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用舞台剧的方式复现课文,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否可取?语文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并不少见。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便于语文教学的开展;而有的老师则认为舞台剧的表演很可能会脱离语文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阅读。平心而论,在如今很多以舞台剧形式展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脱离文本阅  相似文献   

2.
我们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组合。我们的教学落脚点是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呢,还是文本所存在的形式?这个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正因为很多教师对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准,导致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陷在“沉醉不知归路”的泥潭里。  相似文献   

3.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所以每篇课文往往都包含很多的教学价值,那么,如何对文本的这些价值进行选择呢?必须从"语言积累"价值、"话语形式"价值、"语感培养"价值、"情感熏陶"价值、"引向生活"价值等方面对文本价值进行教学选择,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并利用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孙绍振先生曾这样批判中学语文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课文在处理方法上有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对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我以为孙先生提到的"蜻蜓点水"、"木偶探海",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当前高中小说教学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小说阅读初体验,忽视了专家学者相关的研究新成果,仅根据教材教参或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出发设计小说教学。在解读小说过程中,教师用简单复制式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浅读",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二是在小说解读过程中,教师还是沿用初中的小说教学方式,置小说言语形式于不顾,只关注主题解读、人文涵养等,没有认识到小说言语形式和写作技巧才是我们小说教学的"活水之源"。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魏小乐 《甘肃教育》2014,(13):103-103
正大家都喜欢小说,因其精巧的构思,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生动的人物形象等,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可是有的小说篇幅长,教学要花三四个课时,而有的小说篇幅短,教学后我们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为此,我在学生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长课文短讲"和"短课文长讲"的教学尝试。一、长课文短讲这种教学方法是针对那些篇幅比较长,容量相对丰富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抒情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的文本形式,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抒情小说的解读方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哦,香雪》的解读为例,概括总结了抒情小说解读的一般规律:以体解文,精准把握内容;抓住道具,理清脉络布局;品读技法,感悟浓郁情韵。通过这三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抒情小说的解读技能。  相似文献   

7.
《在柏林》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小说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教学采用"主问题拎动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板块式教学策略,围绕"文章有什么反常之处?"这一主问题,从人物的反常,再到情节的冲突、环境的反常,探讨小说的习作手法,深入剖析文本。本文以《在柏林》一课教学为例,展开对小学阶段小说教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十多年了,无数的语文教师参与其中、不断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走了很多曲折之路.形式大于内容的操作,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上要么浮光掠影,要么拿来主义,要么曲解误读,更有甚者直接脱离文本.顾黄初先生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生观"即"生命观"、"生活观"和"生态观".强调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9.
鲍雪芬 《小学语文》2012,(11):43-45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精凑课文。这篇文章赞颂了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及人格魅力,表达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精神和人格的主题。通过两次讲授这篇课文,我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也要立足语言形式,应该行走在内容和形式之间。  相似文献   

10.
<正>"文本变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有意将课文的句子或段落,在形式或内容方面进行创造性的改写和更换,并把变换的内容与原文进行优劣比较,在改换中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味文本在语言、内容、结构和手法等方面的特色。作为一种灵动的、立体的、富有个性的教学创意和文本解读策略,"文本变式"教学紧紧抓住了语  相似文献   

11.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时最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为主。课堂上,教师注重于繁琐的教学内容分析,这看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但实际上,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却没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阅读课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反之,学生通过  相似文献   

12.
正复述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是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提升语感,培养想象与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复述形式单一,脱离学生实际,缺乏复述方法等,课堂往往出现低效复述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有效路径,提高复述教学的效率。一、立足文本,丰富复述的题材和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篇幅有长有短,内容有繁有简,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不仅是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语文"就是要淡化文本的内容,重品味文本语言;就是要淡化学习的结果,而聚焦学习方法;就是要淡化教师的精彩,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课程意识,过多地关注了文本(一篇篇课文),而忽视了课程。这样相对孤立的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无法形成整体的合力,最终语文课程目标难以有序而完整地实现。因此,钻研文本,解读出体现文本独特价值的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只是第一步,进一步要做的是对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课程化的界定与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教,有所不教"——这应是课程化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文的教学"因文而异",毋需质疑;但课文又分类聚合,因而探索"因类而异"的教学也十分必要。尽管文本分类有利于语文教学,且使各类文本共具一般性和特殊性教学价值,但当下在价值认识和价值实践上仍有误区。而从文学文本的文学形式、实用文的实用性、论述文的逻辑性思维出发,立足各类文本特殊性展开"因类而异"的教学,应是使各类文本应有教学价值生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初小语文课本中,编选了一定分量的常识性课文,它们是小学语文科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前我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总有一个偏向:单纯进行科学知识教育,脱离课文讲科学知识,结果效果不好。通过学习及教学的实践才认识到:教学常识性课文,必须全面实现语文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因为它是常识性的课文,必须教给学生有关的科学知识。但是科学知识内容是通过语言形式来表现的,所以又不可以脱离语言形式“架空”地讲科学知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加强了语文科常识性课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教学,把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与科学常识的传授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并恰当地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现谈谈我教初小第七册语文有关常识性课文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苏教版教材中,篇篇课文文质兼美,笔触生动。特别是"写景状物类"课文,文本作者饱含深情,借文抒发,读之令人动容。从文本形式到内容,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文本蕴含的形式美、内在美、情感美。美,孕育在文中。写景状物类课文的教学,我尝试带领学生用心、用情去细细品味,去发现美、感悟美。  相似文献   

18.
陈允来 《成才之路》2013,(26):87-8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与"形式"的争论已经逐渐走向清晰化和明朗化。传统教学中往往过多关注文本的内容价值,很多教师能够驾轻就熟,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其教学效益却始终难以提高;而当下教学中,则给予文本的语言形式更多的关照,试图在文本内容的包裹下理清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最理想的文本内容。一、在捕捉文本作者个性语言中触摸语言质感每位文本的创作者都拥有着不同的生命经历,他们遭遇和过往注定了他们自身在文本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习惯也各不相同,以唐代诗人为例,白居易写诗常常读给自家的奶娘听,直到奶娘  相似文献   

19.
了解教学设计的常见类型,对设计出成功的教学凭借很有帮助.阅读教学的凭借设计类型非常丰富,常见的有: 1.相关文本 阅读教学中,相关文本是最为常用的教学凭借,尤其是—些节选的课文. 一位老师教学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和学生一起从文本中读出"快乐"之后,问道:"我们在课文朗读和语言品味中,读出了文章的快乐.但作者真的快乐吗?……有没有同学读出了不‘快乐’?"当一部分同学从文章的一些词句语段中读出了字里行间中的不快乐,而另一部分同学却不能形成共鸣的时候,老师引出了小说里的一段内容:  相似文献   

20.
张经怀 《教育》2011,(21):48-49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创设想象空间《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