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然陶养自我化育——论生态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说到底是人性的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化解生态危机,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生态美育以培养生态审美的人为根本任务,以自然陶养为基本途径.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使人性向善、向美提升,以生态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理性选择。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之中,如果没有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已有的发展成果也必定会化为泡影,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目标也将无法实现。建设生态文明,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光靠科学技术、经济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提升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觉悟,改变人对自然、对生态的认识,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继承和弘扬天人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生态危机、克服传统发展弊端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是尊重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而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以闽江源头之一的福建省光泽县为例,探索研究江河源头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和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园区、生态乡村、生态长廊、生态源头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生态失衡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也发生在精神领域。《黑猫》《白猫》和《地狱灵猫》三篇关于猫的短篇小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精神世界,暴露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们重视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的内在精神生态。只有回归内部自然,才能使处于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中的人类重新找回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深层生态学及其美学观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危机是现代性危机中最致使的危机,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把这一问题导向了对现代的社会与化危机的追问,表达了对地球和人类生存和命运的关注,以新生存意识为蓝色背景的西方现代生态美学,为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显示了独特的审美观照,对解决当今全球性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9,(3):91-95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以人、自然及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基本内涵。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加剧,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既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前提,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说明人类面临着深刻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究其实质,就是人类的价值危机,虽然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已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但非人类中心主义也断没找到真正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新的价值理论,人类要走出困境,必须再度寻找生态价值观新的生长点,生态伦理学正确的生态行为价值观的建立,仍得从人入手,必须以人性的协调和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旨明。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环境危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提出要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以自然为中心,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其实,不能简单地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也不能由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简单地推论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如果把人看作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就否定了人具有超越自我的本性.抹煞了人的社会性,反而不能解决环境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危机为当代人类共同面临之迫切问题,为因应此危机,20世纪末的教育学界出现“生态”转向并发展出“生态教育学”论述。“生态教育学”的理论阵营可分为“哲学生态教育学”与“批判生态教育学”,前者源自于19世纪的哲学与自然文学,以“生态爱”与“生态智慧”为核心概念,后者形成于20世纪晚期,以“批判教育学”为重要理论资源,特别关注生态正义与环境议题的政治、社会、经济面向的深层关系。“生态正义”概念可以说是“批判生态教育学”的核心与目标。本文爬梳“生态教育学”的理论脉络,以此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危机实质是人性的危机,是现代人在自然面前迷失了自我,才造成了人对自然的恶行为和生态危机恶结果。而人性危机发生的原因则是人与自然发生了本质断裂、完全以自身的"我思"、"我欲"、"我类"为参照理解自我的必然后果。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须先将人从危机中解放出来。人的自我解放的关键是人类从孤独的自我走向自然,完成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人唯有向自然生成为人、拥有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才能担保他所改造的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美丽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苗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的习惯法规范体系。至清代,习惯法成为苗疆地区维持苗民内部的社会组织秩序及其运转的主要力量。鼓社、议榔和理老作为苗族社会的三大支柱,并在习惯法的执行机制中扮演关键性角色。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苗族习惯法也是苗疆地区山地耕猎性经济文化类型的集中反映,苗族原始宗教、禁忌、生态环境、社会风俗等因素对其习惯法的生成、发展和适用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低碳"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后果进行反思的产物,是现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涉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低碳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论纬度。低碳的价值论解读,对于我们扬弃旧的生态价值观、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新的生态价值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自然法则,科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尊重社会规律,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课堂心理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微观生态系统。本文试图以生态学科中的生态平衡原理、限定因子定律和花盆效应为理论基点,提出建构平等的师生观、正确的教学观和开放的心理观,以期构建和谐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论述商法部门独立地位的文献很多,但大都是采取法部门划分标准这一工具。以商法的历史发展为脉络,将会使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商法地位的变迁一一从绝对的独立地位到其绝对独立地位的丧失,以及民法与商法之间关系的交锋与互动,地位上的此消彼涨与相互抗衡。我们将试着解释这种变迁及民法商法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商法是独立法部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学界关于商法的立法模式历来存在着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之争,在对这两种商法立法模式的优劣进行学理评析的基础上,参考学者关于制定《商法通则》的观点,提出了我国应在制定民法典的同时制定《商法通则》的改进立法建议,以规范市场经济中基本的商事法律关系,实现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当合同明确地要使第三人或第三方受益时,如果违反合同,第三方受益人有权起诉,附带受益人也得益于合同的履行,但是,合同当事人本意不是要给受益人利益,这种附带受益人无权就合同起诉,转让是转让人把合同的利益转让受让人,只要是明确地表示了转让的意思,转让就可以成立,不需要一定有对价,履行的权利是可以转让的,除非转让增加了履行的负担,或合同的履行水及私人服务和履行人信用时,合同项下的履行义务,如果不涉及个人技术因素或要由原始合同的当事人来判断履行是否适当,就可以转移给他人履行;是否通知了有关人,不影响转让的成立。  相似文献   

17.
在国际法产生之后,自然法学派为其存在和理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际法学的基本理论或是具体规则,无不受到自然法学派理念的影响。作为国际法雏形的“万民法”,与自然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艺复兴之后的学者们更在自然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国际法体系。因此,自然法学派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是值得瞩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热力学中,理想气体所组成的宏观型热力学系统,是不考虑重力场作用下所遵从的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即气体实验三定律;对于实验中的真实气体是受重力场作用的,其宏观热力学系统就不严格遵从气体实验三定律;该文运用气体分子动理论和玻耳兹曼速度分布律,把宏观热力学系统按重力场方向分割成一系列的微观型的热力学系统,对重力场中的微观型热力学系统所遵从的气体实验三定律进行了统计证明.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由来、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遂宁市2004年统计年鉴和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数据为依据,对遂宁市2004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遂宁市人均生态足迹1.495338 (hm~2/人),实际生态容量0.371021(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1.124327(hm~2/人).目前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生态足迹法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