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下,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际创新力量等创新主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和企业关键技术等而建立的协同创新体。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迫切需要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创新能力。高校推进协同创新面临诸多困难。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的引导和管理、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和平台、培养领军人物等,增强自身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新范式。为回答“谁在协同,为谁协同,怎么协同”这一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通过总结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内涵与发展过程,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发展现状以及科技服务协同创新理论上的“黑箱”,构建以科技服务组织为核心驱动的,由高校知识生产体系、机构技术研发体系、创新企业发展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4个子系统构成的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并基于主体联动的视角提出,通过加强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的协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第13届中国科技论坛会议拟于2018年6月14-15日在重庆举办,会议主题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科技中国杂志社、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征文的主要内容(不限于此):·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第13届中国科技论坛会议拟于2018年6月14-15日在重庆举办,会议主题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科技中国杂志社、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征文的主要内容(不限于此):·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协同发展的新态势下,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唯一的高等农业院校,积极应对国家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在高精尖建设、服务区域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文章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科研工作的应对思路,即切实找准自身位置,放眼京津冀,积极对接京津冀科技发展的新需求,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信息网络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关于健全云南省科技中介机构政策法规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中介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和云南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云南省的科技中介机构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建立中介行业协会、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德国科技能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是因为它有一套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德国成熟的科技创新模式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发展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中介服务网络,并且加强创新主体间的联系和互动,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产业融合趋势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对落实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网络比较健全,但在体系管理、服务主体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不足,根据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需要,应从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作、机制创新入手,建设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视角,系统梳理和分析经济增长、双轮驱动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关系、理论演进以及中国的实践。综合国内外经济增长与创新发展的理论演进历程分析,逐渐凸显微观创新筑基、中观制度赋能和宏观战略驱动的多层次协同趋势。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双轮驱动、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作为双体系支撑协同于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双轮驱动+双体系支撑"创新发展模式,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深化创新驱动强战略支撑"和"深化全面改革促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和实践逻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技术经济范式与制度体系优势协同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技术经济环境,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治理体系改革成为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的核心内容,多主体参与、多层级互动、多中心、网络式的创新治理格局以及全方位、系统性、协同型的失灵现象综合治理模式亦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因此,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双轮驱动+双体系支撑"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特色创新理论,为深入推进创新治理体系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冲击提供保障,也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由创新驱动走向创新引领的发展态势下,建设新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快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国家和企业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位势与持续竞争力,成为创新治理的关键内容。整合式创新理论作为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是战略引领、协同创新、全面创新和开放创新的综合体。结合整合式创新、生态位等理论,提出"科技创新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了其定义和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1.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路径。从全球百年科技史来看,伴随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主要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强化其战略科技力量。文章在深刻认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重大意义基础上,分别从聚焦国家需求"基本面"、围绕前沿探索"无人区"、面向产业经济"主战场"3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布局的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科技政策研究与战略制定的范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作为政策研究与战略制定的范例,把对ARC的分析置于国家科技政策与战略演变的背景下,深入考察其政策研究与战略制定过程及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提示对我国R&D管理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科学技术历史发展的视角,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生和发展的特点,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和重要作用,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义、特点及3种组织形式。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论述,得出:中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由中国科学院等已有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建设的国家实验室共同组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加强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已形成多层纵横联动的政策体系。科技人才教育与培养政策不断完备,使用与发展政策逐步改善,评价与激励政策更加丰富,有效保障了我国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不过,现有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仍存在系统性不足、精准性不高、联动性不强,以及对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以下简称“青基人才”)支持不够等问题,无法充分满足新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对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在新形势下,要夯实科技人才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的科技人才政策需强化自主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与聚焦产业需求,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基础研究人才政策、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发展政策落地;深化科教融合,推进面向科技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遵循科研活动规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系统思考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人才生活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人才机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需要科学的治理。以治理的理念、方法系统性地推进技术创新的管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选择。发展颠覆性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颠覆性技术以快速潜入和替代的方式颠覆传统技术或主流技术,并引发相应规则和格局的变革,其影响具有潜在性、剧烈性、系统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治理,亟待采取前瞻性治理理念,科学、主动、有序地推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文章以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预测与消减风险为目标,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前瞻性治理体系,探讨该体系的基本特征,建立前瞻性治理的核心研究框架,并对前瞻性治理的程序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研活动全链条、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主体、区域创新和科技创新全生态等方面,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改革近10年实践探索与效果;分析了主要创新型国家在科技改革中呈现出的战略统筹加强、政府干预增强、重视颠覆性创新和未来技术、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注重开放科学与科技安全平衡等新动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面向未来的科技改革走向,提出了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改革思路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SBM-Malmquist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测算并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中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十大省(区、市)进行重点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效率较低,但有向好趋势,区域间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的态势;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拉动作用抵消了技术效率衰退的影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出现科技创新投入冗余和技术进步不足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需从区域协同、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研究型大学创立国家实验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设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国家实验室历史发展的分析,提出我国应在研究型大学中建立代表国家最高科技水平、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的国家实验室,使之成为国家创新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是科技战略引导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将其纳入相对确定的形成决策机制,是保持其重要功能定位,有效支撑科技、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梳理治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综合分析我国语境下公共治理的内涵,总结提炼科技治理体系建设的重点方面,并基于公共治理理念和科技治理体系视角,探索提出我国重大科技任务形成决策机制框架,主要包括构建科技决策立法与监督体系、确保在决策过程中充分体现各类参与主体的科技诉求、实现最高决策主体的民主决策、优化决策体系中各环节反馈与协同等方面。期望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重大科技任务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青年科研队伍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生力军,是开展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的主力军,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迫切需要加强青年科研队伍建设,切实建立有效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创造能力、活力和动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文章在分析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过程中青年科研队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主干计划"青年创新促进会"的经验成效;从多措并举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营造青年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以及打造多样性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3个方面,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时代背景下优化我国青年科研队伍发展的系统性思路,建议进一步优化推广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加快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跨学科合作,实现交叉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