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梳理了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剖析了孕育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改革突破阶段、时代创新阶段的不同的时代特征。进入新时代,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要锚定其价值方位,即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价值、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目标的经济价值和形成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文化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要以把握学科特点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以践行经世致用为原则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学术体系,以传播中国声音为使命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话语体系,从而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张小丽 《教育学报》2006,2(5):36-41,57
1901-1904年,为赫尔巴特教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其间,中国学界对它的引入,至少有两个不同路径学术著作的翻译和留日速成师范生的听课笔记。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学文本学术著作与讲义纂集。后者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如湖北和直隶对波多野贞之助讲授内容的不同取舍。这种特殊的历史际遇,成就了中国现代教育学在产生之初的特殊学科形象。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西方职业教育理论或由传教士零散传入中国,或由有识之士主动引入中国,经历了以零星介绍为主、以日本为中介和以美国为蓝本的三个传播阶段。在对相关文献史料爬梳整理后,发现这三个阶段虽然在传播动机、传播途径和传播主体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单一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但都给中国职业教育学科的诞生、理念的交流以及实践的变革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启示当代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传播要立足于中国职业教育实践,加强培养高素质的本土职业教育研究者,不断增强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材.教法》2016,(10):108-114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作为一部阐述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该书于20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191949年、19491949年、19491978年和1978年至今。在近100年的传播历程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对我国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教材以及内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今天我国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合理评价杜威的历史贡献,重新审视传统的意义,对教育综合改革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引进有着不同的启动时间。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以模仿为目标的引进;以教育学“中国化”为目标的引进;以批判为目标的引进;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引进。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不仅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而且提供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考模式,拓宽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给我们提供了以下重要启示:引进要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引进要与研究外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相结合;引进要与继承本国传统相结合;引进要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叶澜老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将中国教育学的思想和理论提到了一个高度,为中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人文社会学科和世界的教育学之林赢得了一份尊严。对于"教育学与其他作为理论基础的学科之关系",首先,教育学应当是一门独立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学应当有自己的学科立场,或者说有自己的学科之眼。其次,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不是由其他学科直接相加组成"团",而是需要教育学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中,作出与研究主题相关认识的重组与整合,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与以往观点的一个重要区别。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则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渗透的、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7.
《课程.教材.教法》2017,(10):122-127
《爱弥儿》1903年传入中国后,其传播经历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爱弥儿》在中国的传播具有以下四点启示:传播应站在如何接受和解读的视角而开展;传播应基于批判反思而进行;传播应基于中国教育的需要而展开;传播内容应基于中国文化的特点去选择。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趋势来看,还是从教育领域的公共性特征来看,教育领域都无法拒绝不同学科对其进行探讨、研究,由此,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向:其他学科研究者为解决教育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而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探讨的“教育的立场”;教育学专业研究者力图通过研究,提高教育学理论水平,建立、完善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并运用教育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对教育领域中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这两种立场可以并行不悖,并有可能相互促进各自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学习与借鉴”阶段、“生长”阶段、“消沉”阶段以及未来“本土化”阶段.教育学本土化既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需要,既是解决教育实践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需要,还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研究者的文化选择意识差、大学教育学理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割裂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加强中国教育学者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解决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推动教育学研究的去功利主义等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变革是教育学研究者在教育学领域进行的变革.社会的发展、教育学相关学科的发展、教育改革等是教育学变革的外部因素;教育学研究者对教育学危机有普遍认知是教育学变革的内部动因,两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教育学变革.教育学在变革中朝着理论的本土化、学科体系的完善化、关注点的实践化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