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话语的传播效度研究,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出发,通过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三维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本质;其次要面向研究的主体“00后”高职大学生,探究在全媒体时代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方式的“双因素”特征;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和群体心理理论,剖析影响话语传播效度的因素,在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媒介、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上构建全新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度,从而提升话语的解释穿透力、说服指引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育人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议程设置”是20世纪60-7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假设理论模式,是指媒介的一种功能,即媒介之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将倾向于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效果和现实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观意愿和实践操作。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用业已证明的理论成果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论述教育技术学与传播学这两门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媒介研究以及受众和效果研究等方面的差异及不同 ,着重论述了教育技术学应从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中汲取养分 ,以期使教育技术学的偏重媒介使用的工具论倾向深入到关注教学过程本身的效果论层面的研究 ,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4.
图像的传播更纪实、更便捷,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参与使之变得更加“受众化”。探究什么是“读图时代”以及“受众”的读图心理,对传播媒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包袱”手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相声特有的幽默表现手法。它在小品及某些新兴的手机短信中也成为一种制造幽默效果的重要技巧。本文试在概念合成理论的框架下对“包袱”手法如何在受众的心理上达到幽默效果进行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以大学一年级新生为受众,开设于第一学期的全校性基础课程。个性化倾向与趋同性意识共存、自我认识不清晰与自我期望值过高共存是他们从高中到大学的心理过渡期的突出表现。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深挖问题根源,结合教学内容,在理论讲授过程中,为学生排忧解惑,切实贯彻因“才”施教教学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授课对象的现实需求,也是该课程应该而且能够完成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研究对象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有争论的重大问题。它关系着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任务、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重要课题的确定及其有关理论基础的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1908年英国麦独孤(Mc Dougall)所著《社会心理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一书出版。同年,美国罗斯(E.A.Ross)所著《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书亦问世。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正式成立。关于对象问题,麦独孤在他的书中写道:“社会心理学必须说明个人心理的天赋倾向与能力如何形成社会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反之,这种生活又如何影响于个人天赋与能力发展与表现”。罗  相似文献   

8.
“从众心理”教学法一得“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之一,是指团体中的成员都有尽可能与多数成员在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心理过程。其表现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某些非智力因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他个体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在未成熟的青少年学...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四季的作品,在以同一季节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中意象和意境具有相同或相似性。究其文化根源,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心理”的因素,它们在四季诗词的创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四季诗词呈现出叙写的模式化倾向,对于诗词意境的研究不妨从此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0.
在媒介文化语境下,“吃播”这一外来的文化形态在我国发展成熟,其在丰富受众精神视觉的同时,也存在传播上的误区及对传统主流文化的挑战。文章通过介绍媒介文化语境下“吃播”的形成及内容生产原则,从依赖受众流量实现资本运作的劳动异化、基于感官刺激获取受众青睐的审美异化、仪式氛围刺激“虚拟需求”的消费异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媒介文化语境下“吃播”带来的传播异化问题,最后从“吃播”主体发挥自身的社会正向价值、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及认知能力等方面提出对应的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传媒文化是建构未知的受众或拥有想象中的受众的传播系统。它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为了实现其最大限度地吸引大众这一恒定目标,传媒文化建立了一整套自身的话语系统,其话语策略是:设法邀请受众“参与自我建构的过程”;视觉中心主义的幻象复制;戏剧化的表演或作秀。传媒文化的这套话语系统对受众接受心理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使“观看”仅仅成为习惯;从理性堕入欲望;引发受众的戏剧化心理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运动员抗观众心理影响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观众的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同时着重探讨运动员三个抗观众心理影响的对策:(1)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对策。(2)对运动员抗观众干扰的对策。(3)抗观众心理影响的对策。观众的心理和行为是现代体育社会心理学近年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探讨这一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提高我国运动员竞技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媒体评估的量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受众对媒体接触情形的调查可分三个阶段对媒体作量性评估。在第一阶段,主要就受信机的台数及报刊发行量方面对媒体分布作简要分析:在第二阶段,就开机率、收视率、节目视听众占有率、媒体组合及阅读人口方面对媒体视听众作重点的分析研究;在第三阶段,主要从到达率、暴露频次两方面对广告视听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公共空间,都市媒体因其特有的亲民性和灵活性成为满足人们信息需要、提供人们正常的表达途径以及参与公共治理的优先选择和理想的公共领域。民生新闻是从媒体到受众的一种关怀,而非受众的主动参与与接近,具有伪公共性,最终必然导致受众的隔膜与疏离。公民新闻在新闻传播初衷中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方略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新闻话语从民生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换,有利于将都市媒体构建为和谐社会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5.
董福君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63-64,95
接受美学的诞生是人类认识与思维发展的必然。自接受理论传人中国以后,引起理论界的巨大变动。用接受理论来衡量电视艺术的制作,可以看到,观众的喜好和收视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电视栏目、一个电视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电视应有自己明确的受众观。我国的电视作为重要的传媒机构和上层建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它要传播先进的文化与理念,要不断的培养观众,创造观众。  相似文献   

16.
完形心理学应用于广告创意,会使广告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能够提高广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分解"完整形"、省略"部分形"、留出"空白形"三种策略既可以单独应用又可以有机结合,目的是满足广告受众的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作为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为方言电视节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方言作为方言电视节目的信息载体,反映着地域文化内涵。方言电视节目要以地域文化为基础,顺应受众的期待视野,同时又不能一味迎合,要把握一种适度的审美距离,超越其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娱乐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新闻是新闻从业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和受众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当代美国新闻界出现了新闻与娱乐融合的趋向,这种新闻娱乐化现象根源有二:快乐主义原则是笃信个人主义的现代美国人追求的目标,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同样如此,这是其社会基础;传媒市场化使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倾斜,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使媒介完全受"大数法则"支配,原先新闻选择与制作的新闻理念为强调受众广度、制作成本及与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程度的市场理念所取代.由此,美国新闻娱乐化有其必然性.美国新闻娱乐化对我国传媒发展倾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受众是解读传播内容的主体,而传播内容又反过来影响着受众的解读反应。对于大众传播中的性别歧视内容,女性受众作何反应?经调查发现,我国的女性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处于缺席状态,关注的是虚构性节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外部社会与女性自身两方面探寻了其原因。就外部社会原因来看,主要是由我国固有的男权社会文化以及大众传播界的男性霸权造成的;就女性自身来看,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与女性自我意识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受众调查反映的仅仅是受众的意见。即使我们对受众的代表性和议题的科学性确信无疑,也不能忽视“非受众”对传媒发展的影响。研究非受众不仅可以反观受众,还能促使非受众向受众转化。为了更科学地了解受众意见,除了“受众调查”这一渠道外,还应引入“受众身份考察”的渠道,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中,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个体层面与群体层面,主体层面与客体层面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受众身份,了解受众意见,并从受众身份中折射出受众意见,作为传媒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