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轻松驿站     
有口皆杯先生,“有口皆碑,怎样解?”学生,“有口皆杯的意思,是说:凡杯,都有口,如酒杯、茶杯等。”不同的教授在一所大学的操场上,政治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围着一根旗杆。数学教授走过来,问:“先生们在忙什么?”“我们需要这旗杆的高度,正在讨论用什么手段得到它。”政治学教授说  相似文献   

2.
明人刘基写的《郁离子·省敌》篇中有一则九头鸟的寓言。原文不长,抄录如下:“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口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下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相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奚为争也。’”九头鸟的悲剧在于看不到“同归一腹”这个根本利益的一致,而为了争“一口之食”的眼前利益,各不相让,结果是“食不得咽,而九头皆伤”。在我们的学校中,也常常会演出类似九头鸟争食的悲剧。例如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抓智育,而挤掉了德、体、美、劳诸  相似文献   

3.
和是“和谐”。“和”由“禾”与“口”组成,意思是“人人有饭吃”;“谐”是由“言”与“皆”组成,意即“人人能说话”。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社会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张欢 《学习之友》2011,(9):49-52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自此,“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除了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和共产党的敌后斗争外,隐蔽战线上,国共两党也和口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假谲》中记载:“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谒。’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这便是成语“望梅止渴”的出处。“魏武”曹操真不愧是“兵不厌诈”的军事家,同时还是了不起的心理学家。他深知这种“条件反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和存在,其神经联系虽然是暂时的,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个条件就是通过“望梅”,“想梅”,曹操给士兵展示的画面,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有好多梅子,个个又甜又酸,正好可以解渴。怪不得士兵听了,个个口出唾液!曹操乘此得以催军前行,找到了水源。 我们且不深入探讨心理学上的“条件反射”,从美学的角度说这是一种“通感”的作用。所谓“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在修辞上常以一种感觉去比喻另一种或几种感觉,往往也有主  相似文献   

6.
西汉诸侯王之财权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侯王有封国,是封君中最有权势的。他的财政虽然分别由相、内史、司农与少府具体管理,但其财权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些考述,以此对“西汉诸侯王无独立财权”之论示以商榷。 一、诸侯王的财政职掌 西汉初期,诸侯王在财政上有以下一些职掌: (一)有租赋收入权。 《史记·五宗世家》引司马迁曰:“高祖时诸侯皆赋”。徐广注:“国所出有皆入于王也”。所谓“赋”,当然是指人头税,包括算赋、口赋。就是在景帝中五年以后,诸侯王不复治国,也决不是“独得食租税”,仍有收赋之权。《汉书·帝纪》中关于中央减免郡国租赋的九个诏令(后文将详细分析),就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流言     
“能管理自己的舌头是最好的美德。”——马克思说到流言,诸如小道消息、家长里短、道听途说之类,好像只和市井之徒、乡野村夫有关,其实不然。孰不知人皆有口,有口则言。即使是哑巴,也会忍不住“嗷嗷”两声,以示其存在。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前几天,我一个高中女同学打电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给我们明确了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的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所表达的情感,融汇读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语文教材已在全国500多个区县实施,一经面世,就充分显示其生机勃勃的活力,深受师生欢迎。但目前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引起我们警醒,即学生“读”的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具体表现为,课内以“问”代读现象充斥课堂,课外阅读缺乏要求指导,倘任其发展,将成为一种严重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为顺利实施新语文教材改革,尽快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笔者认为,须切实唱好“读”这出重头戏。 关于“读”,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曾有过不少经验之谈。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  相似文献   

10.
八六年上半年,我教初三语文,发现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语言贫乏,内容空洞。怎样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兴趣呢?显然,光靠长期袭用的语文教材是行不通的。这时我想到了《盐阜大众报》,那上面天天登有乡土气息和时代风貌的记人叙事的好文章,特别是该报“黄海潮”文学专版上的散文、小小说。我有选择地在作文课和语文自习课上用普通话表情朗读,使学生“入境”,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从而逐步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的主观意识,使他们  相似文献   

11.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他这一学术思想,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六经皆史”说是否是章学诚首创及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历史作用的评价。我们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的首创,这个史学思想既包含有积极因素,又有弊端,必须辩证、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1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读书与下笔的切身体验与总结,是诗中寓理的形象化说法。两句句眼在一“破”字上。“破”,《新华词典》中有两条义项可用:1.“破损”,是说读的书多,次数多,以至万卷书都破损了;2.“使真相清楚”,是说反复熟读、背诵,“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功在一“破”,知识广博,融会贯通,存储于心。有了这样的语言材料积累,下笔(包括说)才会左右逢源,文思泉涌,随手拈来,如有神助。面对不少学生读背现状,这个“破”字虽事隔千余年,仍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从小学到中学,所读的语文课本有24册之多…  相似文献   

13.
一、文本的朗读被弱化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动作的过程,朗读是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可加深对丈章的理解,可更好地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我国古代学者甚至认为“书不可不成诵。”而所谓“成诵”,也就是熟练的朗渎和背诵,他们主张:书必须熟读到“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的程度,才能有所得。  相似文献   

14.
三者实为一词,皆“承当、承担”之意。请看下例;“如身东西不在,一仰口承人知当。”(二八五页僧光镜负儬布契)按,“身”,指欠负人。“东西”,廖名春先生释为逃亡(见《古汉语研究》1990年1期21页),是。“一仰”,全由。“口承人”,保人。  相似文献   

15.
郭子仪是唐代大军事家,有平息安史之乱,“国家再造”之功,封汾阳王.《新唐书·郭子仪传》云:“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德宗皇帝“赐号‘尚父’”,“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权倾天下”,“功盖一世”,“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诸孙数  相似文献   

16.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菀,已独集于枯。”《孟子·滕文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治安策》:“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董仲舒传》:“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扬雄《逐贫赋》:“人皆文,余褐不完;人皆稻梁,我独藜飧”;《解嘲》:“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陶”。班彪《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王粲《寡妇赋》:“人皆怀兮欢豫,我独感兮不…  相似文献   

17.
一韩愈在《送孟东野序》里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在本文中,他还列举了许多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称他们为“善鸣者”,认为他们的  相似文献   

18.
钟嗣成《录鬼薄》记载:“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睢景臣把《般涉调》中的“哨遍”“耍孩儿”“煞曲”“尾煞”四个曲调联为一体,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的历史画面,又通过了乡民之口,历述了迎驾的见  相似文献   

19.
闫虎 《教学随笔》2016,(3):155-155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深入的对话呢?我认为熟读是课堂深入对话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熟读了课文,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才能深入地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20.
笑话笑画     
有口皆碑皮皮:淘淘,你在干嘛呢?淘淘:我在做作业呢。这是道成语解释题,“有口皆碑” 是什么意思?皮皮:这都不知道,“有口皆杯”就是说,凡是杯子都有口! 真实的作文老师在课堂上点评小明的作文:“我每天都到院子里给花浇水”,这句话太不真实,下雨天你也去吗?小明:是的,这有什么,下雨天我打着雨伞去。 几频道“今天晚上有月食。”老师说,“大约在八点半左右,你们可千万别错过这难得的机会。”皮皮兴奋地追问道:“老师,是几频道?” 借 口小皮下午想去玩电子游戏,但是下午还要上学,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