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月28日,《让民主造福中国——俞可平访谈录》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让民主造福中国》一书,是国内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教授继《民主是个好东西》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访谈录。全书分为增量民主、中国模式、体制改革、政府创新、公民社会、学问人生和演讲评论等七个部分,收录了俞可平教授近两年来的重要访谈、演讲以及相关媒体报道。全书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俞可平教授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特别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思考和改革主张。  相似文献   

2.
俞可平的第一本访谈录《民主是个好东西》在2006年10月出版后,引发了国内知识界对民主问题的大讨论。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中,俞可平又陆续就中国的民主法治、政治改革、政府创新、公民社会和发展模式等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便有了现在的第二本访谈录。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以下几点看法。关于民主与法治。从根本上说,民主与法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民主的根本意义是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和法律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民主。因此,法治的真谛在于民主。说有民主就无法治,要法治就不能要民主,这是  相似文献   

3.
张量 《出版参考》2009,(5):11-12
以《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广为海内外熟悉的著名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提出中国改革到了“突破”的关口。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俞可平认为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  相似文献   

4.
罗雪挥  马莉  房一盟 《中国新闻周刊》2009,(33):24-27,28,29
俞可平在他那篇流布甚广的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里说,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俞可平说了一句实话:人权应该被视为人类的基本价值。2006年.他又说了一句实话: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由此被卷入了民主的风暴眼。他所描绘的“增量民主”.成为过去十年中最动人、最现实.实践中又最难精准把握的中国民主路线蓝图  相似文献   

6.
对于民主和民主模式的探讨,一直是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对民主的理解,开始转向协商民主。应运这个重要的时机,中央编译出版社在2006年9月推出了由俞可平主编的《协商民主译丛》,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读拉米斯的《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让人真切领受的、让人异常醒悟的,是一种民主化工作的世界与民主应有的状态之间的巨大差距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所列举的各方面成功的民主实践,也给我们出了一张更难的试卷:解决那些因为较难解决所以迄今没有解决但最终却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霖 《声屏世界》2009,(12):10-12
我国政治改革的目标可以借用政治学者俞可平的“增量民主”的概念来表述,也就是“强调民主的程序;把公民社会的存在视为民主政治的前提;推崇法治;充分肯定政府在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在这种民主基础上的善治应当是中国政治的主要发展方向”。①新闻媒体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从新闻真实、批评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这三个层面,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新闻政策演进。  相似文献   

10.
注视摄影人内心深处的理想与追求,思考他们对于摄影价值的认识、意义的解读。陈小波的这本《他们为什么要摄影——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确实没有让爱摄影的人失望。洋洋800多页的《新闻卷》和《纪实卷》,看上去是如此厚重,但阅读过程并没有让人感到吃力和艰涩。  相似文献   

11.
10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全文发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文告的形式阐述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一本名为《(走进读图时代)——中国纪实摄影名家访谈录》的书,让我这个从事新闻摄影职业、钟爱摄影艺术的青年记者读后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3.
由德国著名学者弗兰茨,瓦尔特撰著、北京大学张文红博士翻译的《德国社会民主党》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暨欧洲社会党译丛》之一。该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民主社会主义的窗口,对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民主社会主义、借鉴并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全书译笔流畅,为学术界对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和德国社会党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2012,(22):24
本刊讯(记者韩阳)7月27日,新浪中国好书榜三周年暨2012半年榜揭晓:《江城》《余英时访谈录》《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可操作的民主》《乡关何处》《大国霸业的兴废》《大拐点》《暴风雨的记忆》《冬牧场》和《爸爸爱喜禾:十万个是什么》等图书当选"十大好书"。纵观此次榜单,社科类图书占据了大部分。榜首作品《江城》的作者彼得.海斯勒,曾凭《寻路中国》获新浪中国好书榜2011年度榜第一名。新浪读书负责人介绍榜单时说,《江城》在14位评委当中获得9票,是最高票数。在网友投票当中为第四名,也排名靠前。《江城》和《寻路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为了纪念邓小平同志批示电大创办30周年,《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和中国网电大频道联合推出电大30年校长系列访谈,这是《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记者李桂元采访福建电大校长樊祺泉研究员访谈录。樊祺泉校长在电大工作了整整12年,对电大办学有深刻的体会,对远程教育理论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本刊刊登这篇访谈录,为的是让社会更加了解电大人,了解电大精神,了解电大事业。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将于7月1日隆重推出电视纪录片《共产党宣言》,该片的策划人、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俞可平教授直言不讳:之所以拍这个文献片,更重要的是现实要求我们对《宜言》作重新阐说。俞可平认为,过去我们读《宣言》,只强调“阶级斗争”、“暴力革命”,  相似文献   

17.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在我访问他前不久,李源潮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的团结统一》,这篇文章详细阐释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代会上提出的扩大民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对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对话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是在观察别人的同时,领悟自己,在借鉴别人的同时,完善自己。就像我与你是这样,中国与世界也是这样。《民主不是万能的》就是这样一本优秀的对话集,作者通过与刘瑜、徐贲、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曾在其《中国哲学和民主政治》一文中,提出民主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人是人”的认识,人是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不能成为他人的工具;驱使别人、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工具是不道德的行为。第二,对一切事物都应有多元论的看法,不能执一见而概括一切,儒家特别重视“和”,“和”就必须有异,把各种“异”调和起来就是“和”;五味俱全,八音齐奏,可以得到“和”;如果只有一样的味、一样的音,就只是“同”不是“和”了。  相似文献   

20.
11月15日,《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发布,成为继2005年《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后,又一个围绕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发表的白皮书。外界对此的反应正如《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所说:“既有点儿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