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广祥,男,1952年12月5日生于南通市。1968年初中毕业后插队海安县务农。其后当过矿工、宣传干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摄影专业毕业。1987年调入南通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新闻部副主任,现为南通江海经济广播电台采访部主任。江苏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该同志对党的新闻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多年来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自学新闻写作和摄影,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先后在国内外12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通讯、消息、言论、照片等不同体裁的作品2600多篇(幅),54篇(幅)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部分佳作在《中国优秀广播作品选》、《广播获奖作品选析》、《新闻写作指南》等9种专业书中汇编出版,并有10多万字的理论探讨文章和采写体会在《中国记者》、《新闻记者》、《视听界》、《新闻通讯》等10家专业杂志发表。 1989年春节,王文祥同志在南通港码头送客时,发现江面云集万条非法捕鳗船,狂捞滥捕鳗鱼苗,阻塞了航道。他放弃休假,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一连采访了22个昼夜,在部门同仁配合下,向本台及《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单位发稿30多篇,引起轰动效应。国家农业部、交通部、省水产局等单位领导相继赶到南通,协助市政府及时采取了果断措施,扼制了空前疯狂的不法行为,事后,农业部和省水产局发来专函,感谢记者?先向全国作了报道,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1989年度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中,这组题为《长江下游突发捕鳗狂潮,省市政府紧急予以查处》的连续报道,荣获特等奖,为江苏广播战线夺得了建国以来第一块金牌。为此,省委领导孙家正、宣传部长王霞林接见了王广祥同志,给予嘉勉。王广祥同志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来自于日常的勤奋。他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曾面对持刀歹徒的威胁,配合见义勇为的群众擒获窃贼;他曾冲入火海现场,报道过灭火战斗,他也曾深入到农村、滩涂等基层单位,写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独家新闻作品。1991年5月,他为了采写海安33名教师赴小凉山支教的事迹,孤身一人远行万里,在云南、四川、西藏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水土不服、交通险阻、森林迷路等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作为进入该地区的内地第一位记者,王广祥同志受到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同志的亲切接见。此得,他采写的录音系列报道《凉山飞来金凤凰》在1991年度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中夺得了一等奖。王广祥同志不仅文字功底较为扎实,发表获奖作品数量多,影响大,摄影技术也较娴熟,拍摄的照片曾多次获奖,并入选全国新闻摄影展览,他的名字和成就,已载入我国第一部《中国摄影家大辞典》,1985年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记者》《声屏世界》杂志、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南通日报》等8家新闻单位曾先后报道过他的事迹。  相似文献   

2.
精品何来     
已续二年获得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特等奖、一等奖南通电台记者王广祥,今年,他的《如东秋蚕脓病暴发,十万蚕农损失惨重》一组系列报道,又迈入精品行列,获江苏广播奖—1992新闻一等奖。一位普通记者,精品为何常在他手中?莫非有“仙法”?这是我今年参加省优秀广播新闻节目评选后,经常浮现脑海的问题。固然,他具有记者应有的功力:敏  相似文献   

3.
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柳青虽然长期生活在农村。但他对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特别是评论界关注的,大多找来看看,以使自己了解当前的创作状况。“文化大革命”前,他在看过一些平铺直叙的长篇小说之后,很不安。写信给我:“……平铺直叙,人物站不起来,更不要说能动人了。人物是平面叙述,场景描写肯定是静物罗列,平铺直叙的东西再好,也是公园里的假山,不是崇山峻岭。”但他在读过《林海雪原》、《三家巷》、《红岩》之后,却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他预言《林海雪原》会是“传世之作”!他说:“这样题材的小说,曲波还可以写五部!”他看过《三家巷》之后,对欧阳山的艺术技巧的精深和独到是很称赞的。他说:“似这样追求艺术技巧的作品,是十分难得的!”而对《红岩》他讲的就更多了。1961年底《红岩》出版后,我给柳青寄去一本。不久,便收到他的热情来信,信中写道:“在读《红  相似文献   

4.
1990年10月4日至9日,《经济消息》报记者杨延文、聘用人员粟和平等人,以《经济消息》报驻重庆记者站记者名义,到华蓥地区军转民生产照相机和镜头的永光、红光、明光、金光、华光五家光学仪器厂,进行“产品质量追踪采访”,了解人民日报1990年5月公开的对国产照相机质量抽检结果后,工厂采取了什么措施抓质量,有什么成效。他们每到一厂都以记者站“资金困难”,“要召开大型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的编辑主体意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不仅是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家,他同样是一个主体意识极强的编辑大家。他刊刻的《水浒传》、《西厢记》和他的文学批评文字一起,在清代广泛流行,史料记载,“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今人只知有金圣叹《水浒》评本,前乎此有叶文通则无闻矣。”他的影响源于他对小说戏曲著作独具慧眼的重视和标新立异的分析,“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作者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画龙点睛,金针尽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说:“金人瑞批《水浒》、《西厢》,灵心妙舌…  相似文献   

6.
3月1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条新闻:解放军报摄影记者江志顺拍摄的《中华健儿勇闯虎跳峡》,获1986年全国新闻摄影评选最佳新闻照片奖。同时推出了画面:巍峨的虎跳石矗立江心,狂吼的惊涛拍击礁石,击起冲天巨浪,小轮胎似的密封船载着二名漂流队员,悠悠荡荡,回旋而下,岸边的摄影记者们举着照相机,追盯那眼看要被惊涛吞没的小黑点……,这一惊险壮观的历史画面,把观众带回到了半年多前漂越虎跳峡的脱场。人们或许会问:最佳新闻照片奖的获得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兴冲冲地闯进了江志顺的家。他中等个儿,油黑的脸膛,略显消瘦的身体。“请客哟,请客哟!”他微微一笑:“不过年不过节,请什么客啊!”  相似文献   

7.
陈毅贤《笔锋所向群丑显形》一文,叙述南通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广祥多次用笔和相机,使形形色色的骗子、流氓和各种丑恶现象曝光于众的故事。均有引人入胜之妙。  相似文献   

8.
刘占坤,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创下这样一个奇绩:凭着一幅新闻摄影《9·23北京不眠之夜》,几乎荣获1993年所有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头等奖,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是空前的。他还多次荣获“全国青年摄影记者十杰”、“体育摄影十杰”的称号。面前的刘占坤很年轻,很豪爽,言谈中充满着自信,但没有很多成名者那股“睥睨”一切的劲头。不过,若和他接触久了,你又可以分明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譬如,他总是留着一头很有特色的“长发”。于是,当他时常挎着照相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捕捉新闻的时候,长发就成了他的“通行证”。守门人往往不用和他打照面,一看长发就明白了:“中青报的摄记刘占坤又来了,进去拍吧!”他  相似文献   

9.
一次,我在报社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候车,报社老前辈蒋少武老师从面前经过,我正要上前问候,他看见我便问:“你带照相机了吗?看那!”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只见一个推车收破烂的男子正从一单位抱来一摞镶着玻璃镜柜的奖状往车上放……蒋老师说,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我能品出他所指的“味道”。但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没带照相机。  相似文献   

10.
对乌鲁木齐的读者来说,“艺良”这个名字怕是不会陌生的。只是别误会:艺良姓“张”不姓“艺”。艺良在《新疆日报》、《乌鲁木齐晚报》、《工人时报》、《新疆法制报》、《新疆商业报》、《老年康乐报》等报纸上,我们都不难找到他的名字:小小的一篇豆腐干言论,标题下就写着“艺良”二字;对了,《人民日报》在去年的《大家谈》栏目中,也发过他的一篇“豆腐干”,题目叫《秘密全在括号里》,他那敏锐的观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艺良看上去很年轻,至多超不过35。谁知他把一个手掌翻来翻去,却比划出个45。看不出!看不出!他脸色红润,皱纹无几、笔挺的高个头,不见一丝白发。于是我立刻想起一位朋友的警句:“大凡事业上专一,恬淡寡  相似文献   

11.
《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徐永辉,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照相机对准普普通通的百姓人家,他抓取生动典型的瞬间,将其变成了历史的永恒。他为农民叶根土一家拍的4幅“全家福”照片,不仅是一部“农民新家史”,而且成了反映中国农村45年大变迁的缩影。1994年春  相似文献   

12.
严农 《军事记者》2004,(11):63-64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先父严怪愚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告诉父亲,说:“名记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父亲说:“本是名记嘛!我们欢迎!”他愤愤地说:“什么名记?!我就不信那一套!未来之前,先创气氛,要别人为他准备住处,安排生活;既来之后,又大宴宾客,到处拉扯,简直像个大官僚!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父亲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  相似文献   

13.
留些遗憾好     
据说,已是耄耋之年的著名诗人藏克家有不少年幼的朋友.早晨,藏老喜欢站在家门口,这些上小学的孩子们经过,总要与慈爱的“臧爷爷”亲热一番.多么生动的细节!我们由此可以窥见一位老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永远纯稚的“童心”、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不巧得很,电视片《诗人臧克家》摄制组去采访拍摄的时候,却正值暑假期间.制片人只好叹一声:“真令人遗憾!”就放弃了这一组镜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笔者在撰写《编辑家茅盾评传》的过程中,通读了茅盾的有关著作,惊异地发现茅盾不仅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编辑家,而且是编辑学研究的先行者,颇有建树的编辑学家。1934年,他就在《所谓“杂志年”》一文中预言:“将来要是有人能够把所有杂志按其性质编成一张文坛派别表,那他很配得一个文学博士的头衔。我想将来会有那么一个专门博士的!”以博士学位期许,是他对30年代期刊现象研究  相似文献   

15.
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我几次联想到了浑身是戏的演员:会表演的演员演什么都像,而梁先生是写什么都“中”。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或普通物品,在他的笔下都能熠熠生辉。借用《苍生》中田大妈的口头语:他咋恁能写呢! 初读时,我曾有过上当感:诸如《喜筵》、《喝茶》、《洗澡》、《超级市场》等等,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之类的事嘛!不能再简单了,恐怕连中小学生也能写一通。后来,才发现我的领会和认识,乃系“荞麦皮打浆子——不沾板!”在《鼾》里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6.
1993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报·经济蓝讯》中登了一封信给该报副总编周志春的信——《中国青年报,你讲不讲理?”》。信中,作者卢茂亮同志斥责该报用他稿件未给稿酬,他曾写两封信向该报群工处催询过……他申称,“这封信如果仍不能引起重视”,他将设法“跟你们讨个说法。”口气何等强硬! 周副总编真是差点心眼儿。他怎能把自家的一点工作失误、不足(准是在个别工作者身上发生)的“丑”,曝光于自家大报之端,让国人尽知呢?而有家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05,(4X):32-32
选题点评:焦波,用他的照相机,做了一件让每个为人子女者震撼的事情。他永远留住了自己的父母。每个人,透过照片,都能看到自己父母颤微的身影,看到一种无言的震撼。在这个纷杂重利的社会里,能让如此众多的人集体潸然泪下,是多么地让人慨叹。《俺爹俺娘》“恰似寻常一首歌”,一首能够抵达人性感情深处歌,触动了读者心底要为爹娘尽孝那根最脆弱弦!  相似文献   

18.
《军事记者》2010,(5):63-63
近日,江苏《南通日报》高级记者王广祥状告香港一家出版社侵权并终获全胜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大家对这起中国内地记者在港获得全胜的新闻作品侵权官司背后的新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新闻作品在境外被侵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但要真正维权,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如今,王广祥4年的艰苦维权终于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19.
照相技术和照相机是舶来品,是谁译出了“摄影”这个贴切的中文词语呢?11月18日开馆的我国首家摄影博物馆--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展示的史料显示,广东人邹伯奇在1844年写作了《摄影之器记》,他是“摄影”一词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在法庭上,张君这个恶魔竟然不敢看我的眼睛 !”目击并拍摄下张君团伙在武汉广场金店抢劫杀人现场的《武汉晚报》美编刘国勤, 4月 15日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刘国勤这次来重庆,除了带着采访张君的任务外,还有一项特殊的使命,就是作为目击证人当庭作证。   今年 51岁的刘国勤并不是专业摄影记者,他只是《武汉晚报》的一名美编,干了 20多年新闻。因为酷爱摄影,平时外出甚至逛街,他总喜欢背着照相机。   1999年 1月 4日晚,刘国勤来到武汉广场买皮鞋。约 7时许,走进大门的他突然听到一声爆响。“市场的气球爆了 ?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