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常态背景下,区域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通过构建区域人力资本的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人力资本进行整体评价,并考察区域人力资本与创新效率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仍处于不均衡状态;创新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仍需进一步提升,区域人力资本的聚集程度与创新效率的高低呈现空间分布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差异性,以便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给出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基本原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出投入总量、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出、知识产出和绿色产出五大综合评价因子,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β绝对收敛法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检验。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在2002—2011年间整体上处于增长状态,创新效率的整体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起阻滞作用,规模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各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呈现从东北、东部、中部到西部由强到弱的梯度分布,而且β绝对收敛检验表明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在地区间不存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3.
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转型期经济环境不稳定的双重压力,从研发视角构建科技人力资本激发创新活力的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研究在其视角影响下科技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之间的关系机制.研究发现科技人力资本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受到研发水平的影响;较低的研发水平不利于科技人力资本发挥其推动作用,而随着研发水平的提高并突破"临界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促进了区域创新活力的激发.在区间分布上,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研发水平较高;但研发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现阶段仍需要不断提高各区域的研发水平以保持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高技术产业集聚在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对于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关系研究方面大多忽视空间、时间因素。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际空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误差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明显,地区间差异较大,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间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高技术产业集聚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本、对外开放能有效提高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资源的分布不均一直是困扰区域经济发展的难题。为探寻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文中依据突变级数法的基本原理构建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及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同一层指标按重要性排序,最后运用突变级数法研究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状况。研究发现:山东省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呈现明显双核心态势,同时科技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正相关趋势,但局部地区二者协同度较差。  相似文献   

6.
范旭  李蓓黎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17-126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对2009-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科研机构的基础科研创新效率现状进行评价,并进一步以科研机构基础科研创新效率评价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结合系统GMM模型,从全国和分地区两个维度研究人力资本、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产业创新、外商投资环境对科研机构基础科研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我国科研机构基础科研效率总体偏低,并从东到西呈现递减趋势.为提升我国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效率,需采取完善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投入方式、优化创新人力资本结构和扩大科研机构学术交流对外开放程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经济增长和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产业创新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现象严重.运用SUPER-SBM模型对我国29个省份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2006和2016年10年前后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结合变异系数与自然间断点法刻画产业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分布,从时空维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从时间维度来看,10年间我国大中型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的提升幅度约为20%,其中中部地区的提升幅度最大,10年后两大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均约为0.7,距离高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空间维度来看,我国四大区域两大产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有所减弱,但中部和东北地区内部省份之间产业创新发展不均衡较为明显,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各省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化呈现出东部沿海省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高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由纵向上的晋、豫、赣、粤4省与横向上属于长江经济带的沪、苏、皖、鄂、渝、川6省份组成“十”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8.
研究构建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得到反映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的综合得分,以此为指标,基于引力模型,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上海是长三角区域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呈现不均衡分布,苏南、浙北地区城市以及上海的区域创新空间联系量较大,联系较为密切,而苏北与浙中、浙南城市创新空间联系相对较弱;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密切的区域与长三角的主要都市圈存在空间拟合现象;苏州、杭州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空间联系中心城市,杭州的创新辐射趋向北方,而苏州的创新辐射呈现四周辐射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沈能 《科研管理》2013,(4):123-130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我国区域研发效率,总结出我国研发效率的空间模式,同时运用收敛模型分析我国区域研发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随后基于空间计量考察造成研发效率空间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内部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且不同区域收敛于不同的均衡水平;省域研发效率的地理媒介溢出效应存在;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人力资本都对研发效率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人力资本可以进一步强化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我国研发效率的溢出作用。针对我国目前研发活动空间集聚的现状,各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各相邻地区间的研发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融合SBM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共同前沿函数法以及DEA视窗分析模型构建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评价的组合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实证评价,并在对评价结果进行纵横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绝对β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横向看,无论是MEGIE还是GEGIE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由高到低的阶梯式发展格局,且大部分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从纵向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MEGIE和GEGIE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三大区域内部具有不同的分异特征。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误差项之间的交互效应,区域的MEGIE和GEGIE都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且在三大区域内部均存在着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11.
黄明凤  姚栋梅 《科研管理》2022,43(4):149-157
    创新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研究研发要素区际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对提升区域创新效率意义重大。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1—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改进引力模型分别测算各地区创新效率和研发要素流动量,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不同研发要素流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的作用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创新效率整体在不断提升,但区域差距较大,创新效率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R&D人员流入会直接促进本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其流出会减弱区域创新效率,R&D人员流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提高周边地区创新效率效果显著;R&D资本流入主要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创新效率,其流出会从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两方面综合削弱区域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刘琼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09-116
基于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科技公共服务效率评估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市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并通过静态、差分GMM和系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滞后效应;区域创新能力本身存在累积效应,前期创新能力是当期创新的基础;市场化程度、城镇化和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替换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后结果依然稳健.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9—2015年长江经济带数据,通过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要素区域间流动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借助引力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空间关联强度,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空间关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空间关联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的显著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其一,有效增加RD人员的交流频次,带来技术的空间外溢从而提高区域整体创新水平;其二,降低创新资源的交流成本,提高RD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以我国各省市为例,利用GWR模型分析了物质资本集聚、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环境规制水平等变量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物质资本集聚带来的资本深化并未转化为技术深化,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集聚通过溢出效应增强了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足迹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效应,当期环境规制政策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滞后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正在凸显,超过了环境成本负效应。其中,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当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7-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实证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空间自相关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人力资本可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人力资本-区域创新能力的结构还未形成;进一步研究时将广东分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实证结果表明:与粤东西北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无论是在珠三角还是在粤东西北,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2014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整个空间呈现不均衡的阶梯状分布格局;(2)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并非完全线性相关,结构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而认知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效应;(3)RD人力投入、RD资金投入和教育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呈现显著正效应,其中教育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最突出。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省域面临着FDI、环境保护及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转型问题,以2004—2015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在R&D人员流动权重W1和R&D资本流动权重W2下,本省域及其周围省域的FDI对该省域创新效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尤其在R&D资本流动权重W2下此挤出效应更为明显;本省域及其周围省域的环境规制对该省域创新效率均产生了明显的杠杆效应,尤其在W2下此杠杆效应更为显著;加入FDI和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后,本省域及其周围省域环境规制与创新效率呈现倒U型动态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学、企业研发与首都区域创新的局域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玉鸣 《科学学研究》2006,24(3):398-404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全国31个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大背景下,着重对首都区域创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全域估计结果发现: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是由企业研发投入实现,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贡献,大学研发与企业研发的结合也没有对区域创新表现出显著的作用。局域地理加权回归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首都地区的企业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对首都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首都强大的研发成果没能近距离扩散,对首都创新能力的形成没有提供应有的贡献。寻求建立大学研发与企业研发之间的技术转移渠道及相互作用机制是目前首都地区大学、企业研发与区域创新联动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Fact or artifa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xplanation of different levels of innovation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represents the central focus of the analysis.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documents the incidence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patenting activities and interprets them as evidence for knowledge spillovers. Alternatively, the authors propos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nput variables in innovation processes as driving forces of patenting autocorrelation. They analyze 51 Nuts 1 regions in Europe and find that the high degree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exhibited by patent applications can be explained comprehensively by the spatial location of the input factors in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These are traditional indicators on R&D investments and human capital from Eurostat and proxy variables on social capital from the European Values Study. This finding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cope of an autonomous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过程分为研发创新、经济转化两个阶段。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了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市的两阶段的创新发展效率,并将其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①两阶段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均逐步增强,但研发创新阶段的网络稳定性趋于下降,而经济转化阶段的网络稳定性趋于上升;②创新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显著的核心-边缘分布,东部以及内陆部分省份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③创新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双向溢出、经纪人、净溢出和净受益四个板块,区域创新发展的动能传递具有明显梯度特征;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地理位置的邻接有助于增强两阶段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性;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仅对经济转化阶段创新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呈现显著影响。本研究为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