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基于既有的舆论思想研究,围绕新时代的"舆论引导"观这一主题展开,分析了"舆论引导"观的基本范畴以及语境。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回溯历史,发现"舆论引导"经历了从动员、宣传到引导的变迁过程。最后,从"舆论引导"的主体、客体、载体与方法等层面,详细分析了新时代我国"舆论引导"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新闻舆论引导的角度,论述疫情舆论引导"时""度""效"的把握及其基本遵循,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疫情舆论引导力提升的实现途径。文中指出,新闻舆论引导在应对舆情事件引起的公共危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妥善处理危机事件,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再现的同类危机、防范同类危机的再现;疫情舆论引导是对舆情进行宏观调控,推动正确、正面、积极、健康的舆论形成;新闻媒体疫情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舆论环境,更好地化解舆情危机;在媒体多元化发展新时期,主流媒体对于疫情舆论引导的作用更加凸显,它发挥着主力军、主阵地的作用,舆论引导实践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集中表现在审时度势、积极跟进、回应关切,较好地把握了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同时,强化"融合传播"功能,创新传播手段和报道方法,实现融合引导。  相似文献   

3.
行业媒体在引导舆论,推进行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独特作用。作者以《中国水利》杂志的办刊实践为例,从做好"与行业相关的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舆论引导"、"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舆论引导"三个方面,介绍了该刊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4.
去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给全国带来的伤痛还未消去,今年6月5日同样发生在四川成都的公交燃烧事件(下文简称"6·5"事件)又一次震动国人.如果说"5·12"汶川大地震的舆论引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危机事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甚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那么这次"6·5"事件则是对政府舆论引导力的又一次重大复检.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立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背景,提出了"提高引导能力"、"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新要求。"网络舆论引导力"是"引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舆论引导者按照预期引导方向,传播一定观点与信息,并对舆论运行过程进行协调与平衡,影响被引导者意见、态度、倾向的能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必须从方向、大小与着力点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13):55-58
新兴媒体日益壮大的时代背景,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其传播具有综合性、实时性、相对聚合性特征,如何运用微信这种新媒体形式引导舆论,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现实中,重大事件中微信传播舆论引导存在引导主体不明确、引导信息源真实性不确定、引导内容冗余性以及引导有效性欠缺等问题,我们应不断净化媒介生态;健全微信传播的舆论把关机制;主流媒体巧借新媒体平台引导舆论;政务微信树立微信舆论引导的"领地意识",加强微信"意见领袖"的自律与他律来强化微信传播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7.
对舆论引导主体引导能力的多维观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舆论引导的效果和成败与舆论主体的引导能力密切相关.舆论引导主体包括主政者和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相关社会组织及意见颁袖,在舆论引导中它们既有共同的能力要素,又有特殊的能力要素.舆论引导主体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利益博弃,但应该也完全可能形成互动共振的合力,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舆论引导主体的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层干部身处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在"媒介化生存"的大背景下,他们作为受众,对"舆论生态"有着怎样的感悟?作为一方主政者,对引导舆论又有着怎样的困惑?不久前,笔者参加了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基层干部如何科学运用媒体"专题调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互联网对舆论起到"放大器"的作用,舆论环境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变化需要舆论引导主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更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新闻媒体应深入研究如何在媒体融合形势下,加强主流舆论的阵地建设,以把握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分析地方政府网络新闻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角色,然后分析当前地方政府网络新闻通过"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以及"二级传播"等理论对网络舆论实现了正确的引导,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提升地方政府网络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犹如一把"双刃剑",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出现与发展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又要对不良网络舆论产生的负面作用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切实做好对网络舆论的规范、调控和引导工作,以实现网络舆论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疫情冲击下舆论呈现出信息冗杂、舆论失焦甚至舆论极化的现象,以"央视新闻"微博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多样报道、权威发声、视点下沉的方式对舆论加以引导,打赢了疫情舆论攻坚战,为主流媒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林凌 《当代传播》2012,(5):27-29,38
移动互联网集传播工具属性、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于一体,使网络舆论在网络"熟人社会"中呈现出病毒式传播,给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崭新的研究课题。移动网络舆论具有随机性、碎片化和聚众传播特点,传播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破坏事实真相的完整性;隐形舆论的隐蔽性更强。因此,难以用引导PC网络舆论的方法有效引导移动网络舆论。必须加强移动网络舆情监测,及早引导移动网络舆论;用全面信息消除碎片化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采用多种传播渠道引导移动网络舆论,提高其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4.
省级党报实现舆论引导,对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声是必须的,而发出正确的声音更是必须的。如何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赋予党报声音以足够的吸引力,在不断改革创新中正确处理好舆论导向和读者满意的关系,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佳效应,成为各级党报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课题。辽宁日报评论作为"党报声音"的主要"发声点",有  相似文献   

15.
建立社会、市场和主流媒体的协调机制,抓住舆论引导主动权和主导权是昆明"3·01"暴恐事件舆论引导的成功经验。暴恐事件舆论引导是一项涉及社会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综合性社会工程,只有加强反恐宣传活动和普法教育,才能让暴恐事件舆论引导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发挥媒介市场对信息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信息传播主导舆论引导。主流媒体用新闻专业主义报道消除谣言影响,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掌握暴恐事件舆论引导主导权。  相似文献   

16.
舆论引导力往往被作为一个"已知"概念加以运用,缺乏较深入的学理思考,造成认知上的模糊与混乱。本文就舆论引导力的内涵、主要构成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力求深化对舆论引导力的学理认识。  相似文献   

17.
传播正确的舆论可以凝聚人心,传播错误的舆论则混淆视听,祸害社会。因此,新闻媒介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时间、角度、深度,对引导舆论尤其重要。本文从南宁"网瘾少年之死"事件入手,简要阐述了新闻媒介对舆论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两个舆论场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最早由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他很早就注意到,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当下我国正处于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全面而严峻地考验着我国各级政府的舆论引导力。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政府舆论引导典型案例。因此,考察这次突发事件的政府舆论引导实践,折射出当代中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舆论引导的新理念,这将极大丰富政府舆论引导的实践及经验。  相似文献   

20.
接二连三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对当今的舆论引导提出挑战。新旧舆论传播主体构成当前舆论引导的"双核"结构,"双核"化的舆论引导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同时又面临舆论环境变化的新挑战。本文由此提出实现"双核"舆论引导结构向"双螺旋"结构的转化,以此更好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