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少蔚 《收藏》2006,(2):48-51
十几年来,本人在广东沿海的汕头、潮阳、惠来、陆丰、海丰等地的渔民及小贩手中购买收集到一批各式各样的出水陶瓷器。计有铅釉淘、褐釉、黑釉、黄釉器、原始青瓷、青瓷、青白瓷、青花瓷等。  相似文献   

2.
《收藏》2020,(7)
正长沙窑造型包罗万象,常见的有壶、罐、碗、枕、杯等数十种;釉彩多种多样,光单色釉就有青釉、绿釉、红釉、黑釉、白釉、褐釉、窑变釉、茶叶末釉等;装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主要有釉下彩绘、模印贴花和雕塑等。以上这些工艺的出现以及长沙窑的兴起,都是其继承和发展岳州窑与中原地区瓷窑等窑场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沈飞 《收藏》2007,(9):68-69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产品胎体洁白细腻,以釉色乳白的为大宗,还有纯白、白釉泛青或灰釉瓷等。清代早期,德化窑仍继承明代传统的制作工艺,瓷器质量较为上乘,釉水肥厚而莹润,可与天然玉石相媲美。乳白釉、纯白釉多见于康熙朝及以前,至嘉庆、道光二朝。德化窑渐趋衰落,釉水变薄,白中泛青,且常伴有铁锈斑点。晚清时期,瓷器质量明显下降,釉水以青白、灰白釉为主,  相似文献   

4.
张桂元 《收藏》2007,(9):70-71
雍正帝在位13年,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经济发达,社会安定。雍正朝(1723~1735年)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成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历史高峰,品种之多,制作工艺之精,都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在仿古方面,不仅仿宋代五大名窑和龙泉、影青等釉色,也仿明代宣德等朝的各类瓷器。雍正朝的颜色釉瓷以仿官、哥、汝、钧者为最著,唐英《陶成纪事》中记载雍正制瓷“仿铁骨大观釉”(官),“仿铜骨鱼子纹汝釉”,“仿铁骨哥釉”。  相似文献   

5.
张莹 《收藏》2016,(5):66-79
正红釉瓷器属于颜色釉范畴,是在基础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着色剂,经不同的温度和相应的烧成条件烧制而成的红色陶瓷品种。从红釉的呈色成分上看,可以分成三种,即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铁红釉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矾红釉、珊瑚红釉等;金红釉则是以金为着色剂,经低温烧成的红釉,如胭脂红、胭脂水釉等;  相似文献   

6.
周灵芝 《收藏》2006,(7):57-57
近年来,陕西岐山县博物馆征集了几件宋代瓷器,现介绍如下。 绿釉瓶 1991年出土于岐山县孝子陵乡孝子陵村北宋墓。通高29厘米。通体施绿釉,腹部下有三道细弦纹,釉色翠绿,有流釉现象,泛有白斑,底部有釉痕。  相似文献   

7.
在四川成都和重庆的古玩市场,有时会见到一些壶、瓶、盏、炉等造型的绿釉和黄釉瓷器。因为绿釉的表面常泛出银白色,所以有的古陶瓷爱好者认为它们是汉代绿釉陶器,有的虽然能从造型上看出它们属于宋代器物,但是对于它们的窑口却一无所知。其实这类绿釉和黄釉瓷器是宋代四川广元窑产品。根据窑址发掘与调查材料,以及我个人所见的实物标本,本文拟对宋代四川广元窑的绿釉和黄釉瓷器进行简单介绍,以期有关古陶瓷研究者能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定州静志寺地官出土定瓷除白釉瓷外还有其他釉色产品。例如:黄褐釉鹦鹉形壶(图19)、黄褐釉波浪纹盖罐(图20)、绿釉波浪纹净瓶(图21)、黄绿釉弦纹胆式瓶(图22)等是典型的低温铅釉陶瓷。这几件颜色釉产品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是北宋低温色釉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9.
铜绿釉是中国传统陶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釉色之一,其主要成分是黑铅末加古铜末以及石末等。由于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所以这些以铜为着色剂的绿釉被称为"铜绿釉",也有人因为里面含铅较多而称其为"铅绿釉"。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4,(17)
<正>颜色釉瓷器以其迷人的色彩、天然的神韵成为元明清时期制瓷业的主流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许多品种由于其色彩所具有的特殊含义而被皇家所垄断。黄色在明清时期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因此黄釉成为被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窑不许生产。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是明代杰出的黄  相似文献   

11.
欧阳希君 《收藏》2008,(6):51-54
引言 辽代陶瓷指辽代(916~1125年)所辖广大疆域内古窑所烧制的陶瓷产品,主要窑口有内蒙古赤峰缸瓦窑、林东辽上京南山窑、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窑、林东白音戈勒窑、辽宁辽阳江官屯窑、山西界庄窑、北京龙泉务窑等。辽代陶瓷在烧造工艺技术上学习中原,但在造型、装饰艺术以及使用中,因生活方式明显有别于中原,故表现出契丹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格。辽代瓷器以白瓷为主,亦见黑釉、褐(酱)釉、青釉、茶叶末釉、绿釉瓷等。辽代低温釉陶有白釉、黄釉、绿釉、三彩釉。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3,(3):9
胎釉的区别:景德镇元代至正期青花亮丽滋润,胎釉白中泛青,被收藏界认知。据胎釉观察与考证:以上手察看江西九江市博物馆藏元代元祐期青花兽头塔式盖罐、江西高安县博物馆藏元代至正期青花龙纹梅瓶、晚期青花缠枝花卉高足杯等代表元青花三个时期的典型实物标本,以及景德镇出土元青花瓷片的研究发现,不是仅有胎釉白中泛青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20,(7)
正长沙窑以彩饰著称,可分高温釉上彩瓷、精细彩绘、书法瓷、素地彩瓷等,据统计施彩的产品数量达41%,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瓷窑。高温釉上彩釉上彩是在底釉上施一种或多种彩,入窑一次烧成。由于长沙窑乳浊白釉粘附性强,且易烘托色彩,故多以白釉为底釉,也有青釉作为底釉的,其上施褐、绿、蓝、红等釉彩。釉上彩经高温熔融后,彩釉流淌,与底釉渗透融合,图案出现略微的晕散效果,宛若天成。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陶瓷史上,唐宋时期的四川邛窑将胎装饰(刻、划、剔、堆、贴、雕、塑、模印等)和釉装饰、高温彩绘和低温彩绘、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集瓷器于一身,表现是很突出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刻、划花彩绘大盆。  相似文献   

15.
高学训 《收藏》2006,(7):49-49
康熙朝青花瓷达到了前所示有的高度,而同时期的素三彩变是名重一时的低温彩釉品种之一。因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彩,故称。其工艺是在瓷坯上先按预定的图案进行刻划,待坯体干燥后以高温烧成无釉的素瓷,再将作地色的釉浇在涩胎上,待其千燥后,刮下花纹图案中应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后填上所需的色彩,再一次低温烧成。最早的素三彩见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康熙年间最为盛行,它的色彩除了黄、绿、紫外,还增加了当时特有的蓝彩,创造了丰富多样、质朴洁雅的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16.
冯赐杭 《上海集邮》2003,(11):13-14
釉是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石英、长石、黏土等原料经湿式研磨后调成釉浆,用浸、喷、浇等方法施于坯体表面,晾干,再入窑炉焙烧而成。可使陶瓷表面光洁,防止污染,易清洗,提高机械强度等,还有装饰作用,如唐三彩(特46,图1)就是以绚丽多彩的釉取胜。  相似文献   

17.
王兴  王时磊 《收藏》2015,(5):84-90
绿釉是宋金时期比较流行的瓷器装饰工艺,含有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便呈现绿色。釉色可分为深绿、浅绿和翠绿。深绿色釉器是瓷胎不施化妆土,直接在瓷胎上施绿釉烧制而成;浅绿色釉器是在瓷胎上施白化妆土,罩绿釉后,入窑低温烧成;翠绿色釉瓷器是将高温烧成的白瓷器加施一层绿釉。再入窑二次烧造。  相似文献   

18.
倘红 《收藏》2008,(11):46-47
扒村窑任令河南省禹州市扒村,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宋金而终于元、明。烧造产品有白釉黑花、黄釉黑花、白釉划花、红绿彩、三彩、白釉、黑釉、黄釉等,装饰技法有绘画、划花、剔花,有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白地黑花瓷较有特色,器型丰富,其中瓷枕造型新颖,装饰内容取材广泛、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情趣和审美习惯。瓷枕的枕面装饰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9.
王军 《收藏界》2012,(8):61-62
五彩瓷器,釉上彩绘瓷器的一种,泛指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瓷。它是在宋、元时期的釉上红绿彩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明清两代得到发展,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先后出现青花五彩和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釉上五彩两大类。  相似文献   

20.
四、胎质与釉色广元窑常见的釉色有黑色、酱色、绿色、黄色、白色及其他色釉,以黑色釉和酱色釉为主,黄色釉和白色釉及其他釉均较少。黑色釉大致可分四类不同的呈色:1.乌黑色:乌黑如漆,黑亮莹润,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