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亚及西北的自然环境下衍生出农耕-游牧的二元人文地理模式,由此产生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南部绿洲农业民族与北部草原游牧民族的对抗。绿洲的分散性使得历史上绿洲农业民族受到游牧民族的强烈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绿洲农业经济的农耕文化的属性。分析历史时期中亚-西北经济丈化区的划分,结合民族文化发展的变迁与民族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的机制的运作,在此基础上剖析它给民族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所创造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式。西北民族情结作为西北民族重要的精神生活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态环境变迁地影响。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地貌、气候等生态变迁情况的分析,试将民族情结放入历史地理环境中研究,做出一些新的尝试与探索,即西北生态环境的变迁使西北民族历史地形成了猫冬情结、大海情结与恋乡情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纠葛,共同构成了西北民族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特质。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 ,畜牧业的发展和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同样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结合的历史活动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主旋律。本文试图通过部落制度对游牧民族历史进程作用的探究 ,来揭示我国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4.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游牧业不仅是一种经济形式,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对7-8世纪中亚和东欧草原游牧民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综合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游牧民族社会发展具有共同规律:从没有土地和定居点的全游牧,到有相对固定营地和道路的半游牧,再到农耕与定居并行发展的半游牧,于是,具有统一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统一的政权机构和正规军队以及统一文化的草原国家出现了。我们认为那些更早或更晚的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一般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发展过程,并具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对农耕民族的历史贡献多有阐述,但是对游牧民族的历史贡献则研究不足,重视不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类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压力,发展和丰富了军事战术与技术,增强了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保留了一片绿色生态环境,促进了祖国的大一统步伐。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应该得到应有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的特征,认为气候的冷暖周期性变迁,对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社会历史关系,尤其对中国历史上"政治中心北上,经济中心南移"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蒙古人西征之初,马蹄所到之处,生产力遭破坏,居民遭杀戮,文化遭摧残,表现出历史上游牧民族对农耕定居民族侵袭的野蛮性.但是,随着蒙古人侵占地区的扩大,许多人口繁多的农耕区域和城镇纳人其统治范围,农耕定居民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对蒙古统治者产生了作用,使他们改变游牧传统,发生了适应当地文明的转变.本文即以中亚河中地区的蒙古统治者和贵族后裔为例,论述其转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游牧民族用武力"征服"农耕民族的事例在16世纪以前的世界历史上屡见不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历史"结局"很大程度上和农耕国家自身的衰败、双方的长期交往、游牧民族特有的军事优势以及杰出的军事首领的领导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由军事征服而导致的"文化征服"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内蒙古草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相互扩张地带的漫长历史中,凡农耕民族主宰时期均导致草原退化,生态受损;凡游牧民族统治时期都保持了草原丰美,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亦受到遏制。农耕民族的大量迁入和游牧民族的农耕化,致使适应草原牧区的游牧化出现长期断裂,造成了垦殖型荒漠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重视发展的化维度,确立起适应该地区自然环境并继承游牧化精髓的主导化。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文化类型的相互影响与各民族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从经济化类型变迁及相互影响角度,探讨了中国各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来源,战略抉择和模式探索,本认为:由于我国长期坚持(汉族)农耕经济化和(西方)工业经济化先进论,形成了“农业化”和“工业化”体制,客观上带来了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了民族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抛弃“狩猎→畜牧→农耕→工业”单线历史进化论,使各种经济化类型并存发展、相互制约;对传统经济化类型改  相似文献   

12.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经济区基本形成,关中经济区更加成熟,河西经济区崛起,西北经济地域特色逐渐明朗。经济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发展,商业作用依然重要;西域与中原内地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从东晋南朝开始,江左政权与西北各地的经济联系与交流渠道正式开通。  相似文献   

13.
西北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重大,但受自然条件及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二者呈不协调状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落后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基此,必须从管理体制、办学方向、办学模式及文化观念诸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以使职业技术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并存与互动的新型平台,需要高等教育跨区域发展的回应。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在地缘关系、民族关系、历史文化方面具备成为共同教育空间的条件,在高等教育的跨区域合作发展上有着共同的诉求,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其重点应放在共同教育空间域中的国际化教育意识提升、有效合作平台建设及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通过高等教育的跨区域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互理解和文化包容。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多民族杂居地区课程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多民族杂居地区课程改革初探杨爱程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在最近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更有迅速扩大和加深之势。当东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6.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与经济变革。受地缘关系的影响,他对西北经济大力开发,加强西北地区的行政建制,兴修水利,开展农业生产,并与屯田相结合,大力推广均田制。实行了灭佛政策,使北周的经济发展壮大,为攻灭北齐以及后来的隋灭陈作了必要的铺垫。北周经济的发展,对结束我国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来的分裂割据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景瑞 《承德师专学报》1996,16(3):88-88,F003
历史上承德民族经济的开放与开发李景瑞一历史上承德少数民族经济是农业、畜牧、矿产兼营,工业和商业并举全面发展的。这种经济结构既有中原经济的传入,又有内蒙大草原的烙印,还有东北山区的色彩。承德地处我国北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南部边缘,是北部与中原的结合部,也是...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新疆与中亚各国地理上相互接壤,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相似性,具有政治和地区利益方面的共识。这一优势可以看作是新疆与中亚经济一体化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本文分析新疆与中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把有利因素与历史机遇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新疆与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西北经济史》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经济史是一个很大的、难写的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西北经济史》一书从西北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理因素和民族关系等几个大方面,总结了西北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是对地方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