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晶  李征 《兰台世界》2014,(1):25-26
我国自古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明训,国家要团结人民,要发展,依靠的就是基于诚信取信于民的人文精神.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鼎盛时期,本文从唐朝诚信思想和诚信法制制度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诚信思想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科技档案是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包括科研、基建、设备、产品档案等。“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制度是我国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创新的经验总结。认真执行这些制度是保证科技档案收集齐全的重要保证,因此科技事业单位务必要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3.
薛妮  叶新发 《兰台世界》2015,(3):101-102
奴婢作为被压迫阶级在我国封建社会是长期存在的,直到清朝结束后奴婢制度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本文主要探讨了唐代律令中的“奴婢买卖契约”,以期还原唐代奴婢的生存状况及唐时的一些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6月7日的一条消息中,报道了河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厅长苗万和辞官经商的过程。苗万和敢冒风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但是,新闻中称苗万和此举是“不当‘太平官’,跳出‘安乐窝’”,笔者实难苟同。首先,一个省的业务主管部门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相当繁重.绝不是什么供人们清谈闲聊的“安乐窝”。在这些部门中,工作人员面临着优存劣汰的态势,竞争时时存在,当“官”也绝不是什么“太平官”。当然,由于我国现行体制还有不少弊端,机构庞大,人员超编的状况没有多少改变。有些机构的某些干部,占着茅坑不拉屎,正经事不干,却擅长搞歪门邪道,失职、渎职现象确实时有发生。但这不等于国家的专设机构本身就是“安乐窝”,国家任命的工作人员都是“太平官”。如果把政府机关和它的工作人员分别笼而统之地称作“安乐窝”、“太平官”,无疑会伤害大批  相似文献   

5.
白淑琴 《兰台世界》2012,(29):55-56
唐代建立并形成了一套比较高效和与当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并配以相关的档案管理机构、人员.其档案管理制度可以划分为文书处理和后续归档管理两个层面,二者紧密联系,构成了唐代档案管理的整个流程.  相似文献   

6.
甲库是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关中分别设置的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唐代甲库的产生是唐代封建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铨选制度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灾后反省制度——对于我们这样处于转型期中的国家,是极为必要的。报载:一些专家们针对每当灾害来临,国家机关“‘九龙治灾’,各干各的”——除非“总理任总指挥”这一“旧有难题”,提出要“创新救灾体制”。其办法却“不外健全立法、加强现有协调机构”和“建立新部门”(减灾部)。  相似文献   

8.
王晓清  李玲 《新闻通讯》2013,(10):31-32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来的,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意识、价值理念和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因素,其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信仰、民族凝聚力和道德规范等。本文将此概念延伸为“软实力”不仅存在于国与国的关系场域,更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能广泛而深刻地触动受众的灵魂,并促进电视与意识形态互动,促使电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建构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电视内容生产与播出机构通过一系列电视剧、新闻报道、专题片、纪录片和娱乐节目,以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崔军伟 《档案》2011,(5):18-20
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档案史料编纂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二十九年,基于从文化上构建新王朝政治谱系的目的,清圣祖谕令臣僚议定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国史”,开辟了清代国家主持编纂纪传体国史之先河。“三朝国史”纂修设立了纂修机构和人员,确定了史料编纂体例;拟定了纂修方法,并且终康熙一朝,纂修不辍,从组织、实践上为清代中期国史纂修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昌盛的时期,唐代的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唐代的繁荣离不开制度的优越,在唐代时期中国封建制度发展成熟,尤其是封建法制体系逐渐形成,国家对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管理逐渐制度化和法律化.在档案管理方面,唐代的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唐六典》、《唐律疏议》等大量的立法,逐渐使档案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在唐代之前,中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在国家行政管理中,档案管理以义书管理为主,在管理上文书与档案还没有分离,管理们当中作为同一种事物对待.  相似文献   

11.
“失业”新定义不再强调“非农业户口”和“在当地就业机构登记”,为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享受到政府的失业保障福利。在恢复“失业”真面目后,新一届中国政府将会全面推进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李军 《编辑之友》2021,(3):5-12
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信息流行病”.当前, “信息流行病”的防范和管控,已远远超出信息流行本身.各级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在保证公共信息充分透明公开的同时,做到依法保护涉事者的隐私.重大疫情及时权威发布,是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宝贵经验.对待“信息流行病”,要有规律性认识.文章通过对几组信息发布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只提轨迹不提人是政府部门“遇之未遇”“学之未学”“能预之预”的具体成果,信息发布机关须掌握依法有限原则,常态化防疫必须固化于法律,这是祛除“信息流行病”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孙宝民 《兰台世界》2013,(12):63-64
礼乐制度最根本的目的便是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以及夫权、神权.史料记载,东周统治后期“礼崩乐坏”,周公在平定动乱,建立起新的国家——西周之后,为了确保周王朝的千秋统治,积极地开展了“制礼作乐”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德政类碑刻”是为官之人的普遍追求,被当作一生的荣耀写入墓志,这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方墓志可以明显看出。但“辞让立碑”亦非鲜见。从制度史角度看,唐代德政立碑奏请程序不只是规范和限制立碑的手段,因其具有制度性和稳定性,实则也是德政信息传递渠道,是“辞让立碑”现象的隐性支撑。从观念史角度看,唐代文化精英对于“立碑颂德”的态度发生过转变,贞元、元和年间尤为显著。文化精英意识到“德政类碑刻”具有虚假的一面,这是“辞让立碑”的显性推手。虽然某些“辞让立碑”也带有博取虚名的意图,但无碑往往胜于立碑。“辞让立碑”被视作高风亮节的义举,是一种特殊的也是更高级的德政宣传。有德政而不立碑的地方官,代表着清高的政治品格,享有更高的政绩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国事”和“国是”是经常要用到的两个词语,如果不掌握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就会用错. “国事”一词语出《战国策·燕·三》:“出见田光,道太子日愿图国事于先生.”“国事”意为“国家的大事”,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事情. 与“国事”同音的近义词是“国是”.“国是”一词语出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二》:“愿相国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寡人岂敢以褊国骄士民哉!”“国是”意为“国家大计”.“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愿相国与诸士大夫共定国是”中的“是”即为“法”也,是国家长治的大政.这样看来,“共定国是”,即可解释为“齐心协力地商定国家大事” “国事”和“国是”虽然都是名词,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但二者同中有异: 一是词义范围不同.“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前者多指具体事务,词义较实;后者多指大政方针,词义较虚.  相似文献   

16.
<正>唐代的档案管理仍然以文书档案为主,管理制度上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也最为重要,机构设置、职官设置和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勾检制度,是指对档案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在今天的档案管理中,国家通过档案行政执法部门对档案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包括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档案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事实上,这种通过国家机构对档案以及档案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现象早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就已经出现,唐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制度”研究存在着理论意义上的“解释”和实践意义上的“改变”这两个研究视角.理论上的“解释”是一种包括对“图书馆制度”及其相关问题的看法、观点、主张、理念等的阐释;实践上的“改变”是图书馆“制度安排”的力量向实践的倾斜和落实.对“图书馆制度”的相关研究应重理论上的“解释”,贵实践中的“改变”,将图书馆人的观念和具体的实践落实到位,以实现图书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兰台世界》2016,(Z1):145-146
<正>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由进行了改革,进一步削弱了三省的权力,宋代在中央设置了政事堂(政事堂在唐代也存在,但那时候政事堂只是作为一个宰相的议事机构,而非国家机构),宋代的政事堂(亦称为中书门下)就是朝廷的最高行政辅政机关,也是档案管理的最高机关,其他的档案管理机构也只能也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宋代的档案管理基本制度框架下,宋代的文卷管理也更加具有特色,其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就是文卷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19.
唐代德政类碑刻牵动各方,从民间社会到王朝国家,各个阶层都关涉其中。利用德政类碑刻,民间社会与地方官相互配合,作出符合国家政治风向的迅捷行动。“吏民”作为“配角”,常见于德政类碑刻史料中,关于他们的描述和赞誉并非是无意义的虚辞,而是具有迎合并利用相关国家制度的意义。德政类碑刻史料中保留这样一些痕迹:唐代民间社会主动利用舆论参与政治评价,主动利用国家制度权力表达诉求。虽吉光片羽,但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古代社会“夫人”之称以冠父姓为主,“夫人”冠夫姓始见于汉代,在唐代之前较为少见,有可能是古籍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讹误,或者是特殊语境导致的。从唐宋开始,“夫人”冠夫姓才有了一些使用,之后逐渐增多,至清代使用较为广泛。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制约女性的权力从以父权为主转向以夫权为主,女性居于书写系统的弱势地位,是“夫人”姓氏变化的主要原因。考察“夫人”的姓氏流变,有助于文献校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