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情态动词must可以用在命题情态中对命题的真假作出推导肯定判断;must还可以在事件情态中出现,表达和责任、义务有关的情态。must常与助动词或实义动词结合,构成情态序列。must没有过去形式,但可以用hadto指代过去的可能:也可以用oughtto或者should来减弱义务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张清竹 《考试周刊》2011,(47):93-94
情态是英语语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表达了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地位的主观态度,对于句子的理解和人际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情态动词是情态的主要载体,它表达的情态较具代表性。传统对情态动词的研究学习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因此对于一词多义的情态动词往往很难作出正确的区分判断。本文将以情态动词must为例从情态动词的根情态和认识情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情态动词的研究学习提供新的方向,从而达到正确使用情态动词,实现完美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认知情态是学术写作中的人际策略,它有助于作者表达疑问和体现读者意识。通过对自建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语料分析后发现,研究生在认知情态的使用上总体是低情态值的表达要多于高情态值和中情态值,但在具体的用词上倾向于使用认知实意动词和情态动词,而忽略情态系统中其它表达式的作用。认知情态在语料库中主要实现了对命题的高度肯定和评价、创造作者和读者的对话空间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姚云 《滨州学院学报》2014,30(4):111-116
认识情态作为情态的一种,表达说话人对命题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看法或态度。在日常会话中,说话者会使用大量认识情态表达方式,但这些表达方式不仅仅表示说话者对于命题的态度,还蕴含丰富的语用功能。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出发,基于对电视访谈对话的语料分析,着重探讨了汉语日常会话中认识情态的表达方式及其语用功能。研究发现:汉语会话中认识情态意义主要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情态附加语、证据性情态表达语、语气助词、附加疑问句等体现出来。在日常会话中,认识情态实则是一种语用缓和策略,包含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说话者使用不同的认识情态表达可以传递不同的意图,如期待得到对方的认同,降低自己断言的力度,表达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礼貌策略。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汉语认识情态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言语交谈者在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认识情态。  相似文献   

5.
情态动词“能、会、应该、可以、可能、要”的不同情态意义在“比”字句中的分布比较复杂,“比”字句中情态动词主要有“比”字前和结论项中两个句法位置。情态动词出现在哪个位置、出现频率都与其情态意义类型密切相关。此外,还论述了差比句中不同情态动词以及相同情态动词不同情态意义连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情态”概括地说就是指说话人对于句子所表达的内容的主观态度。在语言系统中情态意义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情态意义的主要表达方式都是情态动词。文章以情态理论和情态意义为基础,对英语的情态动词“can”和汉语的情态动词“能”所表达的情态意义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讨英汉情态动词在情态意义上的异同,以及语意对应程度,并考虑其受语言形式的制约程度。  相似文献   

7.
高吉芳 《快乐阅读》2011,(8):139-140
情态意义表示说话者对所述命题的真实性判断,也是表达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情态或语气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由于情态涉及讲话者对自己讲话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在命令中要求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情态助动词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表达情态意义的一种主要方式.本文就讨论用交际法论情态动词must和have的用法。交际法,产生在20世纪后期。它的理论起源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对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它包括:语法性、可接受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即包括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认知能力、文体知识、情感因素和其他知识。  相似文献   

8.
“情态”概括地说就是指说话人对于句子所表达的内容的主观态度。在语言系统中情态意义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中情态意义的主要表达方式都是情态动词。文章以情态理论和情态意义为基础,对英语的情态动词“can”和汉语的情态动词“能”所表达的情态意义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讨英汉情态动词在情态意义上的异同,以及语意对应程度,并考虑其受语言形式的制约程度。  相似文献   

9.
英汉情态动词的语法意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中的情态系统都被认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如情态动词、情态副词、语气等.其中情态动词占主要位置.从英语和汉语情态动词的否定形式、副词的搭配、情态动词连用等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和语法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同一情态动词的不同情态意义常常会造成其语法意义的不同,而不同的语法形式也会影响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表达.同时,就两种语言之间而言,在语法意义方面,英语情态动词和汉语情态动词存在着较大不同,即同样的语法条件下,具有相同情态意义的英语和汉语的情态动词的语法意义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动力图式角度对情态表达进行研究,继承了动力图式(Force—Dynamic)中对于“趋势”动词命题分析的优势,同时弥补了以往FD研究对含有比较多系动词的命题解释力不强的缺陷。将情态表达的“非现实语义力”等级数量的概念带入FD模式中,重点探讨了情态中心词表达语义力的等级数量划分。使得动力图式更加清晰,释解更为有力。同时指出情态表达的动力图式展现,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的认知心理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考察了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语义演变路径及其演变机制。研究发现,情态动词“能”最初是表达动力情态的意义,然后由动力情态分别演变出道义情态和知识情态的意义。我们的研究还显示,推理是汉语情态动词“能”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义演变,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2.
定安话是海南闽语的重要分支,其中存在情态动词重叠这一独特的语法现象,这在普通话中并无对应结构,具有一定的语法研究价值。研究表明,定安话情态动词重叠在语义上通常表示“程度增强”,该重叠结构的第一个成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程度副词“很”。这一研究结论从一个侧面印证了Moravesik的“重叠结构用于表达语义加强”的理论假设,同时对进一步揭示定安话情态动词的系统特征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情态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有表现,并且由于各种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各自情态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有可能不一样。英汉情态动词分别是这两种语言的语篇中情态意义的主要表现手段,由于所含的情态意义和情态量值不同,不同类型的语篇对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英汉情态(语气)副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的情态副词的功能地位相当于汉语的语气副词。文章通过对英汉情态(语气)副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英汉情态(语气)副词类别上同为意义、作用多样而又有较多共同意义的类;分布上都具有灵活性、主要分布位置相似性、位置及组合制约的相似性等特点;功能上都具有高位和低位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聚焦功能。相异之处主要在于:英语情态副词的意义主要还是在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方面,而汉语的语气副词则意义多样而广泛;在与句中其他副词的排序上,共性之中有差异;在表达功能上,汉语语气副词的表达功能更为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丰富的语气副词是句子、语篇和语境情态高度词汇化的表现,其篇章、预设和推理功能使表达更为简洁。而与汉语语气副词相应的英语表达并不局限于词汇形式,英语另有重音、语法隐喻、情态名物化、介词短语、动词短语、特殊句式、篇章逻辑等多种形式。由此可知,汉语表现情态义的词汇比英语更丰富,而英语表现情态义的非词汇形式更为多样。  相似文献   

16.
拟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出发,把情态定义为说话者在与现实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现实状况做出的可能性或必然性判断,以及对话语对象强加义务或对其行为给予许可、加以禁止的情感或态度。并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分析了主要情态助动词can,may,must,should,will的原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情态助词是用来和别的动词合成谓语的,但它有自己的意思,能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动作的看法,认为它可能,应当或必要等等.情态助词在任何主语后形式都是一样的;它没有人称和数的区别.情态短语都是以不定式的"to"结尾,用以补充情态助词在时态及情态意义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