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本质上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系统的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可是,多年来我们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的问题是,忘记了哲学必须不断离开自己的特点,而用"是什么"的方式对待哲学。这是造成我国哲学研究不能深入和哲学教育缺乏应有的魅力的根本原因。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哲学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作用,接着分析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最后研究了提高哲学教育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曾几何时,编写种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成为一种哲学盛事.如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形成了由体系建构转向问题研究的趋向.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已不再引人注目,教材的编写按照以往的方式已不能继续运行,也无益于增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深入发展.现在,更为需要的是适合于理解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和新方法.但问题研究也会反过来推动体系建构和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3.
不正确的哲学教育观念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的教育。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在批判性、反思性、创新性教育观念视野下对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评价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研究并衡量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工具之一,不仅可培养与提高高校学生辩证分析事物的哲学思维,同时还能在不断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社会人文主义的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科学领域教育中逐渐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针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创新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我国学者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长治学院学报》2005,22(1):F003-F003
张富明(1956--),山西屯留人,长治学院党委书记,硕士,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张富明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余年,发表论30余篇,出版论和教材7部,其中多篇在《中国教育报》、《未来与发展》等权威报刊发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指导,其所蕴含的思维与方法指导着我国教育进步,表现在教育的逻辑思考步调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维保持高度一致,并非直接"拿来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教育方法论的具体指导表现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帮助考察教育起源、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功能和明确教育目的。然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教育方法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哲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的指导地位,指出新时期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和"为人之学",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仅忽视了哲学批判前导的功能和对人的关注,教材建设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本文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和教材体系,提出下面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大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性光辉与批判前导的维度;二是在教材体系上,实现各部分内容的创造性重组,并采用史、论、著、比、实有机结合的方式,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教育命题,还是一个文化命题。本文从文化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缘起于文化的变迁,其意蕴在于创新人文性、生活性、超越性、生成性等文化精神,其诉求在于优化从自在自发的生存到自由自觉的生存、从适应性的生存到反思性的生存、从片面发展的生存到全面发展的生存等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对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视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成绩与问题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所使用的哲学教科书,尽管在实践观和人的发展等问题方面业已取得了可贵进展,但仍深受苏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体系及方法的影响,显得体系陈旧、观点滞后、方法呆板、主体缺失、思维武断等。为此,必须在"清理"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辩证发展,革新现行苏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内容体系的弊垢。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奠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黄济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研究了我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精髓,批判分析了西方教育哲学的各种流派,创建了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重要奠基人.黄济先生三十年的探求为解决何为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中的古与今、东与西等事关新时期有中国特色教育哲学发展的前提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黄济先生的明白、朴实的文风和谦逊、民主、包容的学术品格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学术共同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财富.因此,研究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乃至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进行的教育。由于传统教科书理论形态的局限,使我们在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面临一系列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诸如实践性、实践第一、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和辩证逻辑思维等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理论形态,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知识化和低俗化的"非哲学"施教方式,要彻底转变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本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真精神,又直面了当下我国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究竟有什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还有必要吗?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教育心存疑问,仿佛强大的经济话语遮蔽了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和需求,而真正原因,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远离社会现实和时代提出的问题,无法为人们提供智慧的指向而导致的。哲学和哲学教育被忽视,不是时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知识化、教条化、形式化等几种错误倾向。从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功能。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必须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  相似文献   

16.
黄济先生(1921-2015)是1978年来以来中国教育哲学重建和发展时期的重要开拓者、引领者。黄济先生教育哲学的核心特征在于熔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于一炉,体现在他众多的哲学论述当中。价值立场上,黄济先生继承儒家研究人之为人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传统,探索“人的解放”问题;他又秉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人置于社会现实中去,强调人的解放所需的社会条件。思维方式上,黄济先生走入历史、重视经验,坚持儒家的中庸之道,希望从各种极端的、对立的思想主张中,寻求一条新路;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给黄济先生以批判改造各种偏面思想认识的方法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从历史经验中生发智慧,与时俱进。总体上,在黄济先生教育哲学思想中,儒家进取、务实、包容的品格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批判性交相辉映,二者共同形成黄济先生教育哲学论述的思想风格和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7.
培养哲学精神: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体现哲学的反思功能,渗透哲学的批判精神,贯彻以培养学生"思"的能力为目标的哲学教育观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失其为哲学的本性,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对意识形态教育造成的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应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内在联系,避免空洞说教,以知识教育为载体,以意识形态教育为灵魂,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和知识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情理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问题,立意于既讲理又讲情的情理架构,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三方面分别予以阐释和论证。认为在教育观念上要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智慧"之魂,在教育内容上要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世界"之道,在教育方式上要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教化"之求。  相似文献   

20.
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普遍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制约了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提高教学的效果。鉴于此,本文就转变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完善教学内容,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作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