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关于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探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与反思 ,不仅考察了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认识状况 ,而且对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以及如何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去进行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认识状况进行了具体的考察。作者指出 ,教育学要真正成为独立之学 ,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范式 ,直面教育实践 ,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2.
叶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就叶澜关于"直面人、通过人、为了人"这一命题蕴含着的人学教育学思想做出理论阐释,并将此作为走进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切入点,从而为全面理解叶澜人学教育学思想提供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学的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爱智之学。教育学关注的是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命状态,关注的是师生在教育生活中显现的教育智慧,即如何促使他人和自我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智慧。教育学智慧不同于教育智慧,教育学的智慧就是关于“教育的智慧”的智慧,是把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作为热爱、追究、拷问、批判和反思的对象。教育学智慧的本质是对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的反思和系统化。教育学的智慧产生了特有的力量,表现为理解力、反思力、想象力、转化力、创造力等。教育学的智慧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来自于“置身式的爱”这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来自于对教育生活经验与细节的敏感与体悟。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智慧是人类智慧的故乡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性:教育学之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教育学的理论尊严往往遭到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诘难,究其根本,在于教育学发展的学科异化的境遇。这种学科异化,尤其表现在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摇摆不定与非独立性的学科品性。本文对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发生学分析,然后根据教育学理论存在逻辑就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具有终极评价意义的衡量标准——教育学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纪之交人们对唯科学主义极度膨胀的反省,人类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人自身,在以人为主,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纪中,教育学这个本应是人的意味很浓的学科该如何发展呢? 一、由学理研究转向注重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学基本上处于一个学理研究的时期。整个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线:即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概念、范畴,有自己严密的学科体系,应当建构自己的学科模式,这些要素都是学科形成的标志。但是,在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6.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发布会暨研讨会于2015年3月28-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届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围绕“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新与贡献、理论特质等主题展开了充分讨论.认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具有中国独特话语方式的教育学理论,它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清晰的学科立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内外有着不同的演变历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外出现,而我国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要晚得多。教育学学科演变中值得关注的主要有教育学可否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育学的事实与价值等问题。中国教育学学科未来发展将朝着多学科渗透创生多元交叉学科、立足本土并轨国际教育学、立足实践发展教育理论、侧重从方法论角度寻找教育学研究的突破口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系列论著编委会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本纳相会上海,就教育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话。本纳对普通教育学、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同时对"生命·实践"教育学系列论著编委会成员提出的关于复杂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德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问题做了回应。叶澜就教育学科的独特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消极经验的价值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双方一致认为,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9.
“本土概念”及其教育学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研究应该有属于自身的"本土概念"。教育学的"本土概念"是教育学观看世界、研究问题的学科视角,失去了这个视角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学科的特性和独立性。教育学的"本土概念"是以教育学学科本身以及本土的教育问题为出发点而发展起来的。教育学"本土概念"的沦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教育学理论、概念体系的大肆"殖民",导致本土视角的丧失;二是其他学科的大举"围攻"导致教育学的学科独立地位出现危机。所以,当前的教育学研究应当重树学科自信,从本土的教育问题出发,建构出属于自身的本土概念和原创理论。  相似文献   

10.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一种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为根基的教育学重建式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和自主建构中,对教育学重建进行了框架性思考.“新基础教育”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这种奠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价值取向奠基;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基本观点的奠基;以思维方式为代表的方法论奠基.所有这些奠基都与研究队伍的奠基有关.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中最重要的二级学科之一,是教育学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课程有"教育学"、"教育概论"、"教育通论"、"教育学讲义"、"教育学教程"等各种称谓)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欲取得教师资格的其他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课,还是各级各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意在帮助他们在教育基本问题、概念、命题、原理、规律以及研究方法上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形成是叶澜老师及其团队生命自觉的具体表现,彰显了学术自信与率真的诗意。"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科"内立场"提醒我们教育学的研究谨防无立场、无自我立场的外因误导下,由教育学自身裂变而造成的"内裂危机"和由其他学科单向介入而引发的"外解危机"的双重挤压下丧失教育学科独特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近40年来,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经历了由"密"到"疏"的演变过程,这是高等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也是其与生俱来的自主创新品质的真实反映。当前高等教育学面临"内忧外患",一方面是因为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对自身的独特性认识不够,对所借鉴学科的理论加工、改造、整合不够;另一方面是受"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制度捆绑,难以理顺与教育学的关系,导致学科的相对独立地位受到威胁。"再学科化"和"建成一级学科"是高等教育学化解"内忧外患"的必由之路。未来高等教育学应坚守自己的学科立场和学科边界,并与教育学形成"平等互惠"和新水平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科独立性问题是教育学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公案".在当前学科边界松动、学科对话频繁的特殊学术生态中,有必要对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问题进行更为清晰的辨识:"硬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学之独立已成事实,而"软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学之独立日显迫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不足以构成学科独立性的内在依据,但教育学者把握其研究对象的方式、选择和使用研究方法的水平,却是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重要表征;其他学科的理论或知识进入教育学,并不必然导致教育学独立性的丧失,但教育学者进行学科对话的心态与姿态,以及选择与使用其他学科理论或知识的方武却深刻影响着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正>自《教育研究》发表《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1(以下简称"‘生命·实践’学派")一文以来,十年的光阴已逝,这个"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实践土壤中生长出的新芽",到底开出了什么样的花朵,结出了什么样的果实,一直为学界同仁所瞩目。新推出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丛书,敞开了一扇可供一窥的窗户,筑造了一个可让他者驻足其上一览风景的平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交互生成的教育学研究道路的走出。……这一学派经多年努  相似文献   

16.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其理论生命意志、冲动绵延在存活、调控、生长、繁殖机制之中,共同支撑着"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主动健康成长。教育理论生命的存活机制不断地吸收有益于其生长、发育的因素,同时也在"换"掉各种不利于其生长的因素,调控机制通过内、外协同运作,调控教育理论生命的"序态";由"生长素"维持的生长机制,促使教育理论生命在创生的同时不断强健;繁殖遗传机制虽隐而未现,却是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生命成长而努力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生命·实践"教育学针对几个重大教育时弊,提出了"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突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启蒙;提出了"教"与"学"的融通;就实践而言,"生命·实践"教育学改变了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提出了各自的人性假设,这些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却未得到严格的证明,只能在实践中接受经验的检验."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一假设是人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人具有主体性"的假设则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充分依据.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的"经验关系"抽象出来的这两条人性假设,可以作为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凡是以某种"应然人性"作为人性假设的,都会在对教育实践的解释中陷入困境;凡是没有提出"应然人性"的,也都不是完整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而不至于被"终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立场和视角,其中包括是否有自己特定的人性假设.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其存在的立场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教育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种:生命的立场、生活的立场、实践的立场、伦理的立场、知识的立场等。也有学者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来讨论立场问题。通过对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讨论,以此来奠定教育学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教育学面临两种不同的命运:"书斋"教育学无论从中西方的文化互动、学科间的学术互动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互动看都处于弱势地位;"草根"教育学则日益成为一股悄然升起且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国教育学的特色与出路在于"苹根性""中国性",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本土理论的草根性生长,二是非本土理论(合其他学科)的本土化、本学科化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