中得到了充分和广泛的反映。吏治的的混乱腐败,宦官与外戚的专权腐朽,民众生活的困苦及随之而来的民众对统治者的抨击和怨怒。  相似文献   

12.
从绿林、赤眉起义,到黄巾起义,东汉王朝经历了从"中兴"到腐朽的过程,随着社会危机日益加重,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批判思潮,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东汉政权的建设和稳固提出了理性的反思。本文试图从世家大族、边患、外戚宦官专权、经学衰败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东汉社会批判思潮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五陵少年”是形成于西汉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个文化群体。“五陵”指渭北咸阳原上五座西汉帝王的陵墓。为了强干弱枝,奉守山陵,西汉政府多次迁徙六国后裔、郡国豪杰、高赀富人、吏二千石、丞相、将军、列侯、“乱众民”于此,使此地变成了仅次于长安的繁华都市。而出生于在这种背景下的少年们,便先天地具有了任侠、豪放、奢华、纨绔等特征,成为了西汉盛世文化的一个缩影。于是,“五陵少年”便成为一个特定的意象,被后世诗文一再吟咏歌唱。文章将根据史料详细考证汉代的“五陵少年”之具体姓名与主要事迹,直睹其真实风采。  相似文献   

14.
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预时政 ,释《关雎》为刺诗 ,他们对《关雎》的阐释是对《诗论》的不断引申发挥 ,逐渐将其意义确定在帝王后妃上 ,同时还显露出历史化的阐释倾向。毛诗学派不采用刺诗说而用历史化的方式解诗。《毛诗序》理论和资料来源广泛 ,但其阐释观点与学术精神却与先秦儒家越来越远。《毛诗序》应是东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自皇权-官僚政治体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士与官僚相结合的进程,并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政治形态,但士大夫政治形态的最终确立,却是在宋代完成的。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不仅改变了自汉代以来主要代表世族门阀阶层利益的政权性质,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两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不少女性参政议政,这主要表现在:不仅有作为皇室成员的皇后太后参与朝政;官僚家庭女性也积极参与政事,议论时政;甚至连平民女性也勇敢地关注和评议着政治。这种现象的出现跟当时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有密切关系。首先,两汉女性有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具有参政议政的基本前提;其次,西汉政府对女性参政所持的较宽容的态度及当时思想上一定程度的自由都为女性参政议政提供了可能;至东汉时期,皇帝的早逝和政局的多样性也在客观上给女性参与时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东汉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封建政治,经济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东汉后期,社会却出现了分裂,本文认为东汉后期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恶性发展,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使得东汉王朝虽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远不如西汉王朝中央集权那样强大,封建国家那样强盛,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社会的动荡分裂。  相似文献   

18.
从《二年律令》看汉初丞相与御史大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家一直认为汉初丞相位尊权重,有很强的独立性,然而通过《二年律令》,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初相权并不完全独立,御史大夫比丞相承担更多的日常政务,对丞相进行监督与牵制,这是封建官制不断加强皇权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东汉中后期凉州武将与乡里杂居的羌胡结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构成了日后凉州武将整合羌胡崛起凉州的社会基础。东汉朝廷一直有害怕凉州武将借羌乱而起的顾忌,后迫于形势,才起用凉州武将。凉州武将群体分为著姓武将和中下层豪族武将两类,同州里的地域因素在凉州武将的关系中所起作用不大,因而凉州武将群体并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地域军事集团。凉州武将群体在政治上有反对宦官专权的共同诉求。在东汉末年,凉州武将群体对东汉存在的正统性或怀疑或否定,以董卓为代表的中下层豪族武将则进京掌握了中央大权,摧毁了东汉朝廷的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