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朱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样作业,就是星期天用自己的劳动赚一元钱。星期天终于到了,老天爷可真帮忙,给了我一个“灿烂”的笑脸,也许它也知道今天我要当一回“菜农”——帮爷爷去菜市场卖菜吧!  相似文献   

2.
熊二卖萝卜     
话说熊大、熊二来到小镇,在菜市场租了个摊位,做起了卖菜生意。今天的菜特别好卖,很快就卖得只剩下100千克萝卜,其他的菜全卖光了。于是熊大立即去蔬菜公司采购,留下熊二看摊。这时,光头强正走在菜市场,看到只有熊二在守摊,摊边还有那么一大堆带缨子的白萝卜,就眨了几下眼睛后,说:"我要趁熊大不在教训教训熊二这只笨熊"。于是,他走到熊二的摊前,说:  相似文献   

3.
带锁的日记     
母亲很忙,自打去年提前退休以后就在市场上租了个摊位卖菜。每天,母亲要很早地起来,给女儿做好饭后就急匆匆地跟车去批发点取菜去了。从这时到太阳落山,母亲就一直待在菜市场的摊位上。母亲很老相,父亲之所以坚决地要离开母亲可能也有这个原因。整天风吹日晒,老相的母亲变得愈加憔悴。即使是雨天、雪天,母亲仍然去进菜、卖菜。母亲说,越是不好的天气,进菜的人越少,菜就越好卖。女儿的学习成绩是从高三开始下降的,名次从以前班级的第  相似文献   

4.
卢旭东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家住河南省伊川县明高镇东寨村。因为家贫,卢旭东初中毕业就辍学了。辍学后的卢旭东来到北京,在建筑队当小工,做了两年却没有挣到什么钱。于是,他辞了工,来到三里屯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菜。卢旭东卖菜很辛苦。他每天早晨两点起床,骑着三轮车到几十里外的批发市场进货。可是,由于人小,往往进不到好卖的菜。有一段时间,西葫芦在菜市场卖得很火,卢旭东也想进一些西葫芦卖。当他挤到批发商跟前的时候,只剩下一些没人要的小西葫芦。卢旭东咬咬牙,进了一车小西葫  相似文献   

5.
带锁的日记     
母亲很忙,自打去年提前退休以后就在市场上租了个摊位卖菜。每天,母亲要很早地起来,给女儿做好饭后再轻轻地叩女儿的门。女儿起床洗脸刷牙的时候,母亲已急匆匆地跟车去批发点取菜去了。从这时到太阳落山,母亲就一直待在菜市场的摊位上。  相似文献   

6.
母亲很忙,自打去年提前退休以后就在市场上租了个摊位卖菜。每天,母亲要很早地起来,给女儿做好饭后再轻轻地叩女儿的房门。女儿起床洗脸刷牙的时候,母亲已急匆匆地跟车去批发点取菜去了。从这时到太阳落山。母亲就一直待在菜市场的摊位上。  相似文献   

7.
题目一 :逛菜市场发现一种现象 :卖菜的手中有一杆秤 ,买菜的手中也有一杆秤———弹簧秤或秤杆极短的秤。卖菜的报出斤两 ,买菜的会怀疑地说 :没有耍秤吧。然后从菜篮中掏出秤 ,再称称。写作要求 :以“秤”为话题 ,写80 0字左右的文章 ,文题自拟、文体自选。【思路设计一】写记叙文 ,(小说 )具体记叙买菜经历 ,反映世风。若正面立意 ,可先写自己的耳闻 ,上街买菜一定要带秤 ,否则会吃亏 ,再写自己一次买菜经过。先是对所有的菜贩都怀疑 ,每买一样菜 ,都要掏出自己带的秤再称称 ,每一次都未短斤少两 ,后来干脆不再复秤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爸爸是个卖菜的。在县城的一家菜市场,爸爸租了一个摊位,每天在那儿卖菜。我很讨厌爸爸。我讨厌他的职业,更讨厌他身上的味道。冬天,他身上总是有大白菜的味道,这还算好;夏天,他身上总散发着蔬菜腐烂的味道,让人无法忍受。我甚至讨厌他的笑容,因为他的笑容很卑微,每天讨好着买菜的顾客,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爸爸总是很忙碌,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到头休息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天。有一次,我和妈妈逛商场,妈妈给爸爸买了双新皮鞋,非要到爸爸的菜市场去让爸爸试穿。我拗不过,只好跟去。下午两点,菜市场基本安静下来了,我们找到爸  相似文献   

9.
艾森豪威尔是第34任美国总统。父母在他年幼时培养起的吃苦耐劳精神,使他终身受益。儿时的艾森豪威尔家境困顿,在艰苦的条件下,父母教会了他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艾森豪威尔家旁边有一块空地,春天的时候,父母带着孩子们在空地上种上蔬菜。秋天收获的时候,孩子们把菜运到城里卖,用卖菜的钱买所需的衣物和学习用品。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溺爱孩子,每个孩子从小都要学做家务,男孩也不例外。艾森豪威尔上小学时,他的弟弟染上了猩红热,家里忙乱起来。妈妈把艾森豪威尔叫到跟前,郑重地对他说:“这段时间你要给全家人做饭。”开始,母亲手把手地教他…  相似文献   

10.
史峰 《家长》2014,(12):39-40
正要做好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在分分秒秒里给孩子上"好课",千万别上"坏课"。周六,我和妻子一起去菜市场,并且把儿子也带上,目的是让儿子接接地气,认认蔬菜,辨辨五谷。一位年近六十的老汉正守着一堆大白菜出售。妻子看大白菜质量不错,就蹲下来挑捡。老汉一看有人来买菜,赶紧招呼,并且翻出一棵新鲜结实的大白菜推荐给我们,说:"这棵菜最好,相信我。"说着,老汉把大白菜外边的一圈叶子给剥了去,剩下的跟"菜核"  相似文献   

11.
说“饶”     
“饶”字,是我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字眼儿。每天大清早,在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菜市场里,一些手提菜篮子的老奶奶们,停下脚步,在从乡下连夜赶来摆摊卖菜的农民们的菜筐前边,带着近乎苛刻的眼光,精心挑选着、不停叨唠着,又嫌价贵,又嫌菜不好,末了总算挑中了什么菜,萝卜啦、土豆啦、茄子啦、辣椒啦、大葱啦、蒜头啦等等……装到秤盘子里...  相似文献   

12.
周六的一天,姑姑有事要出去,她把菜铺子交给我照看。我高兴极了,因为我早就想体验一下卖菜的辛苦,今天,正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我来到菜铺里,姑姑向我介绍每种菜的价格,转身就走了。我为了更好地卖菜,便拿出笔,将每种菜的价格写了下来,写完后,我就站在菜铺前等待客人的到来,可是等了一会儿一个人也没有进来,我便开始吆喝起来:“卖菜、卖菜。”还没等我吆喝完第二句,路上的行人都注视着我,说:“这么小的孩子,不去上学,在这儿卖起菜来。”我害羞地再也不敢吆喝了。可是,这样等下去也不行,我想:是不是菜的价格有些高…  相似文献   

13.
我的记忆里,珍藏着许多温暖的故事。 在我家小区门口,我经常看到一位卖菜的乡下老大爷.他的菜很新鲜.价格也不贵.特别让人喜欢的是,他卖的菜是自家种的,不喷农药不上化肥。老大爷卖菜很和气,三毛五毛的零头很干脆地就抹掉了:要是恰好平秤.他还会添上一些菜。  相似文献   

14.
一个女生的来信:茜云,你知道吗,我现在越来越讨厌自己的妈妈。尽管她很爱我,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但是,我却无法不厌恶她的粗俗。比如吃饭的时候,她大声咀嚼,敲着碗盘;在菜市场,和卖菜的小贩唾沫横飞地讨价还价;去开家长会,穿着磨掉毛的大衣,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害我遭到同学的嘲笑;一辈子都在工厂当女工,没有一点出息……爱父母孝顺父母,尊重父母的个性与人生,  相似文献   

15.
买“放心”     
星期天的早上,我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这是我第一次买菜。一进菜场,好热闹呀!人头攒动,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卖菜人的吆喝声,有买菜人的讨价还价声,还有那鸡鸭的叫声。菜场内显得有些乱,但是,那菜摊却摆得井井有条。每个菜摊前都摆放着十几种蔬菜:土豆、黄瓜、辣椒、毛豆、青菜、茄子……各具特色。我和妈妈走到一个肉摊前,买了半斤五花肉。妈妈问我:“还要买点什么菜?”我说:“好久没吃青菜了,买一把青菜吧。”妈妈顺着菜摊又转了一圈。这时,在不远处的菜摊上传来了一阵悦耳的吆喝声“:新鲜青菜,5角钱一把。”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放在那…  相似文献   

16.
唉,这种人     
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有几个身穿黑色西服配白色衬衫的工作人员在收税。说实在的,卖菜的人一年才能赚几个钱,只不过是挣点小小的利润罢了。而这些工作人员,个个飞扬跋扈,趁市里的领导不在,兴风作浪。有一个中年人,是个残疾人。找不到工作,靠卖一些蔬菜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浑  相似文献   

17.
生动的一课     
今天,我随着母亲去卖菜。到了菜市场,母亲把菜摆好后,叫我先看着,她去推板车。母亲离开后,我大模大样地坐好,俨然一个小老板。一个阿姨提着篮子,走过来问:“这菜怎么卖?”我吞吞吐吐答道:“一……一块钱一斤。”她拿起一把菜,叫我称,我拿起秤一看,慌了神:“这种秤我不会用,怎么办?算了,还是蒙吧。”我拿起秤,装模作样把秤砣在秤杆上左右移动。她靠过来看秤,正当我不知所措时,她说刚好一斤,我才长长舒了口气。接着,又来了一位穿着简朴的老爷爷。他很慈祥地问我:“小姑娘,这种菜多少钱一斤?”我没有上次那样紧张了,轻声答道:“一块钱。”他说…  相似文献   

18.
我家老妈是一个十足的小气鬼,不信?你瞧。"卖大白菜喽!""卖山东老姜了!"……菜市场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我和老妈在人群中穿梭,老妈像只无头苍蝇,一个摊位接着一个摊位寻找,而她的讨价还价更是让我大跌眼镜。"这黄瓜多少钱一斤呀?"我再一次被老妈拉到了一个蔬菜摊前。"两块一。""哦。"妈妈挑挑拣拣,在筐子里选了一根又大又绿的黄瓜,递给那位卖菜大伯:"帮我称一  相似文献   

19.
爸爸老师     
牵手作家,快乐成长!聪聪数学成绩好,是学校的数学尖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奶奶带聪聪上菜市场去买菜。卖菜的小贩一五得五,二五  相似文献   

20.
19岁的陈林考上了贵州大学,但他家境贫寒,父亲因工致残,现在退休了,每月仅有600元的生活费;母亲每天都在菜市场卖菜,没有固定的摊位,只好在市场边占一块空地,辛辛苦苦地忙活一天下来,也只能赚到全家人一天的菜钱。面对着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学费,陈林一家人整天愁眉不展。后来,在一位亲戚的担保下,陈林申请到了商业助学贷款,这笔贷款让他终于顺利地跨进了贵州大学的校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