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代使职、差遣兴盛,职事官机构部分职能亦以使职机制运作,但并未形成"以使为实、以官为虚"的局面。官员担任何种使职、差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任的职事官职掌。担任使职、差遣的职事官必须同时承担本职工作。唐王朝始终力图促进使职体系回归职事官体系。虽然贞元、元和(785~820年)以后,整个官制系统呈现出再度使职化倾向,但是唐代使职、差遣对职事官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宋代的职官制度尤其复杂而多变。北宋前期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实行官制改革以前,文武百官用前代的职事官名称构成官阶,借以寄禄,同时保留了旧有的实际不起作用的散官,官员又都另外委派职任即差遣,致使官、职、差遣三者分离。一  相似文献   

3.
一宋代,在对官吏的考核中,中央主持考核的机构经历了多次变化。宋初设有流内铨,掌文官自初仕至幕职州县官之铨选注拟和对换差遣、磨勘功过等事。还设立三班院,负责对武官三班使臣的考课、注拟、差遣、酬赏等。太宗太平兴国六年,置京朝官差遣院,主管少卿监以下京朝官考课、注拟、差遣事宜。淳化三年,设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职州县官院,  相似文献   

4.
宋代承唐律之制又有损益,针对官员这一特殊社会身份的犯罪者,设置了多种资格刑,以补充“五刑”。其刑罚有除名,免官,免所居官,展磨勘,降名次,勒停,冲替,差替,追官,降官等,对官,职,差遣,阶,勋,爵诸方面均有涉及。  相似文献   

5.
北宋主管贬降官员叙复的机构因犯罪官员的身份不同而不同,不同时期主管叙复的机构也有变化。北宋有三种叙复模式:一是皇帝特旨叙复,二是赦降叙复,三是期叙。无论哪种模式,皇帝的意见在官员的叙复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叙复内容包括落职官员的复职、降官、降差遣官员叙复官资和差遣、贬谪官的量移、由比较重的贬降措施叙复为比较轻的措施、编入党籍的官员出籍、解除党禁等。  相似文献   

6.
宋代官制最大特色之一是把官吏的职务分成三个部分,“其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这三者各自分成许多等级,各等级又各有不同的内容,它们既可单独存在,又能合在一块,于是彼此间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官制之网,使宋朝在国家机构的设置、政权运转的方式等方面都和其他封建王朝不相同。(一)什么叫官!宋代的“官”是表示官吏在统治集团中地位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寡,并不表示要做些什么工作,完全是只拿钱不干事的一种官衔,“盖自国朝命官……皆是虚名”。因为自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及寺监,在宋代几乎全变成了空架子,形同虚设。如门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职官体系大体上是在沿用隋代职官体系的基础上,补充、发展、完善起来的,是中国职官制度的一个新的高潮,为后世职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模范性基础,而在完备的唐代职官体系中,“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使职差遣制度是唐代职官的一大特点,本文将对唐代的使职箍遗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利弊做一个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隋朝的使职计有十一种,设置次数频繁,充使的官员很多。与前朝相比,出现了使职久设不废、相互兼充等新的特点,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执掌地方诸州(郡)军政大权的使职,一改过去那种使职只是临时差遣、了解民情的格局。究其原因,是与隋朝罢郡为州,在地方实行州(郡)、县两级制密不可分。隋朝使职的设置特点,对以后的唐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蜀汉有无史官的争议源于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之说。唐朝史学家刘知几首先对此说提出了强烈质疑。刘知几之后,历代几乎都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今天将这些议论归纳起来,虽然不外乎只是"无"和"有"两种基本意见,但是争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尤其是现代一些学者对陈寿"国不置史,注记无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更需要纠正。陈寿说"国不置史"或可理解为是蜀汉史官(注记官)制度不完善的反映,而并非是完全没有设置史官。  相似文献   

10.
侯永红 《考试周刊》2012,(16):188-189
"人气"一词解释很多,这里主要谈的是一个人在一个群体中的受欢迎的程度和关注度。这个词首先来自于日语「人気」(ninki),台湾演艺界首先拿来用,后来是大陆演艺界。现在这个词早就不局限于娱乐界了,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庾信于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出使西魏,后梁灭亡,被迫仕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等职。宣政元年,古洛州改为商州,庾信该年正好回长安任司宗中大夫,故而有人认为庾信是洛州最后一任刺史。在理顺庾信仕北后期任职顺序的前提下,发现庾信离任后,萧圆肃于宣政元年曾担任过洛州刺史,进而得出庾信并非为洛州最后一任刺史。  相似文献   

12.
兰台令史与东观校书郎皆是东汉时期承担校书工作的官职,后代学者常常将两者并称,认为在东汉时期同时承担校书工作,职能相同,地位相似。通过对文献的考察发现,两者在发展源流、任职时间、任职条件、职能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对我们了解东汉时期校书官职的设置、典籍整理保护工作的情况等方面,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兰台令史与东汉校书郎共同为汉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内郡都尉是指除边郡、京畿地区以外的郡都尉。丞在内郡都尉的僚属中地位最高,秩六百石,由中央任命。内郡都尉的属吏由其自行任命,按中央内外朝的模式分为两大系统:其一,内廷门下系统,有门下掾等,秩百石。其下属则有干、书佐等,秩佐史。与都尉关系较为紧密,相当于中央的内朝。其二,外廷诸曹系统,有功曹、议曹祭酒、主簿等,秩百石。其下有属,秩为斗食。再下则有书佐、用算佐、干、小史等,秩佐史。相当于外朝。内郡都尉的僚属与边郡、京畿都尉有很大不同,他们在整个都尉系统的僚属中占有多数和主导地位,对国家的安定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瞽史新探     
"瞽史"一词在《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对其有着见仁见智的诠释。或以为"瞽史"是"瞽"与"史",或以为"瞽史"为独立的史职,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前的盲人史官,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后的记事史官。如果深入探寻瞽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瞽史的来龙去脉及瞽史之《纪》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瞽史并非盲人史官,而是在文字产生以后主要负责追记口传史事的史官。  相似文献   

15.
在周代,尤其是西周,天子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兄长称“伯父”,又要按职官礼制对于二位方伯称“伯父”;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弟弟称“叔父”,又要该按职官礼制对各位州伯称“叔父”。由此也可见,《逸周书.本典解》成王称周公为“伯父”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涉及到的若干官职名称中,郎官即为其一。联系汉代官制及汉代官僚的一般仕历,考察郎官制度的沿革及郎官的选拔途径,可以考见汉人热衷于郎官的原因,也就能够认识到汉乐府虽然是民间歌谣,但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其中所涉的官职与汉代的官制相合。  相似文献   

17.
在北宋太宗、真宗二朝的名臣中,寇准是性格较鲜明的一个。他为人刚直好争,做官专断自矜,谋事不够谨慎且具有一定的投机心理,生活喜欢奢侈。寇准的这些性格与其仕途有密切的联系。刚直的性格使寇准先后得到宋太宗、宋真宗的厚顾,这是寇准仕途高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好刚使气的性格也使君主欲大用寇准时有所顾虑。刚直的性格使寇准得到一批正直官员的支持,这是其仕途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刚直的性格也使寇准得罪了不少人,屡遭政敌的攻击,这是其仕途遭到挫折的一个因素。寇准的专断在为官上表现为专权,寇准的专权对其仕途发展是不利的,但也为他在澶渊之役中建立盖世奇功提供了条件。寇准行事言语不够谨慎给他的仕途经常带来消积的影响。寇准的投机虽然不太光明,却给他的仕途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寇准政治生命的终结却与他的投机不无关系。寇准生活奢侈,但对其仕途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民国初年,由直隶省鹦鹉山钨矿引发的陆军部、直隶省政府、商人对矿业权争夺案的起始、案中各方表现及处理结果.讨论了这场争夺表现出的民初体制在诸多领域现实运转方面的某些情形:立法上,国家与地方的法律法规制定存在矛盾;行政上,主观上的国家利益比成文的法律法规优先援引;司法上,行政诉讼制度虽然初步建立,但社会各方普遍缺乏将行政纠纷付诸司法裁决的意识或欲望.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因素既有共和肇造、军人干政的现实背景,又有“民怕官”“熟人好办事”的社会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东晋名士王羲之既有“逸民之怀”,又有经世情结。其仕隐生活及心态表明:其时仕隐都是个人自愿的选择,都考虑到家族命运;仕隐生活的实际区别表现为有无政务需处理;寄意山林与身处庙堂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0.
丁忧制度是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去官守孝的一种礼法制度。在极度提倡"孝"的宋代,丁忧制度对官员仕途有极大的影响。宋朝政府为确保丁忧制度的执行,在政策和法律方面都有相关的严格规定。在宋代,大多数官员能主动执行丁忧制度并完成3年守丧的期限,但政府在遇"金革之事"时对具有"捍卫封疆之能"的武官进行起复,对某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会加以夺情、起复。对个别官员为了权位、利禄而"匿丧"或营求起复等有违孝道的行为,不仅社会舆论会进行谴责,而且朝廷也会给予处罚;而对于"孝感于天"的人朝廷则会授予官职或加官进爵。此外,在宋朝的党派政争中,丁忧制度还会成为打击政敌的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