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语文课本选用文言文越来越多的趋势.对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大有裨益。可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多音多义字,没有注解。教材对古音解注的忽视,给师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不便。  相似文献   

2.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容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分。上起先秦诸子散文.中到唐宋八大家.下至明清小说.是学习语文.接触语言的人必需去了解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大纲》中也规定:“小学生能借助丁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也正如此。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的五年级就开始出现了简单的古文.  相似文献   

3.
《现代语文》2005,(5):41-41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材是一个系列,指的是经过中央和地方有关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的供学校教学使用的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指导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各类语文练习册、语文教学挂图、语文音像材料、语文教学软件以及语文选修教材、语文活动教材和语文课外辅助读物等;狭义的语文教材,则通常指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4.
同行们都知道,学习语文的目的无外乎两条,简单地说就是读得懂和写得通。读得懂就是把别人的文章读出原味.把别人的心意揣摩明白:写得通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态度等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既能吸收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形成一个人精神的底子和一定的文学素养,又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课标版语文教材从第十册开始,选编了一些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文言文。古人素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用以强调诗要讲究朗读,  相似文献   

6.
浅易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和瑰宝。学习浅易文言文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相较于苏教版教材而言,实现了小古文的"从零到有""从零到多",教材衔接下的中年段的小古文学习势必对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双重挑战。本文旨在智用创新高效的"微课程""微合作""微实践"等方式,探讨部编版中年级小古文高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引领孩子们玩转小古文。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2011,(11):78-78
——从去年开始.民国语文教材热潮再度兴起.社会上关于民国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差异的探讨也开始出现.民国语文的讨论热潮反映了人们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担忧和不满.暗含着无奈与求新求变的愿望。民国语文确实有许多优秀的特质.但教育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把今天的课本换成民国的某一套教材.肯定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9.
周见宇 《辅导员》2011,(24):46-47
一些语文教师常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硬套教材.肢解教材:解题,扫除文字障碍,分段,归纳段意.分一、二、i段进行讲解,分A、B、C、D进行理解……这样一堂堂、一遍遍演示老套路,让学生“孤灯枯坐”般念经.由此上课“死水不澜”。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我有以下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课程目标,既是教材编写的目标.也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清楚的认识之后,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整合教学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改变学习过程,加强语文实践;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有些语文老师为了出新求异.抛开教材.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地“挖掘”“拓展”.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并不是不要教材.丢开教材.而是要用好教材.又不拘泥局限于教材。我认为.首先要切实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再放手让学生走出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和真实感人的情感色彩。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教材改革犹如一缕春风.吹向广大教师心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正如春日里的阳光.给我们的教材教学改革带来激情和灵感。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材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多、最严重.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改革阅读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本是学生最直观的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借助语文课本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即能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教材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宗礼长期耕耘于教育一线.立足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在语文教育思想探索、语文教材编撰、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硕果累累.正如其他老师的评价:“洪宗礼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材编者.在教学和教研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经验。深入思考和研究,勇于自我超越和开拓创新.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  相似文献   

16.
贾丽 《考试周刊》2012,(55):46-47
语文教学亟待“少教多学”,目前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少教”到底应该教什么。少教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革教学方法,必须抛弃旧的程式化模式.建立新的灵活高效的教学体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中专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古文,我们要汲取里面蕴含的精华。在以往文言文教学中,只要给学生翻译过来.学生能够理解大意就行了。这种古文今译的方法并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我们应该从经典古文的整体出发,从思想、审美、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教学.让学生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甘露.从中受到熏陶。  相似文献   

18.
赵明亮 《文教资料》2009,(8):140-141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不仅传授着语言文学知识,而且熏染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或缼的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劝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学习重要"论、"业精于勤"论、"学习方法"论、"勤能补拙"论、"借书促读"论这五个方面,这对启发学生认真专心勤奋读书、正确掌握学习方法、辩证看待学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无疑有着很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彩云 《语文天地》2009,(12):79-8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语文教材所选文章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文质兼美.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时代气息.是我们搞好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就不能照本宣科地去“教教材”.而应科学、合理地巧用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因地制宜,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对教材进行重组或稍作改动.使教材成为“自己的课程”。  相似文献   

20.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三超”(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实践能力.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知其心.解其趣.巧“激”促“动”.师生共同探求新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