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叶赛宁的作品,尤其是其乡村抒情诗已被公认为俄罗斯诗歌宝库中的明珠,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但关于叶赛宁及其创作的历史地位、价值等,在苏联时期的评价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大体上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解冻文学的出现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抑扬区别。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评论界对叶赛宁及其创作抱有明显的偏见,他们将叶赛宁划定为"农民诗人",认为他只适合写乡村题材,且格调不高,过低地认识了叶赛宁对苏维埃诗歌所起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解冻,叶赛宁被重新评价,其创作的价值被再次发现,评论界在诗人的爱国情感、意象派风格、农民倾向、历史地位等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中分析比较的两位诗人,一个是中国的"麦地之子",一个是"俄罗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都从乡村进入城市,书写着爱情与死亡、乡村与城市,但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可以说,诗人海子与叶赛宁以其才华征服世界,文章从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两位诗人的创作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叶赛宁在其后期创作中,展现出不同于前期的一种矛盾心态,即对工业化、城市化认同的同时,又依恋旧农村与大自然。这种矛盾心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叶赛宁对乡村情感的深厚不舍;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时代要求脱节;诗人保持独立人格的要求与政治环境不和;文学界权威的偏见严重地伤害了诗人创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和中国诗人海子都生活在工业化时代,都是由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爱情也由于过于理想化而屡次失败。乡村乌托邦与爱情乌托邦的幻灭,促成了二人的天才命运。  相似文献   

5.
叶赛宁和臧克家都被誉为杰出的“农民诗人”,鲜明地体现在他们对城乡关系变革的态度上,即对乡村的偏爱与对城市的抵制,但比较而言,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两者有生命关怀与社会关怀、不归路与康复路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与中国诗人海子都生活在现代化高涨、诗歌兴盛的年代。他们都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都体现了城市与乡土的冲突。叶赛宁的诗歌主要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孕育了宝贵的生态思想;海子的诗歌则充满了对生命存在本身的关注与对终极价值的追问。他们的悲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悲剧,是现代性的焦虑所致。  相似文献   

7.
叶赛宁的一生充满了悲伤:乡村情结之悲,爱情未果之悲,信仰危机之悲,以及因信仰分歧而导致的友情之悲。这些具有悲剧性的经历直接导致了他的诗歌所特有的忧郁乃至悲观的基调,即"叶赛宁情调"。叶赛宁的人生与诗歌俨然是对费尔巴哈"痛苦是诗歌的源泉"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8.
叶赛宁的抒情诗一方面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精神,一方面又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这种矛盾的创作倾向正是其心理矛盾的写照。叶赛宁在农民思想情绪和颓废派诗人的影响下一度潦倒,但其对俄罗斯的爱却是十分执着而热烈的。他向往乌托邦式的“庄稼汉的天堂”生活,而这种宗法式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与时代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陷入了无力自拔的心灵苦痛之中,最终以自杀来解脱。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四年,叶赛宁在高加索创作了他最著名的《波斯组曲》,接着,在一九二四年末到一九二五年初,他又创作了抒情叙事史诗《安娜·斯涅金娜》。这是叶赛宁诗歌宝库中的一对明珠,而相比之下,后者更胜于前者。当时叶赛宁就曾在给《巴库工人报》的编辑恰金的信中写道:“我觉得,它(《安娜·斯涅金娜》)比我所写的一切诗都好”(1924年12月24日)。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五年间,叶赛宁写了一百首诗,包括一些长诗,单从数量而言,就是他在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三年间发表的诗的一倍以上,而《安娜·斯涅金娜》则是最后的一部长诗。它象一个焦点般集中了诗人这两年间创作  相似文献   

10.
金晶 《丽水学院学报》2009,31(6):42-44,86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诗歌对于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的探索虽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对于20世纪30年代作家城市诗的创作却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城市现代意识对艾青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对城市的赞美,又有对城市的批判,他永远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是一个无奈的城市乡村人。  相似文献   

11.
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80后”文学创作中似乎是一个空白,李傻傻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他以一种严肃的姿态进行写作,辗转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游走并坚守,真诚地面对城乡之间的现实和困境。带着对乡村的眷恋与真实的体验,以及都市的新奇,李傻傻渴望找到一种解决城乡矛盾的办法,但却在一次次的寻觅中失望,于是,他对城市与乡村的种种不调和状态抱有了宽容的态度,为“80后”文学中的乡土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与借鉴,也代表了乡土写作在青春文学中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农村来的青年骆驼祥子,以为凭着自已身强力壮的身体,还有满腔热血和勤劳,就可以拥有自己的车子,然后过上好日子。然而,城市里的生活规则远非他农村生活经验那般可以计划的,任何不平等遭遇都可能降,临在他身上,而他没有一点反抗能力。可以说,正是匪兵特务的掠夺、刘四爷的歧视与剥削以及虎妞的霸道,加剧了他人生的变故,以致后来的堕落和灭亡。由此可见,封建社会里底层人的悲剧性和命运的不可改变性。  相似文献   

13.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对他在清平湾插队的一支怀想之歌 ,写于作者离开清平湾 1 0年之后 ,是作者于病榻之上凭记忆写下的一篇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本文试图在理清现实中的清平湾与文本中呈现出的清平湾间的距离 ,从而阐明作者本身的创作意图和文本中的这种意图的实现度 ,去深掘作品的丰富性 ,去揭示作者写作技巧的高妙处 ,进而阐明这一作品对丰富知青作品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王树军将其创作的河床凿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他的短篇小说多以由乡村进入城市者的生活为题材,表现底层人的生存苦难是其写作的重点。然而其笔墨又不局限于对苦难的书写,而是在苦难的叙述中挖掘人性的闪光点。底层文学常见的平面化倾向因此而得到了突破,底层人物形象也以其鲜活的质感而具有了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梦幻创作”为中心,尝试着将沈从文的整个湘西乡土创作分为1922—1933年、1933年冬—1934年春、1934—1948年三个时间段来考察。1922—1933年,沈从文备受都市压迫,因此以梦幻般的乡土创作来对抗都市。1933年冬—1934年春,沈从文生活、事业成功,压迫感减轻;同时,1934年初的回乡让他认清了湘西严峻的现实,乡土创作的着重点开始变向,以《边城》为变向的标记,《湘行散记》为发生主要变化后的首部作品。1934—1948年,沈从文的乡土创作逼近湘西现实,梦幻色彩锐减。纵观沈从文一生,他始终无法彻底割舍心中的那份湘西梦幻情结,其乡土创作都带有一丝梦幻色彩。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是一个深受卢梭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通过对安娜的肖像、杜丽与基蒂在理性和感情之间的两难选择、安娜与卡列宁不同人生取向的描述,表述了他对人的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人性异化的深深忧虑。此外,托尔斯泰还通过列文所代表的乡村贵族与奥布隆斯基所代表的城市贵族的对比、对列文的生存环境和探索的描述,歌颂了美丽的自然和纯美的人性,表现了他对善和自然的推崇,对城市文明和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评论界对满族作家马加文学史地位的评定主要依据其建国后的小说创作展开,对于抗战时期,也就是马加创作起步期的小说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系统的阐释。抗战时期,正是马加确立其创作取向的关键阶段,也是为未来蓄势的发轫时期。因此,梳理评价马加这一阶段的小说极有必要。总的来说,马加抗战时期的小说主要聚焦于反帝抗战和解放区社会矛盾的揭示,对于时代的脉动有着准确而切实的把握。同时,马加注重在乡土气氛中言说社会、时代生活内容。不仅注重农村背景性元素的植入,而且还特别倾向使用承载着乡土物质文化的民间语言,这极大增添了其抗战小说的乡土之风。  相似文献   

18.
储福金自写作以来一直坚持个性独特的写作宗旨。前期他将写作焦点聚焦在下乡知青、改革者等传统题材上,其细腻贴切的文风是其写作的亮点;中后期表现女性世界和以表现传统文化为旨的棋语小说标志着其独特写作风格的正式形成,他的女性题材小说展现出珠润乳圆、玲珑精致的气质,棋语小说则显得恢宏大气、内涵深厚。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擅长用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构筑精神圣坛,以病残之躯体验生活百味、感悟人生真谛、穷究生命的意义.在精神朝圣之旅中,史铁生把生命寓于"零度的写作",并试图以精神的超越体现生命的价值,因而他的早期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令读者产生回肠荡气的共鸣.然而一次次超越的过程伴随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的痛苦,史铁生在苦思中追索化解痛苦的良方和生命意义的建立,过多的追问和哲理思索似乎显示了他写作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20.
周大新7部长篇小说题材不同,故事多样,叙事空间涵盖了乡村、军营、现代都市以及彼岸天堂,艺术笔触在过去、现在、未来自由驰骋。周大新始终是一位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深深根植于生养他的中原大地和急遽变化的现实社会。从社会发展和历史规律的高度来认识现实、把握人生,表达出对现实发言的强烈愿望和介入现实的积极努力,是周大新长篇小说一以贯之的主体格调。周大新长篇小说呈现出广博厚重的思想内涵和清醒深刻的文化忧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